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人类在构建知识社会的同时,也需要构建审美社会。图书馆在认知文化与审美文化之间具有纽带和桥梁作用。图书馆能够推动读者读书生活的审美化,促进知识社会与审美社会的融合,构建真正和谐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王刚 《新闻知识》2007,(11):75-77
新闻宣传工作既是构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也是公众言语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中国,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消费文化愈来愈成为主导型的社会文化思潮,引领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潜变,也直接促发了公众言语行为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的持续性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趋势,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及时应变,从内在的主体精神指向到外在的话语生成方式,都应该以考察和适应、引领和提高大众接受水平为前提,把满足全社会的审美需要与重构公众审美理念的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以此来实现意识形态与审美文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感受摄影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技术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表现了创作者不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艺术感之以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了对美的感知、理解到欣赏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杨佩 《报刊之友》2014,(4):147-148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大众文化转播载体,其所引导的网络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还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结构与意义。网络文化的审美的独特性在于去崇高化、自我丑化、虚无化等特点。网络文化的审美还突出体现在审美文化作为社会感性文化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缺陷。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这是现代化文明必由之路。只有经过在网络文化中的反思才能使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审美选择具有极强的个体性,个体审美情趣,对审美选择具有直接的作用,这是因为美即情感,人类之所以需要审美选择,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是具有情感的动物,离开了主体的情感,美本身也就不存在了。人的审美情感所展示的是主体生命的律动与情欲的表现,由于审美主体社会阅历、知识结构、思想修养等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由此导致各自情感需求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各自不同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吴平 《图书馆》1996,(5):21-23
本文对书评在社会中产生的效能,从认识、信息传播、教育指导,控制、审美五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社会新闻没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却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多彩,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其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就在于社会新闻在发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审美和教育功能中熔铸了浓浓的真情。真情,是鲜活的社会新闻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9.
"审美威慑"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现象,在社会生活呈现自身时,具有其隐蔽的一面,这就是其内在的资本逻辑.而资本逻辑又指涉着更为深层的"社会支配力"因素,曲折地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转化为一种展示自己对于社会世界的支配能力,因此必须深入地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读者买报,必然也希望从报纸中获得一种审美需要的满足。受众审美文化心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等等。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兴起和繁荣,受众选择面明显地拓宽了,必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审美,简单的解释就是欣赏、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审美所涵盖的范围可谓极其广泛,音乐、建筑、美食、服饰等等,可以说有事物存在的地方,审美也一并存在。大众审美则是大众的一种社会行为,大众通过所呈现在眼前的事物或发现美好或抒发悲伤,感悟着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2.
金鑫 《现代视听》2012,(6):6-11
电视广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现代传播行为,不仅成为构建当代社会与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内容,更逐渐成为顺应和引领时代的社会审美的生产基地。认识当前中国社会语境的构成和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社会成员的审美心理,对于从内在逻辑上把握电视广告的创作与传播,使之健康有序发展并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付凤然 《大观周刊》2013,(4):139-140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电视艺术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在电视节目起始阶段,电视曾因其大众文化的特性而被排除于审美体系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引领诸多社会理念发生变化,当前社会的审美已经从高雅文化向日常生活迁移,大众文化开始进入审美领域。故事类电视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以遍地开花之势在各个电视台大放异彩,同时它也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其节奏的变化无疑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5.
由受众的审美文化心理谈编辑的社会职责及编辑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凝聚,代表了审美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体现在特定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价值标准等方面.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李波  邹妍艳 《新闻窗》2011,(4):17-19
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无不紧密依托社会环境。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审美实践日益丰富,美学也经历变革与转型。面对当今社会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社会后现代化的崭新语境,传统美学体验和学术研究也在不断刷新。  相似文献   

17.
媒介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机构,自身的经济基础,审美情趣,由大众社会赋予,同时又影响着大众媒介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常江  王雅韵 《现代传播》2023,(1):102-109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破坏了传统审美实践赖以维系的媒介间性,通过不断挤压“反思”和“协商”在审美实践体系中的存在空间,消弭了文化公共性在审美实践中得以形成所必需的批判性距离,进而全面导致了大众品位的私人化,制造了“审美茧房”。这种私人化的大众品位,则进一步与技术发展的既有趋向“合谋”,以文化民主为名制造了新形式的社会区隔,令旨在追求共同价值和道德目标的公共美学几无生存土壤,整个社会文化进而向反公共性方向演进。而身处审美茧房中的每一个人,在“消费自由”的幻象中,日渐丧失对超出自己趣味范畴的文化艺术形式与文本的包容,并有可能在“适宜”的舆论氛围下,将审美的排异诉诸话语乃至行为暴力。鼓励或容纳各种类型的网络趣缘社群的发展,或许是“破茧”唯一可行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性别异化不仅在大众媒体上受到热捧,而且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反应,也是消费社会的催生以及审美趣味异化的表现。性别异化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以盈利为目的的大众文化产品的风靡,对青少年性格养成及社会角色塑造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雁 《新闻爱好者》2011,(12):17-18
近年来,性别异化不仅在大众媒体上受到热捧,而且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反应,也是消费社会的催生以及审美趣味异化的表现。性别异化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以盈利为目的的大众文化产品的风靡,对青少年性格养成及社会角色塑造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