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是传统媒体与网络数字媒体及各种衍生传统体共生的时代,对传统期刊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就传统期刊的发展方向提出五点认识。认为新媒体不可能替代传统媒体。传统期刊要把握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创新思路,新老媒体互相借鉴融合,扩大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发展期刊优质品牌。  相似文献   

2.
徐霞  王书川 《新闻世界》2013,(8):150-152
在数字技术不断占领媒介市场的今天,传统期刊已经从印刷时代的辉煌中褪色。特别是在当今媒体环境下,突破禁锢了期刊业百年的操作模式已经成为期刊社发展的当务之急,而数字化恰逢其时,被视为期刊再生的福音。本文从期刊构建的元素和结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期刊创新思路,归纳数字化市场的主要形态,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赛树奇 《传媒》2015,(2):38-39
期刊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期刊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途径把期刊内容传播出去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具有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和传播网络化等特点.随着网络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电子终端的不断发展,逐渐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方式,纸质媒介的阅读率持续下滑,传统期刊赖以生存的根基开始动摇.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转型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以教育期刊为例,尝试梳理数字化进程中传统继承及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寻求一种模式,探讨教育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5.
期刊App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期刊数字化的主要形式,它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期刊App对传统期刊的经营具有迎合新的阅读方式、拓宽发行渠道、提高盈利能力、优化期刊内容、提升品牌形象等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摘类期刊缺乏数字化建设,在内容选材、读者群、出版和视觉效果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充分整合数字化资源后,文摘类期刊可以构建多维度的参考数据库,从而协助内容版面的整合与创新,实现高质量的内容出品与量化。为此,根据文摘类期刊的创办经验,分析了引入数字化元素的内容整合维度,提出了反馈数据“读者+作者”综合创新内容版面,借鉴数据“媒介+流量”挖掘可用视觉元素,服务数据“原创+整改”对纯文本二次创作,评价数据“专家+社群”扩选外部精品内容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如何进一步推动期刊业创新,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期刊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第九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的主题,所以,我想就期刊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问题介绍一些情况,谈一点认识. 一、我国期刊业发展态势良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期刊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品种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期刊体系.从规模、数量、门类上来说,我国已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期刊大国.  相似文献   

8.
姚晟  张婷  田方斌 《出版科学》2016,24(4):62-66
最近十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数字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的步伐加快,期刊出版的形式逐步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向数字化转变。期刊数字化研究也成为期刊研究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期刊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期刊数字化的盈利模式、期刊数字化的版权保护等方面。本文力图从这些角度着手,对近十年来期刊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6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期刊协会主办,《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京召开。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出席年会并讲话。本次中国期刊创新年会紧扣期刊业发展热点问题,将会议主题设定为"改革与转型:内容生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与会代表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达成共识:期刊业的改革是坚定不移要进行的,但改革的目的必须是解放生产力,在数字化浪潮面前,不适应就要被淘汰,期刊出版业必须高举"内容为王"这面旗帜,创新编辑理念和办刊思路,以优质的、不可替代的内容作为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10.
最初有计划、有规模地进行期刊数字化的是一些学术性、行业性期刊,随后大众类、消费类期刊也以尝试性的态度,开始积极地探索.对于期刊业而言,数字化的发展正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传统期刊,并且给办刊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期刊社的运行方式带来了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过程对期刊社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冲击更大,这种冲击将进一步塑造期刊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融媒体产业环境下,读者群体的阅读品位水涨船高,阅读时间则日益紧缺,传统期刊出版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文章从打造综合类期刊的稀缺性,提高内容附加值,为读者营造价值感等方面,提出传统期刊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内容分发、助推口碑营销、深挖品牌价值的策略,为传统期刊在新业态下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供创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专业期刊在网络和大数据环境下经营管理的新思路.通过分析传统纸质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提出专业期刊的应对措施;通过免费阅读吸引和培养读者群,然后逐步尝试付费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借助网络与数字出版的丰富表现力,实现内容与广告的深度融合;加速数字化出版改造,实现内容和信息的多渠道高效传播等.认为:传统专业期刊要坚持内容为本,同时加快数字出版转型,开发适合广告渗透、论文传播和读者欢迎的产品形态,逐步构建起用户共同投资、共同付费的办刊新模式,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包括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的期刊编辑理念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发展的、变化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期刊在编辑理念、内容传承、形式表现上进行创新,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弥补传统期刊的劣势,从而赢得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郝爱萍 《今传媒》2016,(2):91-92
本文主要探讨专业期刊在网络和大数据环境下经营管理的新思路.通过分析传统纸质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提出专业期刊的应对措施;通过免费阅读吸引和培养读者群,然后逐步尝试付费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借助网络与数字出版的丰富表现力,实现内容与广告的深度融合;加速数字化出版改造,实现内容和信息的多渠道高效传播等.认为:传统专业期刊要坚持内容为本,同时加快数字出版转型,开发适合广告渗透、论文传播和读者欢迎的产品形态,逐步构建起用户共同投资、共同付费的办刊新模式,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试述传统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变革与服务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革传统管理模式,调整改进传统服务方法和手段,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使传统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向现代化发展,是摆在期刊馆员面前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只要我们找准印刷型期刊、电子期刊与网络期刊的切合点,以读者为中心,就能在传统与现代化衔接与转换过程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传统的管理与服务和现代化的管理与服务真正做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6.
王凌燕 《采.写.编》2021,(12):126-127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用户迅速增加,数字阅读方式成为主流.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以及传统期刊受到人们的冷落,众多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对传统期刊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期刊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期刊需要在管理、内容、表现形式、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趋势的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李霞 《出版广角》2021,(17):51-54
文章分析了文摘期刊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总结了《读者》杂志加快创新融合、促进期刊转型升级的措施,指出强化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传统期刊内容生产的双轮驱动,是文摘期刊融合发展的主流趋势.文摘期刊要构建融媒体盈利模式,加快融合出版步伐,创新发展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内容为根本,构建多元开放的出版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期刊的出版方式和营销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很多传统期刊借力数字技术向网络在线、数据库、开放存取等领域发展.文章从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入手,重点分析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和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的探索实践,以期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国内期刊未来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期刊的装帧设计是打造期刊文化软实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媒体走向深度融合的当下,探索传统期刊及其新媒体多元形态的视觉表征与审美范式,拓展设计美学在期刊领域的应用研究,对期刊发展不断寻求新的设计美学视角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最美期刊"获奖期刊为例,从生态发展观中的和谐美、品牌的多维之美、跨媒体多元平台的形式美、期刊思想内涵的意境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之美五个维度构建期刊设计美学.期刊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融合发展观中的期刊设计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关注国家政策与国际时事、新闻出版、生态发展等领域,融合前沿信息技术与新兴媒介,创新期刊内容的新媒体表现形态与跨媒体的多元审美.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期刊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业面临巨大挑战.少年儿童关乎祖国未来的发展,而少儿期刊肩负着陪伴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大使命,如何在新时期寻找少儿期刊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已经成为出版业界探讨的热点话题.文章从内容创新、营销布局和新媒体传播等多个角度探索少儿期刊转型发展的新模式,以期为业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