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讯员园地     
驻豫某高炮团政治处主任徐汉发是位“老宣传”,但却甘心情愿为报道员们当“助手”,成了助人成材的“六大员”。 “信息员”徐主任在生活工作中处处留心,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及时通报给报道员。仅去年一年,新闻干事和报道员就从徐主任那里得到了86条信息,其中有76条信息形成稿件后在报上发表。 “读报员”徐主任在多年关心扶持报道员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凡是《解放军报》上刊发反映部队基层的头条新闻.他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给报道员们读一遍,帮助报道员分析稿件,增强新闻敏感性。 “资料员”有一次,新闻干  相似文献   

2.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通讯体裁。报纸上的人物通讯主要是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与先进思想。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报道先进人物的通讯呢? 宣传先进人物,反映时代精神 宣传先进人物是我们社会主义报纸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论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还指出:“要使大家熟悉并大力宣传任何一个多少有点出类拔萃的地方工作人员,使他们成为大家的榜样。”(《列宁读报),苏联《新闻工作者》1980年第…  相似文献   

3.
谁是报纸的“重量级消费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关于报纸的“重量级消费者”的操作性定义读者是报纸这一传播产品的消费者。对于读者作为报纸消费者的划分可以从两个维度上加以区别:一是从读者对于报纸的行为依赖程度上划分──经常还是偶尔;一是从读者对于报纸的心理依赖程度上划分─—非常重要还是无关紧要。如果我们把这两个维度加以交叉,我们便可以得到读者作为报纸消费者的3种“量级”:轻量级消费者、中量级消费者、重量级消费者。所谓报纸的重量级消费者是指那些既认为读报非常重要,同时又有几乎天天接触报纸的实际行为的读者;所谓报纸的轻量级消费者是指那些既认为读报不…  相似文献   

4.
读报与写稿     
一个通讯员,读报是一种工作,是新闻实践的第一步,也是引你走进新闻殿堂的向导。本想从一个基层通讯员的角度,说说读报与写稿的关系。有些人看报是为了消遣,通讯员是特殊的读,首先读报有五个判断.一是从报纸上汲取政治、化、科学、生活等知识营养。二是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三是从报纸上了解上头的精神即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走向,把握新闻宣传的“纲”。四是从报纸版面安排上读懂宣传意图和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5.
国际新闻界     
美国盲人可用电话免费“读报”目前美国国内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将当天报纸上的印刷字转化成语言,让盲人每天早上可以免费通过任何电话“读报”。  相似文献   

6.
三十出头,不高微胖,怎么看都像一位庄稼汉的他,却是一位远近有名的“笔杆子”。打开他珍藏的剪报本就会清楚地看到,里面既有5000字的工作通讯,又有二三百字的“豆腐块”、“萝卜条”;既有发表在报纸上的消息、通讯、言论又有发表在刊物上的杂谈、侧记。这个新闻战线上的多面手,就是沈阳军区二0六医院政治处宣传干事石权山。俗话说:“蚕只有吃饱了桑叶,方能吐出闪光的丝来。”一个报道员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新闻写作知识,才能写出好的作品。1989年,从小喜欢写作的石权山,凭着在家时发表过的几篇散文,新兵刚下连就被政治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近几年兴起的新型电视节目形式,“电视读报”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电视读报”节目以报纸为主要信息来源,依托电视传播媒介,以新闻“二传手”角色出现,是电视和报纸创造性“联姻”的产物。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围绕构成完整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对“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电视读报”节目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北日报编辑部最近制订了“关于在任县永福庄进行读报通讯工作试点的计划”。派出一个四人小组到这个村搞试点。任务首先是研究报纸如何更好地面向农村、面向基层;考察报纸怎样更好地贯彻以阶级斗爭为纲,从中研究如何改进宣传报道工作,改进文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读报节目近两年可谓异军突起,成绩不俗。有人用“荧屏传来朗朗读书声”来形容时下电视读报节目在各地频道的频频亮相。网罗报刊精华,聚焦尖锐话题,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成就了一批优秀的电视读报节目。然而,电视与报纸一窝蜂式的速配,泛滥式的克隆,又让人不得不忧虑电视读报节目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我在报刊、电台发表了100多篇稿件,其中,有许多稿件是在读报中产生的。我爱读报。我认为,学会读报,能够从中发掘不少报道线索。想起有些报道员读报,往往是找有无自己的名字,看自己稿件登了没有,却不注意用读报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不善于从读报中发掘报道线索,这真是一件憾事。我想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1.
当前电视读报节目大致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信息播报型,以信息量见长。这类读报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也就是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这类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汇多家传媒信息,经筛选、浓缩后向观众发送,无疑拓宽了新闻的视野和信息的广度。另一种是新闻评论型,以点评见长,如《马斌读报》《峰言蜂语》。此类型的读报节目往往是以观点串联读报,新闻事件看似只是一个引子或论据,但观点从何而来呢?它依然要就报纸“说话”,离开报纸,观点就无从谈起。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内…  相似文献   

12.
读报的学问     
读报的学问是很深的。学会阅读报纸,是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记者杰克·伦敦曾经向他的学生发出过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这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会”。通讯员应当具有政治灵敏。首先,应该在读报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特异功能——新闻鼻。提高发现新闻线索的观察力。经常听到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叫苦:“没有什么东西写呀!”他们时时都有“线索危机感”。我想问题可能在于他们不会读报。你说他们不会读报,也有点儿冤枉。因为,他们天天都读报,而且还抱着合订本读。只是他们读的方法和一般读者并无两样。这样读报能从报纸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个新世界吗?能了解新的报道思想和洞察新闻舆论导向吗?显然是不行的。编辑方针,报道思想,舆论导向,往往深藏在一些新闻的  相似文献   

13.
我在资料室工作,经常读报,尤其爱读报纸的补白,也十分乐意为报纸写一些补白文章。纵观全国各地的报纸,新民晚报的补白最多,内容也比较丰富,古今中外、名人轶事、文体艺术、生活趣闻、情操礼仪等,无所不包,似可称为“报纸补白之首”。所谓“补白”,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即:“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为什么报纸需要补白,办报人乐于用它来调剂版面?我想,首先是报纸配上与新闻有关的补白,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扩大读者的视野;其次,补白能使读者在读报困乏时,换换“口味”,调剂精神。一篇集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7,(7)
时代呼唤好通讯文/四川·贾登荣常常听到一些喜欢读报的人埋怨,现在报纸虽然越办越多,版面越扩越大,但是,能够撼人心魄、引人共鸣的通讯却越来越少了……乍听到这些议论,并不以为然。当认真浏览了一些报纸后的确发觉,读者的抱怨毫不夸张。如今,报纸上像《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15.
王伟  刘洋 《军事记者》2001,(7):30-30
报纸是传播新闻的载体,而创新又是新闻的本质特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报纸是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的“活教材”。基层部队的报道员初学新闻,可以以报纸为参照物,让报纸成为自己成长、成才的见证人。俗话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关注报纸、研究报纸、评判报纸,也要有“门道”。只有抓住了“门道”,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的经验是注重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6.
要学会读报     
写这个题目,人们或许会不以为然地说:“一个通讯员如果连报纸都不会读,哪还能拿笔杆子写报道吗?”其实会不会读报,对一个通讯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个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著名记者杰克·伦敦把会不会读报作为当新闻记者的必备条件,曾向他的学生发出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事实上只要不是文盲,都可以读报但不一定会写报道。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重要的是“会”。在读报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报纸,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维系着社  相似文献   

17.
“读报读个题。”这句话在过去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对读者在读报时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某种讽刺;二是对读者没有过多的时间认真阅读和品味报纸表示谅解;三是对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提出严格要求。现如今,“节奏加快,时间金贵,读报读题”这种新的说法,主要含义则是对读者的理解和谅解,它形象地道出了“读题现象”是人们阅读习惯发生变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刘鹏 《记者摇篮》2009,(6):86-86
早在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首都报纸摘要》节目,首次将报纸与广播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2003年1月,风凰卫视开播《有报天天读》,又在电视领域掀起了一轮“读报”的热潮。电视读报节目的频繁推出,一方面反映了传媒激烈竞争下的电视媒体不断创新的势头;同时也体现了多种媒体的融合与优势互补。报纸是平面媒体,  相似文献   

19.
一瞥之间彰显魅力——关于读题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报读个题。”这句话在过去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对读者在读报时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某种讽刺;二是对读者没有过多的时间认真阅读和品味报纸表示谅解;三是对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提出严格要求。现如今,“节奏加快,时间金贵,读报读题”这种新的说法,主要含义则是对读者的理解和谅解,它形象地道出了“读题现象”是人们阅读习惯发生变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写好稿,出精品,是每一位新闻报道员孜孜以求的理想,但真正能“心想事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身处最基层的报道员来说,更是好梦难圆。1998年我在新闻从业路上留下了值得记忆的“痕迹”:言论《看着饭桌忙种田》获1998年南通市报纸好新闻三等奖;与《海安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妇女标兵陆美芳结下200多个“致富亲”》获江苏省1998年县市报好新闻二等奖;通讯《第200个“穷亲”》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三等奖。笔者是一名乡镇报道员,学识和水平都属平平之辈,但一年中竟幸运地摘得了几只“大桃”,细细总结之,惟一个“勤”字使然。新闻界前辈把当好记者总结为“五勤”:眼勤、手勤、身勤、嘴勤、脚勤。我则对手勤有更深的体会。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6年来,已记了满满的近20本采访本,它是我弥足珍贵的新闻信息库。许多优秀新闻人物和好的新闻事件都是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