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而言,可分为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直接采访是记者深入现场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采访.间接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某种手段所进行的采访。像电话采访、书面采访、电子邮件采访等等。其中电话采访是间接采访最常用的一种。在这里,笔者对电话采访的利弊得失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将隐性采访定义为:"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万春 《新闻记者》2000,(3):49-51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 的,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隐性采访手段对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节目对此所做的尝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正如人们常说舆论监督是柄“双刃剑”,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秘密的接触,实施…  相似文献   

4.
刘宏 《新闻知识》2001,(11):27-29
犤1犦新闻采访的定义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而进行的职业活动。强调新闻记者是专业人才,在许多职业调查填报表时,记者的职业常常没有被纳入专业人士一栏。而社会规范是记者才能采访新闻,如现在网站要发布新闻,必须申请营业执照,取得资格,然后与中国省级以上新闻单位签定合同。英国广播公司在新闻报道中均有记者出镜,十分规范,一个新闻片前后都有现场记者起承转合,非常专业,显示记者在现场,强调真实性,记者在不同地点成为一种品牌和标识,反映了电视台的整体包装和风格。这一点目前许多中国电视台还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素材和有关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采访是搜集资料、熟悉所要传播的信息内容和了解传播对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6.
人物采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线新闻记者必经的途径,是砥砺记者功夫的磨刀石。人物采访的成败或深浅,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与采访者的能力、用心程度及采访对象的配合默契与否等密切相关。笔者担任过十多年通讯员与二十多年专业记者,采访过大量人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方方面面,当中不乏明星名人,更多的是三教九流的草根人士。多篇人物通讯与特写获得全国优秀副刊作品奖、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一、谈话节目的采访特征 谈话节目主持人的采访与一般的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必须遵循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但是,电子传媒的特性,将作为采访的主持人与采访对象直接推到了受众面前,大家都能够耳闻目睹采访的现场过程,由此也形成了谈话节目主持人采访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知晓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暗访能获得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的素材,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记者可以为所欲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记者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只能以旁观者、记录  相似文献   

9.
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  相似文献   

10.
慎用隐性采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深受群众欢迎。一、隐性采访运用不当的弊端然而,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用得不当,不仅达不到记者的采访初衷,有时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法律纠纷。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隐性采访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李云 《河北广播》2009,(5):78-79
人物专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人物专访可以说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心灵的采访”,这看似简单的“看、听、问、感”大有学问,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实践,试就人物专访的采访技巧提出以下看法,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采访活动中,记者礼仪是记者留给采访对象的最直接的“第一印象”,这一“印象”往往影响着采访对象的情绪,波及采访效应。 良好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绿色通道 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相似文献   

13.
人物专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人物专访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的交流增强了解读人物的贴近性,同时也赋予了采访者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与写作的灵活性。有人说人物专访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心灵的采访”,因为采访要用口舌去问,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灵去感受。而这看似简单的“看、听、问、感”却是大有学问,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采访经验,试就人物专访的采访技巧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一场比拼智力的"战斗",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由于采访对象的不配合、采访环境的限制以及新闻记者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等,往往很难帮助新闻记者获得全面的新闻信息。作为新闻记者业务能力的基本内容,采访技巧的运用尤为关键。在新闻采访环节中,新闻记者可以借助于完善系统的采访技巧,引导采访对象按照新闻记者的思路来回答问题,进而帮助记者获得全面的新闻信息,同时还能够缩短采访时间,提升采访效率。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新闻人物专访,就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采写方式,其重点在于记者应该带着目的性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门的采访。新闻人物专访稿件也应当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构成的一种带着通讯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实时讯息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新闻传递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新闻记者作为实时讯息传递的媒介,能够通过一定的采访技巧来获得信息以达到采访目的,使人们获得最及时、最具真实性的新闻内容。而采访作为新闻记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能够有效地帮助新闻记者顺利地完成信息获取的工作,并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通常来说,新闻采访的工作开展需要分为三个步骤:前期准备、过程提问以及记录总结。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采访技巧,并对目前新闻记者采访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新闻工作者的思考以及对新闻工作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谈话是新闻采访中的主要形式。谈话的目的是为了采集新闻事实,要求记者、通讯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构成新闻所需要的事实材料。  相似文献   

18.
新闻暗访(或称隐蔽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尚无准确的法律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来说,新闻暗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简单地说,新闻暗访,就是新闻记者不暴露身份、不讲明目的的一种采访方法,这是同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暗察私访,是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特殊手段。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便直接采访的人和事,就必须随机应变,采取新闻…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而言,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所展现的提问技巧是最能体现记者这一职业特征的,这也是每一位记者的基本功。从新闻采访种,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时的基本任务出发,研究并分析了新闻采访提问的基本技巧与采访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没有采访就没有现代新闻事业,没有采访也就没有记者工作。谈话是新闻采访中的主要形式,谈话的目的是为了采集新闻事实,要求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新闻所需要的事实材料。在我们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谈话采访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想成功地接近采访对象,需要谈话,接近采访对象后,要得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也需要谈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