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质量,就应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积极推动新旧媒体的融合,寻找多元化的处理途径,创新新闻采编工作,推动广播电视的转型与升级。传统的新闻认知结构无法适应新媒体的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从新闻采编工作本身出发,整合新旧媒体的优势,使得新闻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拓宽与延伸,不断强化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满足大众对新闻的各项需求,强化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使得新闻信息价值得到全面发挥。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各种各样新媒体的层出不穷,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难以更好满足当前形势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环境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作用,从而提升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效率和质量,让其更好满足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各类新媒体的层出不穷,给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显著便利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创新新闻采编工作的途径与方法便显得迫在眉睫。本文首先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所处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概述了当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着重论述了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途径和具体方法,旨在为同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播电视新闻自诞生以来,一直承担着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引导受众形成正确观念的作用,但是进入融媒体时代后,受众逐渐倾向于通过各类新媒体获取信息,广播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因此不断下降。面对传媒领域整体形势的变化,广播电视新闻需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地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学习新媒体的运营理念,简化生产流程,不断提高新闻内容质量,才能显著地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质量,增强自身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本文首先分析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的特点,然后探讨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所面临的困境,最后结合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实践,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希望为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情况下,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媒体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行业体现出了自身鲜明的优势,这对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来说,无疑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新媒体行业的发展也给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为了有效应对挑战与机遇,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应该大力创新,寻求自身发展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也应该寻求创新与突破,要逐渐拓展新闻采编工作的领域,为社会带来更多有效的信息,实现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高效发展。文章基于这一点,对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途径与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艾臻 《新闻通讯》2014,(5):50-52
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本质是传统纸媒的新闻采编力量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相结合。媒体融合要求传统报业的新闻报道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变革:善于在网络上开展新闻传播、善于使用数字技术采写新闻、善于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善于与受众开展密切的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多媒体新闻、数据新闻、博客新闻、公民新闻、聚合互动新闻、“群体外包”式报道。这预示着媒体融合将促使新闻报道形式出现以下的创新发展趋势:从运用事实报道到运用数据报道,从报社专属报道到受众参与报道,从媒体立场报道到个人立场报道,从图文并茂报道到多媒全息报道。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给人们带来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了以往借助报刊、广播、电视获取信息的单一方式,从而导致传统广播电视的收视率直线下降,传统广播电视逐渐失去了以往新闻传播龙头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探讨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如何融入新媒体发展,如何提升新闻采编质量,从而创作融合媒体发展的优质作品。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出现,对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传统媒体要想突破限制就需要做些改变,发展融媒体经济,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对融媒体时代下县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艺术技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编在新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决定着新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逐步升级,在信息媒介相互融合的背景下,融媒体已经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在经历了信息时代的冲击后,媒体已经从传统的单一信息模式向互动、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新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面临诸多困难。无论是采编、制作新闻内容还是获取新闻信息模式,都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新媒体的意义,阐述了新媒体对新闻采编工作的影响。其次,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阐述了传统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闻采编工作的新模式,以进一步提高新闻质量,开创新闻工作者采访采编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媒体形态,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点,与新媒体融合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媒体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其次从受众基础、广告市场、人才分流以及媒体格局等角度详细讨论新媒体对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并分析总结出广播电视行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最后就广电媒体发展与新媒体融合时应该实施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化社会为人们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巨大改变,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随着新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为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这就意味着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媒体融合时代下找到创新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路径与方式,为新闻采编工作的长远发展作贡献.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闻采编工作现状展开了有效阐述,并相应提出了创新新闻采编工作的具体措施与途径,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活力受到人们的需求影响,面对这一状况,新闻采编人员需要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各种形式的媒体进行深度融合,从而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使自己在新媒体环境下具备时代发展的工作素质与能力。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新闻采编能力进行详细的探讨,并制定相关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4.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媒体需要对突发事件和重大、重要新闻同步报道,及时给受众传递正在发生的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突破区域限制,扩大所属媒体的区域影响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辨别力,运用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采访工具,迅速、准确地将新闻事件采编传输到所属编辑部或网站。  相似文献   

15.
任昱玮 《新闻窗》2014,(5):44-4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不仅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还需要满足受众的心理。因此,在进行新闻采编工作时,就需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不仅要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一、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心理需求电视新闻,不仅要及时、准确的传递社会信息,还要得到受众的支持与认可,从而提高收视率,增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技术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必定会对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要想不断提升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水平,就必须不断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采编技巧,丰富采编渠道,从而为众多热衷于广播电视新闻的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获取其忠诚度以及信任度。因此,本文将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以及采编技巧。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兴媒体提供了优渥的生存土壤,但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不能一味地挤压传统媒体,也不可一味高捧新媒体,而要积极寻求二者的有机融合,媒体融合由此产生,同时也对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媒体融合环境对新闻采编工作的影响基础上,探寻在此背景下的新闻采编人员角色转型途径,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在受众需求多元化转变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发展不得不做出反应。电视编导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的主导者,其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着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甚至于对整个广播电视媒体行业而言影响深远。因此,需要编导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变革,打造更多满足受众需求的电视节目,从而助力广播电视媒体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的通过对新闻传播业以及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意义重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得主流媒体可以应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能力;而新媒体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与专业能力,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当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媒体融合的发  相似文献   

20.
为了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传统广播电视台应创新采编工作策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探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本文在阐述新媒体概念基础上,指出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发生的变化,并提出优化新媒体时代采编工作的策略,希望能为传统广播电视台转型提供参考性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