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敦煌石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无与伦比的一个重要宝库,也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圣地。 自从1900年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了藏有五万余件藏经遗书以来,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了。它那丰富的经典和艺术宝藏震惊了世界,这一百年来吸引了东西方学者纷纷前来朝圣。倾注于研究,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 提到敦煌的文化艺术,都知道是指大量的壁画、彩塑像、石刻像和丰富的佛经宝藏。著名的曲子词、变文就是从这里发现的。这个发现对于我国唐五代的词的起源及其发展提供了许多实据,人们因此把它称为“敦煌曲子词”。对于敦煌遗书的偶然发…  相似文献   

2.
《档案》2000,(2)
为隆重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创立100周年”,国家文化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等将在北京、兰州和敦煌相继举办系列纪念活动。7月上旬,国家文化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敦煌藏经洞文物发现暨敦煌学百年纪念大会”。7月29日,敦煌研究院将在敦煌英高窟召开“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届时,将以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的名义,对保护和研究敦煌文物做出特殊贡献的国内外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7月上旬,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主办“敦煌艺术大展”,展出…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23,(7):24-25
<正>本书讲述了作者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是他一生奋斗的记录,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作者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本书可作为敦煌文化的普及读物和面对困难人生不妥协的励志范本。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献:新材料与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敦煌学之所以一直作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而长盛不衰,原因之一是敦煌文献材料在不断地公布。虽然说敦煌文献早在1900年就由王道士在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但是,敦煌文献真正为人所知,应当是1909年伯希和(PaulPelliot)带着他所得到的敦煌四部古籍的精品来到北京,出示给罗振玉等人。以后,由于罗振玉、蒋斧、王仁俊、刘师培。伯希和、内藤虎次郎等人的宣传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2月8日下午.“韩美林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落下帷幕。展览系列活动之“大变革时代与韩美林艺术——学术研讨会”也在当日举行。  相似文献   

6.
张大千的敦煌临摹、考察活动多彰显以审美价值,往往被视为艺术家的临摹创作活动而不为学术研究所重。但张大千以其艺术直觉的敏感性,重新发掘了敦煌归义军时期供养人像作为生者真仪的特殊性。特殊性背后,体现的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政权的在地化倾向。这一立足本土、强调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张大千自敦煌归来后于川渝多地举办的临摹展览中,恰好呼应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救亡话语以及吁求"中国文艺复兴"的心理诉求。由此,张大千的敦煌临摹活动及作品,与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达成了合流。张大千的临摹手法、取向、考察路数,多有争议。回到抗战时期西北考察的历史语境下,他对艺术现象的敏感,看似摹古,却参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追寻与重塑,堪称学术史中的"预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博物馆》2009,(3):69-69
2006年1月21日至4月23日,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这个极具学术性和观赏性的大型欧洲古典艺术展,是迄今为止中国引进的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内容的最高水准的展览,也是意大利送往国外艺术展览中引人注目的重要展览。因此,它被选定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的开馆之作和2006年意大利文化年的开篇项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连续举办,敦煌文化及元素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使敦煌文博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一脉,为丝路文化、丝路精神的传递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及传播载体。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丝路文艺也随之发展并壮大,为文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以敦煌文博会为例,对历届敦煌文博会中的文艺剧目及演出进行梳理,分析这些文化内容的创新所在及传播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故事化”“场景化”“时代化”等特征;同时,在技术、艺术及文化的加持下,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叙事中凸显历史厚度,在艺术呈现中“穿”古“越”今,在技艺融合中彰显文化魅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照,使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更为鲜活生动,由此引领丝绸之路文化情怀。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让敦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以技艺融合赋能丝路文化,为打造持续、创新、有影响的丝路文化构建新的文化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9.
赖晨 《档案天地》2014,(4):24-27
正敦煌学是一门国际性显学,它是一门博大精深、涉古通今、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被称为学术的海洋、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许多学者为敦煌学作出了贡献,如常书鸿,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在50多年的艰苦生活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因为有他,敦煌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际性的展览活动,世博会是展示国家正面形象、文化魅力、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近几届世博会中国馆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凝练的建筑姿态,独特的设计语言、艺术表现,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演绎出更富新意和中国特色的精彩形象。本文借用大众传播知识对2005年爱知、2010年上海及2015年米兰的世博会中国馆的形象设计以及文化内涵表达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国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博物馆》2009,(3):81-81
2007年2月14日至3月15日,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举办“和:吉祥如意福寿康宁——南京博物院藏吉祥文物展览”。“和”为和谐、协调之意,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和为贵”,这是该展以“和”作为主题的初衷所在。此次南京博物院遴选100余件有吉祥图案的铜器、瓷器、年画等文物举办展览,借以阐释中国传统吉祥及节庆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博物馆》2009,(3):94-94
“中国——面向现实”展是由中国美术馆和奥地利路得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馆(MUMOK)联合组织举办的一次艺术交流展,于2007年10月25日在维也纳开幕。这次展览旨在呈现当代中国艺术中的现实主义面貌,是一个严肃讨论中国现实问题和中国当代艺术自身问题的学术展览,  相似文献   

13.
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于2000年6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办了“中日韩广播电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在人类迈向21世纪的转折时刻召开的。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东北亚近邻国家的专家学者在新世纪来临的关键时刻切磋交流,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国际性话题,既有利于学术的发展,也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参加这次国际研讨会的,韩国方面有来自汉城大学、庆南大学、昌原大学的学者教授,有来自韩国放送公司和汉城放送公司的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专家。日本方面有来自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专家学者。中国方面,除了北京广…  相似文献   

14.
甘肃人民出版社是敦煌故里最大的一家出版社,自1957年出版了第一本敦煌学著作《敦煌石窟艺术》之后,便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敦煌学的发展为己任,四十年来出版的敦煌类图书达170余种,其中有4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并有10种图书获国家级奖项。出版内容涵盖了敦煌学的方方面面,是国内出版界出版此类图书最多的一家出版社。其中许多高质量的学术论著和研究成果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空白,代表着敦煌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古人真迹弥足珍贵——敦煌遗书研究文献的出版 敦煌藏经洞遗书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极其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博物馆》2009,(3):71-71
2006年5月26日,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印象派至现代派精品展”。本次展出的60件大师杰作直接来自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永久陈列展厅,均为“镇馆之宝”。展览内容涵盖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西方现代主要艺术流派,其艺术和学术价值在国内引进的海外艺术展览中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博物馆》2023,(S1):130-133
<正>一、项目概况(一)壹引其刚万目皆张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上海名道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发起。自2018年起,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服务项目已开展3期。该项目以“人类的敦煌你我共同守望”为口号,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并组织志愿者10人,赴敦煌开展为期6周的“守望者”活动,参与敦煌文化的各项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专业化培训实现敦煌文化志愿者能力的精准匹配,并且鼓励守望者结合各自专长,孵化出成熟的“传播计划”,助力敦煌文化弘扬。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吴为山的作品以全新的面貌频频出现在国内外重要的艺术展览上,被誉为“为时代造像者”,他的雕塑艺术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文化符号,凭一己之力拓展了中国雕塑艺术新的表现领域。2003年,吴为山获得了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最高奖攀格林大奖,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位亚洲艺术家。“实践催生理论,理论引导实践。”在实践上“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作品受到广泛关注的基础上,吴为山也推出了别致的理论随笔集《雕琢者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集萃了个人演讲、手记、对话中对中国雕塑美学的理论与实践感悟,提出“写意雕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播学与世界对话──“面向21世纪的传播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潇湘1996年8月14日,北京骤雨初歇。来自世界6个国家的102名学者荟集北京大学,从不同方向,运用不同方法就传播与文化的问题,各抒襟抱,展开了一场国际性的学术对话。会议的讨论主要...  相似文献   

19.
《丝路花雨》自1979年首演以来,已获得了无数的光环。这出大型民族舞剧以大唐盛世为背景,以敦煌艺术为文化底蕴它的主要舞蹈语言都来自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剧院从莫高窟壁画舞姿中提炼而来的,而且还形成了一种新型舞蹈派系敦煌舞。女主角英娘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等,被公认为是敦煌舞的代表。“琵琶舞”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造型更成了敦煌舞的经典标志。截至去年10月,《丝路花雨》已演出过1400场,因“演出年轮、场次最多”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这27年里,敦煌艺术剧院对《丝路花雨》进行了四次复排,投入300多万元改进服装和…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为纪念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特地在2005年举办、协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5月,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之“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学术研讨会”;6月,参与协办了由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国亚洲电影协会联合主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与本刊编辑部联合主办了“百年中国电影与大众传媒”学术座谈会。这一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学会致力于“推进影视教育事业,繁荣影视文化与学术”的宗旨。为集中体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念百年中国电影的成果,本刊特约请学会的会长、副会长从不同角度各自撰文,集结成这一“纪念专辑”,以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