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外华文媒体历史悠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也是增强华侨华人身份意识的重要文化工具。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众多,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力高,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加强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互鉴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星洲日报》是在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在将近百年的办报史中,它生产优质内容,传承中华文化,担当不同文化对话的使者,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展现了华文媒体在维系华人身份认同与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角色。  相似文献   

2.
《国际时报》是马来西亚东部地区一家著名的日报,1968年10月1日由马来西亚砂拉越州首府古晋著名华商、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先生独资创办。2008年《国际时报》创刊40周年之际,记者应邀前往马来西亚参加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亲身感受到这份华人报刊在当地社会和华人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彭雨晴 《传媒》2019,(3):57-60
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展形象”的重要使命任务,明确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工作要求,提出要在新形势下推进外宣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华语电视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外华人所接触的华语电视,既有中国对外传播的内容,亦有海外华语电视频道生产的内容。本文的研究对象《籍宝乡》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语电视频道8TV(八度空间)新闻及时事组于2017年12月推出的文化节目,节目以籍贯文化为主题,以纪实拍摄为手法,讲述马来西亚华人与其籍贯原乡的故事,以“满足”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创下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类电视节目收视率之冠的成绩,节目首播的每一集作品都获得了50万以上观看人次的收视热潮,可以说,该节目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华语电视文化节目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颜涵 《北京档案》2023,(4):30-32
侨批档案是构建华侨华人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借助叙事表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利用侨批档案构建集体记忆的效能。论文以纪录片《你从海上来》为例,从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四个层面总结出侨批档案叙事策略,并诠释集体记忆构建过程中侨批档案叙事在增加身份认同、弘扬侨批文化、扩大记忆影响三个方面的现实价值,为侨批档案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华侨华人集体记忆的深度构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2,(27):2-3
新华社与马来西亚华媒共同设立的"新世华网"上线8月30日,由新华通讯社东盟编辑部和马来西亚世界华人媒体集团共同设立的新闻网站"新世华网"(www.newchinesenet.com)正式上线。新世华网由新华社东盟编辑部主编,立足于向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华侨华人提供资讯服务。  相似文献   

6.
档案文化情境是受众获得和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档案文化情境中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CAPS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弹幕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机理,并构建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档案节目受众身份认同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总体上遵循“档案文化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反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7.
黄婷 《东南传播》2022,(9):104-107
短视频的发展使得侨居海外的华人拥有文化传播的渠道,成为文化中间人。通过采用个案的文本分析,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的马来西亚华人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最终发现,文化中间人既通过共同解释项展现同质文化,又以文化注解的方式凸显文化差异,展现出一种奇观化的叙事。同时在数字媒介时代,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成为必然,第三空间的理论边界进一步拓宽,发展为以媒介为边界的数字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8.
档案与身份认同关系的研究现已有一定规模。档案文献编纂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环节,身份认同研究的深入为档案文献编纂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多重角度和理论借鉴。在数字时代,从传统到现代这一历时性角度来探讨档案文献编纂与身份认同构建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为档案文献编纂在身份认同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找到承接点与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他目不识丁,却成为一位众人景仰的商界奇人。在马来西亚打拼了大半个世纪,身为华人的他被马来西亚总理评为“伟大的公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方明 《新闻知识》2007,(4):26-28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自1983年创办以来,已约定俗成地成为海内外华人除夕之夜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由于有巨大的潜在需求作支撑,有政策性、资源性的优越地位作后盾,由于具有构建全球华人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特殊功能,它俨然成为影响全球华人的“新民俗”。正如耿文婷博士所说:“春节晚会已经作为华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在不同时期所推行的语言教育政策引发华语社会地位与功能的变化,也使当地华文报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构建华人身份过程中做出了调整,其新闻采编也由此折射出独具新加坡特色的华人身份及认同感。本文以当地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联合早报》为例,通过追溯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结合政治、经济、种族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探究《联合早报》与华人身份认同所经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情感通过符号化载体—档案来记录人们与文化、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人们的身份感和归属感,以帮助身份主体构建或重构自我与世界、群体与国家的关系。本文在参考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础上,以情感仪式为切入点,以情感能量传递为线索,以档案为情感符号化载体,提出并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四个作用机理:情感唤醒、情感互动、情感标记、情感内聚,以实现触发和理解身份认同的目的;立足情感的社会建构性特征,提出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4)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马来西亚华文报纸齐连声作为赴东南亚的陕西省新闻考察团成员,所到之处,理所当然地要关注这里的华文报刊。马来西亚有近30家华文报刊,其中《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光华日报》三大报业集团覆盖着马来西亚的华人聚居区,并辐射到东南亚及港澳...  相似文献   

14.
2017中国—马来西亚翻译、语言和文化研讨会上,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智慧丛书》与各专家学者见面.会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代表向马来西亚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木山利先生、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前局长拿督阿旺·萨里杨教授、马来西亚翻译及创作协会负责人曾荣盛先生等七位嘉宾赠送已出版的《东方智慧丛书》马来语系列,同时,出版社还向与会各嘉宾赠送《东方智慧丛书》马来语宣传册.  相似文献   

15.
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升梁 《新闻大学》2013,(1):106-112
共和国60多年社会大变局必然催生价值观大变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如下问题:消费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应该如何?第一,传统与反传统:在解构中迷失;第二,身份认同的多元视角:碎片却真实;第三,消费社会的价值重建:我是谁?我们认为,只有把国家认同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以品牌身份认同为代表)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才是弥合各种价值差异的唯一途径.捍卫民族文化,不等于闭门造车,不可拒绝“世界的”,不能将民族国家看做是一座“孤岛”,而应在民族国家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 马来西亚《(?)洲日报》记者彭永兴前往南非访问,对该国的新局面和当地华人的状况,作了以下报道。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06,(7):11
马来西亚人口约2300多万,华人600万左右.去除老幼与受英文教育者,华文识字人口约250万~300万.华人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马西海岸主要城市如吉隆坡(巴生谷)、槟城、新山、马六甲及怡保等.  相似文献   

18.
王华  李姝 《图书馆论坛》2015,(3):98-101
调研马来西亚40多所华文文献机构,对馆藏华文文献的规模、种类、分类法以及网络资源建设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华文报刊、华人社团档案、华文学校文献资料以及华人宗教文献等资源的地域特色与发展趋势,就中马华文文献交流合作、资源共建共享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是1965年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的国家.全国面积643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其中80%是华人,是东南亚十国中,华人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在地理上,它处于东南亚、大洋洲、欧洲与美洲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在历史上,它曾经是中国向外移民与华商云集的重要海岛.  相似文献   

20.
文化消费中,阅读方式变革与文化身份认同具有两极互动的张力:一是阅读对文化身份具有构建、消解、培育、毁育之作用,表现为其标识、形塑着文化身份;二是文化身份对阅读具有筛选、鉴别、抵制、汰旧作用,表现为其选择阅读信息、防御不良阅读方式的入侵.两者互为手段和目的,相互生成,共同作用,形成阅读识别文化身份又被文化身份标识为雅俗之分、文化身份决定阅读内容取舍而又被阅读内容形塑为精英与大众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