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翠琴 《今传媒》2016,(8):95-96
本文梳理了纪录片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在“互联网+”视野下,传统的纪录片制作应该紧跟“互联网+”新理念,开始适时转型,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创新纪录片制作模式,顺应“互联网+”潮流,开拓新的纪录片商业模式,使其不断向前发展,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2.
孙鹏 《视听纵横》2006,(2):21-24
自从约翰&;#183;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把罗伯特&;#183;弗拉哈迪拍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我们多少次地争论有关纪录片的基本属性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之类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过。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它通过新闻和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有反对者提出,纪录片不能运用“真实再现”,更不能有任何表演因素在里面。但笔者以为“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实性并不矛盾,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而“真实再现”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明白,为了让画面更丰富、更具可视性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所以,我们不应该拒绝“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3.
蒋文博 《视听界》2007,(2):56-57
“真实再现”是纪录片制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再现”是对某一特定人物过去有意义的经历由本人或演员重新演示拍摄。这种对于过去发生事件的溯源表现一般限于一个人的行为,前后相隔时间不长,周围环境没有变化。“再现”的内容与整个作品内容没有明显视觉差异,即是对象“自身”的重演。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视纪录片人在赋予纪录片追求完美、倾诉理想等崇高含义的同时把纪录片捧上了“神坛”,也为纪录片的创作套上理念的枷锁,从而使得纪录片远离世俗、曲高和寡。其实,纪录片不论如何崇高如何意涵深远.总还要通过电视屏幕进入百姓家庭。放低身段、回归凡尘才是正途,否则“真理”就变成了“歪理”.“歪理”也会成为“真理”。  相似文献   

5.
“纪录”实际是对纪录片概念、范围的理解程度,就像人们给新闻、电视下定义一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纪录片到底是表达观念还是纪录生活?稍微把握不好,就会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其实纪录片最终目的并不是还原存在的现实,而是通过“纪录”真人真事真景表达一种“真实”的理念,传递一种理想精神或  相似文献   

6.
话语、面孔与记忆——论口述纪录片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振华 《新闻界》2007,(1):85-86
在纪录片制作中,我们可以从题材方面将纪录片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关于现实事件和题材的纪录片。一种是关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更重视事件的现场.它是摄影机在“现场”见证,亲历的结果,它的叙事语言是展示性质的,遵循纪录片“三一律”(时间和空间的真实、表现对象的真实、叙述结构和过程的真实);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因为它所表述和纪录的事件是已经发生了的,“现场”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它的叙事就必须还原“历史的现场”,探索/发现是它的表现特点,它的表述有多种形式.口述历史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王琦 《视听界》2005,(6):68-71
本针对《发现之旅》栏目提出的“新形态纪录片”的概念,力图从理论和实例两个角度来阐释该栏目的作品并不应该算作是“新形态纪录片”,而更接近于“趣级模仿秀”,同时强调了在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这种创怍手法的使用一定不可以突破非虚构的底线。  相似文献   

8.
余辉 《声屏世界》2005,(10):27-28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纪录片的实践与理论曾出现“新纪录片”的说法,主旨是以“新虚构化”的观念和方法质疑乃至否定纪录片的“非虚构”传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种被称为“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也出现在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中。这种创作手法究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9.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04,(10):23-24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十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之路是不是—马平川呢?2004年6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大奖”评选活动拉下了帷幕,可以说,这次评选活动是对中国纪录片新人新作的检阅,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范本,纪录片创作者在思考,电视人在思考,整个电视界都在思考。  相似文献   

10.
侯炳东 《视听界》2005,(5):57-58
“情景再现”是一个老话题了。只是当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一次次出现,故事片的手法大量充斥在纪录片中,几乎构成了整部片子的主干时,观者的心理底线被冲破了,人们愕然:纪录片还能这样拍!实际上,在当今的国际纪录片界,创作者运用故事片创作手法,给观众呈现出一个个“现实情景的再现”,已经是一种惯常的做法了。关于真实事件的“情景再现”,有争论是好事,人们很可能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这跟语境有关系,在什么条件下说什么话。关键在于,其中的事是不是真的。既然是情景再现,就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故事片拍摄手段,使用演员扮演。但同时这也是…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也是艺术片的种类,是要给观众看的。当纪录片作者和部分DV爱好者把纪录片做得越来越纪实化的时候,他们发现纪录片的“可视性”非常重要。于是纪录片有没有“看点”成为近年来业内人士议论的话题。有“看点”的故事.才会有“播点”;有“播点”,才会有“卖点”。  相似文献   

12.
长镜头的运用 运用长镜头纪录事件过程是电视纪录片的根本手段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镜头几乎成了纪录片的代名词,因而长镜头运用得好坏是决定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摄像机好比观众的眼睛,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正是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例如,在2004年荣获浙江省广播电视政府奖的纪录片《一个人的医院》中,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特别耐人寻味。老刘在参加全国“执业医生资格证”考试时在考场内左顾右盼,被监考老师发现,  相似文献   

13.
在纪录片创作同样要求收视率的压力下,在“原生态纪录”已经造成审美疲劳的尴尬局面中,中国纪录片人逐渐尝试着在平淡无奇的真实纪录以及在无法展示历史场景的人文社会纪录片中借鉴影视、戏剧的创作元素,使纪录片的情节更加紧凑,矛盾更加突出,影像更加精美,涌现了一大批可视性极强的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这些纪录片的共同特点是:戏剧冲突强烈,画面可视性强,故事生动,更加吸引人。  相似文献   

14.
张海玲 《视听界》2002,(2):61-61
纪录片是用电视手段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它的原则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这种真实的生活记录是“从头到尾”的真实,因此,也可称之为“全纪录”。这是与传统专题片的最大区别,也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笔者认为,“全纪录”意味着在电视荧屏  相似文献   

15.
清朝名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大巧之朴”历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船工》,正是袁枚笔下“巧”与“朴”的一次较为完美和深层的对接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余辉 《视听界》2005,(6):71-73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纪录片曾出现“新纪录片”的说法.主旨是以“新虚构化”的观念和方法质疑乃至否定纪录片的“非虚构”传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种被称为“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也出现在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中。这种创作手法究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17.
广播媒体大规模的协同联动,很值得赞赏和鼓励。单打独斗可能势单力薄,但联合起来,呈现出来的不只是加法效应,而是乘法效应甚至是几何级数效应。“小切口,大情怀,正能量”,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要学会讲故事,一方面,接“天线”,体现宣传的大主题;另一方面,接“地气”,讲个体故事,从供给侧出发设置议题,从需求侧出发考虑需求。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表现形式,是对于虚构故事形式的一种反对。因为虚构的故事片往往有不真实的东西、创作者理想化的东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难免造成失真。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就成为纪录片编导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成了纪录片创作的永恒主旨。那么,视真实为生命之根的纪录片应该不应该向故事元素学习点什么呢?齐白石先生说过:“艺术就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更是一个很深刻的艺术命题。多年来,故事片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由于创作者在虚构这个层面上耗费的笔墨太多、着眼的时间过长,忽略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9.
从纪录到实验--"真实"观念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曦 《青年记者》2006,(12):18-20
引言 “真实”一直是纪录片区别于其他影视艺术种类的“质”的规定性,然而,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纪录片的创作正悄悄地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以往只能在故事片当中看到的手法——真人搬演、动画制作、色彩夸张、MTV等——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纪录片当中,而一些纪录片的叙述上也进一步强调了假定的原则和大胆的设想,如《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刺杀肯尼迪》。  相似文献   

20.
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有时也称“情景模拟”、“现场模拟”、“情景回放”、“形象化再现”(在法制题材的电视报道中则称“案情模拟”或“案情再现”)等,它往往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通过绘画、动画、道具、重演、扮演、模拟、特技等手段,把过去的客观事物重现出来。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情景再现”较早地运用于纪录片的创作,在电视领域则较早地出现在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