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稍有新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是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对时效性的追求越来越高,"抢发新闻"已成为媒体间竞争的日常活动。但各媒体在"抢发新闻"的同时,却可能忽视新闻的"生命线",导致演变成传播虚假新闻的结果。以2013年几家新闻媒体"抢发新闻"导致的虚假新闻为例。2013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正大规模打击网络谣言的不法行为之际,  相似文献   

2.
提起舆论监督与新闻真实。业内人士多从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方面论述。诚然,当今媒体间的竞争空前惨烈,媒体从业者为抢发新闻,追求轰动效应,失实报道时常见于报端、电视。但对于行政干预较多的中国媒体,行政部门的开明对于减少新闻失实,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舆论监督。媒体要客观公正,官员也要有点承受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突发新闻是最能令读者激动的内容之一,往往是媒体最具卖点的部分.突发新闻事件一般指那些不可预料、毫无预兆或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事件.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抢发大新闻的媒体大环境中,时效性成为决定报道成败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正面报道的影响力是主流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从陕西广播电视台的龙头新闻栏目《陕西新闻联播》切入,以小见大,通过对收视率分时段和受众群体收看需求的分析,为提高正面报道的影响力、传播力“对症下药”,从而提出了突出新闻性、贴近民生性、紧抓热点不、第一时间抢发等六个方面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兰金龙 《今传媒》2011,(9):65-66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正面报道的影响力是主流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从陕西广播电视台的龙头新闻栏目《陕西新闻联播》切入,以小见大,通过对收视率分时段和受众群体收看需求的分析,为提高正面报道的影响力、传播力"对症下药",从而提出了突出新闻性、贴近民生性、紧抓热点不、第一时间抢发等六个方面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融媒体环境下,大量跟风报道导致同质化新闻充斥各大媒介,与为受众呈现后续新闻事件进展的跟进报道不同,跟风报道“一窝蜂”式的重复报道,在形成新闻舆论场的同时,极易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客观理性评判.  相似文献   

7.
全景报道的产生有社会需要和媒体自身竞争需要两个方面的基础。面对大量的信息流不断的视觉、听觉冲击,人们对新闻事件广度和深度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不再满足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总结式.概念式报告,受众既要知道新闻的结果,也要知道新闻发生的过程,甚至是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这就要求电视人展现生活的原汁原味,同时.尽可能传达同一时空下事件发展中的多层面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革新的日益月异,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不仅遭受着变革的巨大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以受众的思想为主体,以受众的视角为依托,实现新闻报道的受众本位转化,这是传统媒体得以生存的前提。在激烈的媒介环境竞争中,不少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追求逐步剑走偏锋,一些猎奇性的新闻涌现出来,甚至一些低俗情趣的新闻也见诸报端。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若想要实现创新,若想要推陈出新,不断迎合媒介发展的需求,需要将软新闻进行硬化处理,将非事件性报道包装成为事件性报道,这对于媒体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会议新闻是各类报纸,尤其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重要版面的“重头戏”。然而,在各种题材的新闻中,会议新闻由于报道内容上的单调枯燥、报道方式上的僵滞呆板,一直有着一副“灰色”的面孔,并成为影响媒体传播质量的因素之一。其实,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都在矛盾中生存和发展。会议报道也是如此。在会议报道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会议新闻的报道模式和受众需求之间已经存在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传播者善于发现其中的矛盾,并一一加以解决,才能写出鲜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都在竭尽所能寻求多种方式吸引受众眼球,由此来提高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和点击率。在新闻报道中,体验式报道以其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和手法,通过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再现新闻事件,广受群众欢迎。而在体验式报道中植入人文关怀色彩,更能使得新闻具有可读性、可信性和亲切感,引起受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毕佳佳 《今传媒》2015,(4):49-50
政府和新闻媒体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显得格外谨慎,但是随着新闻改革的加深和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失实、着重追求惨烈景象以及不顾灾难受害者的心理及情绪、忽略社会传播效果等问题泛滥,给社会舆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责任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美化浮夸,报道除了客观反映新闻事实且保障受众知情权以外,还应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本文以“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大事故为例,探讨了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误区及其改正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与文艺、谈话、娱乐节目相比,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比重在逐步增加。受众也强烈需求电视主流媒体提供权威新闻信息来引导他们对新闻事件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为了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更好地帮助受众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电视新闻从采访、写作、到报道的各个环节都要实现适当转型,建立全新的新闻采访报道机制。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现状,剖析了电视新闻采访报道顺利实现转型的长效机制,以便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  相似文献   

13.
从杨丽娟事件看媒介竞争背景下新闻伦理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娟事件引起争议的根源在于媒体被推向市场后,众多媒体为了扩大发行量和点击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选取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进行报道。某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卖点,过度强调受众需求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不惜违背新闻道德追求发行量和点击率,陷入了新闻和伦理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会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选择性报道。基于受众需求、价值判断、眼球经济等原因的选择性报道往往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以最近媒体频繁曝光的一系列"老人倒地"事件为例,分析了媒体选择性报道机制的动因及产生的舆论影响,以发挥选择性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振浩 《新闻窗》2011,(5):83-84
电视新闻直播带来新闻传播全新的时空观念,"正在发生"使电视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中独具优势与魅力。从分类上讲,电视新闻直播可分为演播室直播和新闻现场直播。前者仅仅从制作手段完成了播出与受众收看的同步,受众看到的消息大部分是事先制作完成;而后者,却是对新闻事件现场的同步传播,受众看到的就是事件正在发生的”那一刻。因此面对突发事件,直播是最快最有效的将新闻信息传递给观众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朱玲 《新闻知识》2005,(7):54-56
新闻是一个求新的职业。每一个媒体都追求将时鲜的、独家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按照新闻学的常规,新闻的价值与其新鲜度和时效性密不可分,受众对于媒体的要求首先就是能在你这里第一时间了解到各类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新闻和独家新闻。也正因为如此,稍有不慎,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丧失热度和鲜度。  相似文献   

17.
徐伟 《新闻世界》2012,(5):57-58
突发性事件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电视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电视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都尽可能地挖掘内在潜力,追求特色,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出彩,以此吸引观众,对突发性事件及其处置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8.
王勇 《新闻采编》2003,(5):21-22
经 过几年的市场洗礼 ,少数媒体在片面追逐经济利益中走上歧途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抢夺市场份额 ,不惜降低格调 ,以“性、星、腥”等庸俗化内容迎合少数受众的低级趣味 ,大搞煽情主义 ,以致近年来 ,在灾难新闻、法制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中 ,出现了过分展示血腥场面、渲染血腥的不良倾向。少数媒体把“血腥”当卖点广大受众出于对生存环境、自身安全以及人的命运的关注 ,对灾难事故、法律新闻以及社会上发生的其它不幸事件格外关注和重视 ,他们有尽快了解的愿望。因此 ,这些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受关注度、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为了满足受众的…  相似文献   

19.
《生活报》几乎每天都有突发性、批评性报道,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探讨怎样才能把这类报道搞好。同时,我们认为,不仅仅是生活报,时下,许多新闻单位都把突发性、批评性报道作为吸引受众视点、提升媒体卖点的一件“利器”。  相似文献   

20.
贺静宜 《新闻窗》2005,(5):48-48
传媒公信力,即媒体使社会公众对自己信任的能力,是社会公众对媒体报道真实性、公正性、中立性的信任程度,对媒体记者编辑责任感、正义感、是非观的认可程度。其“公”就是媒体作为党的喉舌,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造福社会、服务公众,就是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其“信”,就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恪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有信誉、讲信用,让受众信任、信服。有“公”并有“信”,媒体才能显示出应有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