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啸 《传媒》2012,(6):62-63
全国新闻战线当前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三贴近"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增强新闻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媒体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英大传媒集团是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传媒企业,以新闻出版为核心业务,以打造现代传媒集团为目标。  相似文献   

2.
《新闻导刊》2009,(6):37-37
11月9日,默多克表示,为鼓励读者付费看网络新闻,将考虑禁止谷歌搜寻新闻集团旗下媒体的网站内容,阻止谷歌免费挪用新闻内容供读者浏览。  相似文献   

3.
徐秀丽  王锐锋 《传媒》2016,(3):55-57
2015年11月16日,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下称“大象融媒”)一周年盛典暨猛犸新闻客户端上线仪式如期举行,河南省领导、相关专家学者近千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媒体融合史上这一重要时刻. 2014年10月13日,大象融媒注册成立,作为我国首个“党字号”的融媒体集团,也是全国首家以“融媒体”为口号和理念的媒体集团.一年来,在战略布局、顶层设计、改革创新、重点产品研发以及生态圈打造上,亮点频出,打造出多形态、多渠道、多端口、多产品的新媒体阵地,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融发展的全新业态,以内容为根本、技术为支撑、数据为驱动、用户为中心、人才为关键、资本为纽带、产品为导向进行融合发展,提高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2015年11月13日,大象融媒与中原云共同建设“融媒云”,自此开启迈步云端之旅.  相似文献   

4.
默多克曾为其所属的新闻集团搞了个"全球网络营销年",他说,"新闻的优势是为内容服务,而网络的核心是个性化选择,通过两者选择,新闻集团将重新定义媒体传播的意义".从2006年起,两年过去了,默多克的这句话一点儿也没错,只不过重新定义媒体传播意义的不是新闻集团,在我国是已壮大至7500万以上的博客队伍.  相似文献   

5.
张军兴 《传媒》2019,(3):71-73
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步入"深水区",面对5G时代新闻传播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技术的深刻变革,地方报业集团该如何推进都市类媒体进一步融合发展?本文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深化都市报改革、做大做强上游新闻客户端为例,系统展现了地方报业集团在都市类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探索与实践,思考其深化融合发展的方法与路径,力求为地方都市类媒体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杨洋 《传媒》2020,(2):55-57
5G时代的到来,使媒体朝着更快、更全、更专的方向发展。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上游新闻”以本地新闻为核心,实现跨媒体传播,由“资讯内容提供者”向“城市信息服务者”转变,借助APP、小程序等载体,打造“新媒体组合拳”,呈现优质内容;在技术加持下,快速打通与用户的沟通渠道,寻找离群众最近、最接地气的形式,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有效提升了传统媒体的服务力。  相似文献   

7.
刘天绪 《报刊之友》2013,(9):126-127
“最”速度创造陕西广电“最”新闻,以“最”速度为契点打破传统媒体发展玻璃天花板,以独一无二的内容优势在融媒体时代以及未来的新闻世界里成为无以替代的新闻内容提供者。  相似文献   

8.
陈海霞 《视听》2024,(3):135-137
科技发展带来时代变革。当今社会,人工智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提高了新闻写作效率,丰富了新闻播报的表现形式,推动了新闻的可视化。然而,面对AI新闻报道存在的公式化、程式化及安全性、伦理性问题,媒体仍然需要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和把关人作用,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闻报道,以实现技术赋能内容,让技术更好地驱动媒体变革。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的崛起与普及给媒体新闻评论的功能、内容与形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对媒体新闻评论"微博化"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如微博时代新闻评论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包括以微博内容为由头的新闻评论越来越多,选题来源更加多样化,还有新闻评论形式上的许多变化,如微博体评论的盛行。与此同时,微博对新闻评论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互联兴起的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打通两个舆论场、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如何让时政新闻报道从模式化的宣传通稿中转变,实现新闻的"价值回归"?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官方微信订阅号"福建新闻联播"的探索为例,探讨如何借助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让时政新闻回归"新闻"、把领导回归成"人"、把新闻回归为"新"闻、让主流媒体回归为"媒体"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崛起与媒体融合的推进改变了传媒业态,也促使新闻编辑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新闻实践表明,从单媒体内容生产向多种媒体内容生产转移使新闻编辑面对更加细分的用户,大众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相互嵌入要求编辑重视传播活动中的用户体验。在新形势下,编辑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赵玉芳  刘桔 《新闻世界》2014,(7):358-359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传媒集团都在推行改革和创新,不断细分受众市场,而地方电视台的改革举步维艰,特别是新闻报道。本文以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为例进行分析,探析地方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特点,并从新闻报道内容来解析地方台媒体固化了的新闻报道模式,让新闻报道回归到新闻本位的理念中来。  相似文献   

13.
面对社会思潮、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传播技术和受众需求不断发展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坚持“引导力就是传播力、就是竞争力”理念,坚持以新闻创新促进舆论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经过不懈地探索实践,形成了“重大主题报道时代化、经济新闻报道大众化、社会新闻报道主流化、民生新闻报道平台化和文娱新闻报道人文化”的“五化”新闻创新操作模式,有效推动了集团所属各媒体的新闻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格局下,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媒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最近几年的探索过程中,以新闻采集,新闻生成,新闻发布,新闻互动为一体的"中央厨房"式的新闻内容创新机制,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成为当前新旧媒体相互融合的重要模式。由此,本着促进新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积极探究"中央厨房"式新闻内容创新的实现路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李萌  黄杨 《新闻战线》2023,(17):27-29
作为全国首家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整体转型的机构媒体,澎湃新闻始终坚持党管媒体、政治家办网,坚持以原创报道为核心打造开放的内容平台,通过主题报道系列、数据新闻品牌、全球事实核查、国际传播内容产品、内容支撑技术平台等IP的打造,强化用户黏性,放大传播声量,实现“破圈”突围。  相似文献   

16.
<正>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内容创新是媒体赢得读者的核心。面对以短视频、短信息为主的碎片化传播模式,如何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新闻报道力度,讲好本地故事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江苏苏州日报社苏州新闻出版集团通过融媒改革,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苏州故事,积极展示新闻战线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成效。苏州日报社旗下《姑苏晚报》的“96466故事苏州”栏目,依托《姑苏晚报》纸媒基础,使用苏报集团新闻客户端“引力播”为主要传播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融媒体传播手段,深挖苏州人身边的故事。该栏目采用视频、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用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观看方式,通过网络、  相似文献   

17.
杨状振 《新闻界》2012,(6):8-11
本文以三网融合和3G技术条件下新闻信息传播面临的机制嬗变为切入点,分析了在移动通讯和网络化生存时代,UGC(用户生产内容)信息传播模式对PGC(专业媒体生产内容)新闻产制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并由此认为,在以UGC为中心的后传媒时代,重构知识分子启蒙精神,倡导人文精英重返社会,推动新闻教育理念由技术工具理性主义向人文思想回归,是当下及今后促进新闻媒体向基层回归、向民生回归、向专业回归的必由路径与必需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经由本刊与媒体、新闻专业媒体、新闻研究机构等单位负责人和有关学者组成的评委会评定,本刊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合办的2007宁波杯新闻论文有奖征文评选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主流媒体要提升新闻内容品质,也要丰富新闻表达方式,讲究内容呈现艺术,使作品既有“营养”,又有“味道”。要重视笔力的专业化训练,弘扬工匠精神,以故事化增强内容吸引力,以逻辑性增强内容引领力,以灵动感增强内容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短视频是我国媒体融合转型的一个突破口,资讯类短视频作为未来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探寻不同类型媒体的资讯类短视频发展规律与差异,本文以澎湃新闻和梨视频资讯类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它们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资讯短视频形成时长在2分钟以内,形态上具备栏目包装、多媒体素材、字幕与配乐的模式。澎湃新闻坚守主流媒体新闻理念,梨视频开拓好内容标准新维度;梨视频拍客体系编织“新闻网”模式拥有更多原创内容;梨视频重视频叙事且灵活运用剪辑技巧。通过对比分析澎湃新闻与自媒体“梨视频”在资讯类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异同及其特征,为推动我国媒体融合进一步发展即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