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度报道是提高报纸公信力和美誉度的较好方式。成功的选题是深度报道成功与否的前提。如何摆脱诸多深度报道的尴尬局面,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在选题方面的独特视角.可以给我们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今日早报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需要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投入多大力量进行报道?怎么报道?  相似文献   

3.
在与网络、电视等媒体的较量抗衡中,报纸对新闻的反应如何“提速”,引发报人不断的思考与尝试,早报晚报滚动发行、当日重大突发新闻报纸加印等都在“快”字上作了良性的实践。快速反应与深度报道成为现代报纸“立报”的两张王牌。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没有充裕时间进行多方面采访,缺少理性挖掘的情况下,怎样在第一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是纸媒转型的有效路径之一,深度报道的形式特征也给讲“故事”提供了空间.深度报道要讲好“故事”,首先要考虑选题本身是否适合讲故事,在此基础要讲究叙事,并灌注人文意识以增强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和张力.  相似文献   

5.
吴冬艳 《记者摇篮》2007,(4):54-54,69
“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是深度报道的总体特点。相对于客观性报道而言的,深度报道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思考和判断,不仅追求报道的真实,更追求报道的深刻。经济新闻报道历来是新闻报道工作的一个重点。因而,在各类深度报道中,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尤为抢眼。  相似文献   

6.
2000年10月5日,杭州上城区望江街道兴西居委会的活动室里,一块由王家扬同志题写的“早报茶室”匾额挂到墙上。这是《今日早报》开张的第一家早报茶室,王家扬老人亲自来到这里,为这个“第一”喝彩。而此  相似文献   

7.
“一滴水考验一座城市”——在2005年11月下旬发生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中,很多媒体都用了这样的标题来描述突发水荒对城市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滴水不仅是对老工业城市哈尔滨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国内各家媒体如何进行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一次考验。“哈尔滨停水”事件发生后, 今日早报编委会在第一时间派我赶赴哈市采访,这也早报推出“第一重点”栏目以后,首次直接派记者采访国内重大突发性事件。如何在这场“媒体战”中取胜, 一时间,成了全报社齐心协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处于报社前沿阵地的记者,要想真正落实好报社各个时期的宣传报道思想,提高稿件质量,必须搞好深度报道的策划,以深度报道选题为龙头,可对宣传报道时效性的进一步提高,报道覆盖面的进一步拓展,报道深度的进一步增长,进而起到对重点工作的配合和促进作用。吃透“宏观、微观”精神定准舆论的“引导点”深度报道的策划,就是根据阶段性中心工作或针对某一重大事件,集中优势兵力,组织大规模、连续性、集中性重点报道。适时地组织深度报道选题,聚集了舆论强势,就会引发“立体效应”。而吃透精神,确定好宣传基调,超前策划,是策划好重点报道选题最重要…  相似文献   

9.
邓涛 《新闻三昧》2005,(5):24-25
深度报道一词(in depth report),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在西方称为“解释性报道”,被认为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一天比一天流行的报道趋向”。美英又叫“大标题后的报道”,在法国名日“大报道”。有西方学将深度报道的特征概括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蔚 《新闻实践》2007,(6):10-11
在迎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重大主题宣传中,今日早报从4月中旬开始连续推出系列成就报道,这组报道有新意,有创意。尤其是“寻找5年的第一”专版,一改以往一大串数字、一大堆百分比的现象,主要抓住“全国第一”的数据,用一系列的“全国第一”来展现最近几年我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辉煌成就,运用百姓的视角来看成就,邀请专家点评,使报道出新出彩。他们的做法得到省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赞赏。  相似文献   

11.
新闻深度报道,海内外学者,对它作了多方界定。西方学者的阐释,除了“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之外,还有“深度报道是一种对表面报道的扩展”、“深度报道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报道”(转引自台湾钱震《新闻论》)。仔细研究一下我国近十多年的各种深度报道,它已超过了西方界定的内涵,我国《新闻学辞典》诠释为“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在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由此可知,它不仅是“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还将新闻五要素拓展…  相似文献   

12.
李道荣 《传媒观察》2004,(11):37-38
深度报道一般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思考与判断,它不仅追求报道的真实,更追求报道的深刻与全面。“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天之意义”是深度报道的总体特点。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原是20世纪中期首先在报刊中采用的一种报道文体。与一般报道的区别是 ,它不满足于事件本身显现的时新性 ,而是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 ,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要在报道中阐明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预测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影响。简要地说 ,深度报道要在“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新闻要素上把文章做足。自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60分钟》栏目以来 ,电视界深度报道日趋兴旺。比之报刊 ,电视的深度报道拥有自身的诸多优势。除了传播快捷、覆盖面广之外 ,在突破报道内容的时空限制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生态和受众新闻消费习惯的当下,主流报纸的深度报道不但为众多新媒体平台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支撑,而且凸显了舆论引导“压舱石”和“定海神针”的作用。深度报道要做好,必须创新选题开掘和呈现方式,提供折射时代精神的新观点新理念,从而使主流报纸深度报道更深更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张宇宜  郑莉 《新闻实践》2009,(12):74-74
文娱报道如何避开"千版一面"、"千报一面"的同质化局面,如何挖掘文娱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怎样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以满足读者日趋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笔者试以今日早报《星周刊》的选题操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瑞隆  熊威 《新闻前哨》2004,(4):25-26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在党委机关报上出现了“今日关注”、“特别报道”等专版和“热点追踪”、“新视点”、“记者广角”、“本期聚焦”等栏目。这些专版和栏目刊登一些新闻性强、主题鲜明、较有深度、有可读性、篇幅稍长的文字主稿(不是常规性的通讯或新闻述评),有的还链接“背景资料”、图表等。这类立体型报道的主稿,业内人士习惯地称为“特稿”。我们认为,党报特稿是新闻“深加工”的复合品。现结合采编实际,对党报特稿的选题等谈些想法,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蓓 《青年记者》2009,(24):67-67
深度报道,提升着媒体的品牌效应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是对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进一步深入报道的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18.
深度报道要体现时代精神和“三贴近”原则 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在选题中要牢牢把握“三贴近“的选题原则,力求探讨主题鲜明的事件、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使报道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平实之中见深度的效果。一名好的电视记者应该善于运用理性思维,从事件的发展中发现和提出关于日寸代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此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已成为纸质媒介的杀手锏,怎样做好深度报道,并加强深度报道的影响力,成为纸媒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从选题、采访以及写作等方面对深度报道进行了简单的解析。  相似文献   

20.
王亚红  武瑾 《今传媒》2015,(4):18-19
深度报道的概念在新闻学界由来已久,在新闻实践中也已是老生常谈,但目前对于深度报道的概念并未有清晰一致的界定,对于深度报道的方式亦是百家争鸣.我们认为深度报道不能以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界定,而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传播方式而应有所变化,故而其含义是开放性的.经历了纸媒时期、电视时期的深度报道,在当前全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占据人们生活的时候,如何重新定义“深度报道”是本文的重点.因此本文将通过学界对“深度报道”的多重解释,探究深度报道出现的原因,进而从媒介发展的纵向维度重新思考“深度报道”在当今时代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