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0年1月23日至5月30日,富士康深圳厂区发生员工跳楼事件13起。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媒体关注,媒体甚至被质疑是自杀事件的推手之一。关于富士康事件报道的研究多基于旧有的关注点。然而,这一连串自杀事件已经不仅是个体行为,更集中地反映出新生代民工的生存困境,暴露出社会体制的缺失,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综观近两年的公共危机事件,从其爆发至扩大,都与网络、手机这类新媒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是先由传统媒体报道,再经网络扩大了影响,如三鹿奶粉事件;有的是直接由网友揭秘、曝光,引发热议,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关注,如百度的竞价排名事件;还有的是通过手机短信传播从而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如蛆虫柑橘事件等。  相似文献   

3.
王莉 《新闻爱好者》2011,(11):33-34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2002年至2004年均保持在4万宗以上,2005年上升至5.7万宗,总体数量相当于12年前的10倍,每年以9%~10%的速度递增。①2005年后,该类事件的发生频度与广度呈扩大之势。国家行政学院专家任竹立认为,未来十年群体性事件将是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也是对地方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近两年的公共危机事件,从其爆发至扩大,都与网络、手机这类新媒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是先由传统媒体报道,再经网络扩大了影响,如三鹿奶粉事件,有的是直接由网友揭秘、曝光,引发热议,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关注,如百度的竞价排名事件;还有的是通过手机短信传播从而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如蛆虫柑橘事件等.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争议性事件中膨胀的公众书写和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及其相互关系,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邓玉娇事件"作为案例,运用框架建构和话语实践的理论视角研究发现:公众书写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热衷于使用道德评价框架,以提供观点为主,价值框架突出,道德话语实践倾向明显;报纸在事件爆发期和蔓延期,主要采取事实认定框架和事件解决框架,运用推演事实和进行社会改革的框架视角,追问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偏向"公众一方",而在事件解决期则偏向"政府一方",和政府有关部门保持一致。公众书写和专业媒体报道呼吁、重申和强调社会价值观,是达至社会共识和重新整合社会的重要过程。公众书写创造的"业余主义书写范式"存在促动和发展"专业主义书写范式"的可能,需要不断推动公众理性参与事件,促使专业媒体平衡报道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多发高危期。根据世界发展规律,在社会发展序列谱上我国当前正好对应“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即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严重的时期,也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各类偶发事故、个体事件迅速升级为全国瞩目的公共危机事件案例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7.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及至2011年,"王功权私奔"、"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达芬奇事件"、"卢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无不显示微博在社会公共议程设置中的主导性地位,加上传统媒体的跟进,更是放大了这一议程发展过程,使新闻事件产生空前的裂变式效应。笔者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已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群体性事件由1990年代的年发数千起上升至如今的年发数万起,维持稳定的社会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付淑娥 《传媒》2015,(16):45-46
近年来,一些群众聚集事件的现场图片、视频被民众上传至网络,抢占舆论头条,部分事件也被外媒援引报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群体聚集事件的组织与传播中,显示巨大能量.监测显示,2015年上半年,众多聚集事件均发酵于微博、微信,且这些社交媒体存在发泄、谣言、煽动等非理性情绪及言论,不但干扰事件发展,同时也增加了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0.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段时间与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一社会现象、新闻人物或事件等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报道,是指大众传播媒体对其关注程度的介入,并通过介入将舆论引导至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如重庆万州事件、四川广安事件、安徽池州事件、浙江瑞安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2.
尚艳 《今传媒》2012,(3):103-104
"郭美美"事件发轫于微博,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对红十字会的网络舆论。经过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这股网络舆论蔓延至社会现实,引发了全国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和对我国慈善事业整体的否定,这种社会危机源于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及时。面对网络舆论,传统媒体只做到对其的关注报道,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介入机制,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进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朱倩 《新闻世界》2014,(5):298-299
2013年10月13日至18日一周时间内,"余姚干部视察被背进灾民家"事件引发网络和纸质媒体的关注。本文从社会事务本身的特性、大众媒介在其中的作用以及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来分析"鞋哥"事件。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8):45-52
在社交媒体时代,风险信息传播的传播过程发生了极大改变,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愈发强烈。本研究以2015年11月震惊全球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对该社会网络中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精确的量化分析,研究事件发生后信息传播的动态网络结构。最终结果表明,事件中的风险感知网络是基于关键行动者的动态网络结构,关键行动者掌握重要信息源,中介行动者在风险信息扩散过程中充当意见领袖,使得风险信息在传播中被放大,能更快的传播至普通行动者。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来在中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基于社会与政治运动的理论,本研究以集体行动为观察对象,通过借鉴比较核物理中的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理论分析,探究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爆发机制,并建构了一个过程演化模型。研究发现,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核反应过程与群体性事件过程实际上具有某种相互对应的、类似的作用机制;从群体性事件连续统的低能级区域跃升至高能级区域,一般要经过反复的抗争互动和力量较量,至少要经过两次引爆过程。在群体性事件从酝酿到爆发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舆论监督发挥着信息解惑、情绪解气、行动减压、政策纠偏的功能。对群体性爆发机制的学理分析,有助于选择恰切的舆论监督时机,有助于全面理解和综合应对中国当下转型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6.
争议性事件,是由社会生活中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触发,引起社会参与,牵出广泛争议或质疑,形成争议场的热点事件和问题。社会中的争议性事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纵观近年来出现的影响较大的争议性事件,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公共事件类,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加上技术尤其是高技术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严重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频频发生。媒介如何面对这种非常事件?本文通过对非常事件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括不协调后果的研究,认为加大大众传媒对重大社会事件报道的开放度与科学调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一、几起非常事件的传播个案分析非常事件,是指异常严重、异乎寻常的突发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由于此类事件的严重性所引起的社会强烈关注,其传播的广度与影响力,是普通事件所不能比拟的。1998年“情人节…  相似文献   

18.
王勇 《新闻战线》2015,(2):47-49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热点事件也越来越多,这其中许多热点事件都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但与此同时,网络热点事件的大肆传播也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成威胁。青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使用者,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也对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引导青年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热点事件,改进其社会心态,关系到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社会危机事件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而网络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危机事件的演变和进程。面对社会危机事件,网络传播具有传播形式和渠道多元化和信息整合能力等优势,也有片面追求点击率、缺乏灵活性、缺乏公信力、“把关”效应减弱等不足。网络传播应当扬长避短。消除社会危机事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剧着社会公众与媒介机构对于社会新闻与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其参与的形态、速度、广度和深度上的深刻变化都为今天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筛选出发生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间的200件突发热点舆情事件并对其展开分析研究,着眼于发现并了解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各个主要参与主体的参与形态及特征,梳理出新闻机构用户、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微博头部用户、普通社交用户等四种突发热点舆情事件中的显著参与用户类型。通过分析它们在突发热点事件中的参与表现后发现,不同类型参与主体相互之间不仅存在激烈竞争关系,同时在议程设置、内容生产到话题消费,以及商业目的变现等各个层面,不同参与主体也在客观上达成了一种普遍的相互合作,不断推动热点舆情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