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年内台塑六轻炼油厂相继发生七次大火事故,引发台湾当局、地方政府、当地民众以及社会各界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本文通过对台湾三大报纸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台湾报纸并没有充分发挥危机报道中媒介应有的预警功能、协调功能和教育功能,而是始终将焦点集中在“政治议题”与“冲突议题”上,这给风险社会背景下危机的有效解决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但同时因其相对开放的言论环境,台湾报纸又具备了促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媒介技术、媒介信息以及媒体言论和报道倾向与国际舆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陆报纸媒介奥运报道建构下的台湾议题,已成为大陆媒介大型赛事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起到了让大陆民众走进台湾,了解台湾体育及其社会发展的传播功效。本研究梳理了《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1984—2012年奥运会期间有关台湾议题方面的报道,指出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形象呈现出:友善、多元、体育与政治议题时常交叉、通过奥运报道促进两岸和平、共享中华荣耀的传播图景。建议大陆媒介在今后的国际大型赛事报道中进一步挖掘和扩宽台湾体育报道的内容和质量,加大图片报道和体育人物、事件的报道深度,使更加全面、鲜活的台湾形象呈现在大陆受众面前,为搭建海峡两岸民众的相互认知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国内报纸纷纷开设言论版,欧美媒体言论与报道分开的理念和做法,与新闻专业主义一起,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知晓和接受。与此相对,国内媒体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的是"用事实说话"的报道观,而且随着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述评的兴起和流行,叙议结合、言论与报道融为一体的节目样式,被认为是符合电视特性的评论或深度报道方式。由此,言论与报道的"分开"及"融合",成为我国媒体上冲突、并存的两种新闻理念。本文认为,除了媒介因素,强调媒体的宣教功能,比较倾向于"用事实说话"的报道观,而一个以专业标准为新闻尺度,以信息传播为旨归的媒体,言论与报道分开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有关台湾新闻,是指在台湾地区发生的事件的报道.这一类报道的范围还应涵盖台湾人物在台湾地区以外的言论活动以及非白湾人物在台湾地区和非台湾地区发表的涉台言论和活动等.目前由于台湾当局对于祖国内地新闻记者赴台采访的限制,内地各传媒的台湾新闻来源基本上是间接的,多数是借助于台湾岛内和海外传媒的报道,很少有第一手材料,这就使我们在报道台湾新闻工作中,在时效性、针对性和深人剖析方面处于劣势和被动.但由于报道台湾新闻是对台电视宣传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必须注重和加强这项工作,认真研究台湾新闻的报道规…  相似文献   

6.
赵彤 《新闻知识》2002,(9):21-23
在现代社会里,儿童向社会发表言论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比拟的。但是,在有关儿童的报道中,一些媒介很少注意尊重儿童,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进行报道,让儿童充分说话并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相反,媒介总是喜欢以成人的视角报道以少儿为主体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和言论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当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设法通过举办各国政府和公众均感兴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来寻求国际目光的注视,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利用“媒介事件”塑造国家形象,不仅体现了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还体现了媒介策划手段的综合运用。奥运会是最好的“媒介事件”,它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2008年的北京的奥运会将呈现怎样的情景?最大的媒介互联网将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专访了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席伟航。  相似文献   

8.
《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实例,主要分析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和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形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实例,主要分析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和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形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实例,主要分析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和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形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毛竹 《新闻界》2013,(3):29-33
本文以四川电视台“5·12汶川地震”周年系列大型直播报道节目为例,以电视媒介表达话语的多重构合样态为研究切角。从直播节目的报道理念、技术运用、新旧媒介观念和技术的融合上进行了相关探讨,呈现并总结其明晰的创新脉络,以期有裨于未来电视媒介大型直播报道节目的实务与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台湾《苹果日报》在其网站上推出的动新闻为研究对象,采用媒介生态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动新闻事件始末的梳理及对台湾媒介生态的考量,对动新闻的产生原因、管制困境和生存背景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台湾动新闻是台湾媒介生态失衡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台湾媒介生态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新闻言论生态.前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是神圣的,言论便是“报纸上的宝塔尖”;互联网时代,网络是工具、载体,新闻言论无处不在,人们相信围观可以改变世界;“互联网+”时代,媒介即生活,新闻言论的分享价值决定着一切,人们在分享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由此建构着这个时代独有的言论生态.  相似文献   

14.
谢婷 《报刊之友》2013,(9):45-46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网络上、电视上各种关于莫言的报道扑面而来,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近两个月以来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解读分析大众媒介的新闻框架报道对文学生活建构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大众媒介在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件报道中,报道内容娱乐化,大量对“消费莫言”进行渲染和报道。媒介在报道以莫言为实例的新闻中,应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一、媒介权威及其实现。 媒介权威是媒介影响力的静态形式,它表现为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评价新闻媒介的形象和地位,不是看它的规模和级别,而是把握它的权威力度。 媒介权威具有梯形结构,它由知名度、主持者的威望、名记者群、重大报道和重要言论出现的频率以及媒介覆盖率所构成。以上要素依次构成梯度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APP呈现出其特有传播特点和报道优势。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内容分析法,以懂球帝、新浪体育、体坛+三个体育新闻APP为研究对象,探究媒介融合手段在体育新闻APP中的应用,以及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APP的报道优势。  相似文献   

17.
电视政论节目是近年来台湾最强势的媒介形式。本文立足政治文化与大众传媒互动框架理论对台湾60多年历史进行长时段观察,发现台湾社论、政治广告和政论节目等媒介形式其不同的强盛时期,分别与威权主义政治文化、启蒙主义政治文化与"群粹主义"政治文化一一对应。台湾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催生了台湾政论节目,推进了台湾媒介形式的嬗变,也带来台湾媒介政治话语主体的结构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这种时而严肃论道,时而活泼搞怪,时而忧国忧民,时而欢喜庆生的风格几乎是台湾政界人士微博的共同特征,某种程度上这与他们对社交媒体的成熟运用有关,也与他们对大陆微博言论尺度的深刻“领会”有关  相似文献   

19.
周晔梅 《新闻知识》2012,(12):42-43,59
深度报道在新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各种媒介形式中,它被广泛运用,成为媒介品质和品牌的象征。特别是在纸质媒介中,深度报道仍然是媒体争夺受众和市场的利器。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案例,全面分析新闻类周刊深度报道的特性及其叙事模式,并以此为立论基点,廓清深度报道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20.
李春 《新闻大学》2002,(4):89-93
令美国新闻界甚至一般民众引以为荣的一些称号,诸如“无冕之王”、“第四权力”、“看门狗”之类,寄托着美国社会长久以来对新闻界的极大期望:媒介要及时、准确和公正地报道社会事务,向公众提供可据以判断和行动的信息,从而为公众的利益服务,而这个目标实现的前提是言论和新闻的自由。事实上,自从十九世纪末出现报业兼并现象以后,言论和新闻自由就常常成为商业利益的牺牲品,公众利益受到频繁的侵害。尤其是近30年来,随着政府对产业管制的放松、产业集中程度的加深和媒介结构的剧烈变动,新闻媒介的主流已经被有势力的利益集团所操纵,公众利益不得不让位于媒介所有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新闻工作者的整体失去独立报道和评论的自由。这种状况是美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