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荆素蓉 《编辑之友》2011,(10):88-90
文学作品是作者根据美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具有不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1]换言之,译者要在总体把握原作的艺术审美构成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译入  相似文献   

2.
我国书籍装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简策、帛卷以至更早。然而,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却至今尚缺乏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这既可能成为某些人鄙薄装帧艺术的原因,也在实际影响着装帧艺术本身的发展。有些同志认为装帧艺术的理论研究应当借鉴于美学。其实,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它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并以艺术中的哲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借鉴于美学,往往还是要落脚于借鉴文学、影剧、音乐、舞蹈、建筑等姊妹艺术。尽管这些借鉴是必要的,但却难以摆脱一种攀附地位。装帧艺术要确立自己的美学理论,就需要追本溯源直接借鉴于哲学,即用哲学原理去研究书籍装帧的艺术规律。装帧艺术借鉴于“哲理”,主要是指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鲁迅先生曾说马  相似文献   

3.
李晓静  昌切 《出版科学》2002,(2):75-75,74
如果把文学翻译看成一门学问的话,那么研究文学翻译就应该是学问中的学问了。研究文学翻译需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由比较美学入手研究文学翻译,则需要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熟谙两个语种以上的文学知识及其相关的知识背景,并熟  相似文献   

4.
当你面对巴黎圣母院并细细品味这幅画时你,才会体会到宗教建筑与女人体之间的关联性的奥秘。可见审美教育不能光借助艺术手段,还要从美学角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去思考总结,要体现自然美、社会美、现实美。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在我国的人文科学建设中,美学无疑是卓有成就的学科之一。这不仅体现在对美学基本理论的探讨上,也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整理和研究上,更体现在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翻译和介绍上。不无遗憾的是,时西方美学理论的翻译介绍,较集中的成果主要是在80年代后期。那时,有几个出版社或联合或分别地出版了一批美学译义从书,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了解了西方美学的发展状况,促进了我国美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是在90年代以后,这种翻译和介绍的势头大大缩减,虽然尚有些零星的译作面世,但是较大规模的从书却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翻译思想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提倡忠实于原文内容和风格的直译,主张译文应体现原作的神韵,重视文学翻译的艺术创造性。茅盾的翻译实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美国科幻小说的翻译,中期对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以及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后期苏联卫国战争小说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一我应该算是比较文学的“槛外人”,虽然翻译总是不自觉地牵进比较——译作与原作之间、译作者与原作者之间、译作读者与原作读者之间,低一点是“忠实”,平等一点是“融合”,高一点是“竞争”——究竟不是拿它作唯一的目的。我不明白比较的意义时却已走过比较的捷径。大学毕业我做论文,论的是张爱玲与杜拉斯,相去十万八千里的两个人,彼此是否相知尚需打个问号,却硬  相似文献   

8.
陈斐斐 《大观周刊》2011,(19):224-224
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准确通畅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或行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缺失对原作文化背景等知识的了解,就容易出现误译或错译。本文简单的探讨英汉翻译误区。  相似文献   

9.
《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四期发表了周来祥和陈炎先生的文章:《当代西方美学的内在张力》,对拙著《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中的分类及其提出方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作为周先生的后学,我怀着敬仰而又审慎的心情读了再三,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但对其所得出的结论又不能完全苟同。周、陈二先生不同意拙著将当代西方美学分为人本主义和符号学两大思潮,其主要理由是“任何审美和艺术活动都是个人活动,都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任何美学研究都不可能完全离开人的能力、人的感受而进行。所以,如果将与人相关的美学研究通称之为‘人本主义美  相似文献   

10.
广播节目以接收方便独秀于媒体之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地融合于听众的审美活动之中。如何发挥其通感与联想的优势、提高主体的审美趣味,是我们应该很好研究和探讨的美学课题。审美主体──听众的审美趣味,是对广播节目质量层次、高标准的美学要求。法国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说过:“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美学’对于各种艺术有如北斗星。”黑格尔又说: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广播节目从采访、写稿、编辑到录音、播音、合成、制作,最后通过技术发射,传播出去,是一门严密性极强的综合艺术,只有以…  相似文献   

11.
蔡新乐博士的新作《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一部专著,这里稍作介绍,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弃实践与理论的传统观点,直接从哲学角度切入 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一向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定视角,认为理论必须而且必然为实践服务,在这样的翻译理论研究的语境里,我们所能见到的依然只是而且也只能是实践的大一统问题:即实践的形而上性质无形之中取代了理论话语的深入。本书作者对这样的形而上批判又迈进了一步。他所做的是以现象学的基本思路为先导,即从现象本身的“自立”来论证翻译的自我归属,然后又从“含意…  相似文献   

12.
编辑美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艺术作为人类审美创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运用美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指导编辑实践创设编辑美学势在必行。限于篇幅,本文只就编辑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作些探讨。 (一)编辑行业是人类审美创美活动的重要领域。美是人类与客观世界对象性关系中的一种表现关系。即人的本质力量(感觉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和一切创造精神的总和)与对象事物形式之间的表现关系。著名哲学大师康德认为美  相似文献   

13.
从“戴着脚镣跳舞”谈起──浅议译制片语言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应该说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且是具有特殊性的艺术;语言转换要受到诸多因素的束缚。闻一多先生曾把格律诗的创作比喻为“戴着脚镣跳舞”。他说:“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才能跳得痛快”。用这句话来比喻文学翻译也非常形象,而译制片的翻译工作就更是一种戴着脚镣跳舞的艺术活动了。因为译制片翻译受到的约束更大,译制片的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自始至终受到原文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制约,而且受到电视剧或影片中人物性格特点、剧情发展及语言口型等…  相似文献   

14.
美,并不是文学和艺术的特有领地,它同样属于新闻这门学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新闻则正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真实、典型的反映。因此,新闻具有其美学特征是一种必然。新闻是社会美的直接反映车尔尼雪夫斯基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美学,这二者初看起来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学是从德文意译而来,意为“感官知觉”,它主要研究对象是艺术,被黑格尔称之为“艺术哲学”。对美的判断,主要依赖于个体的感知,即具有十分突出的主观性,而我们所从事的新闻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强调的是客观。一个主观色彩十分浓郁、价值符号十分模糊;一个则客观事实第一、反映事物必须清晰明了。但是,细究起来,美学对于新闻,无论是强化新闻其应有的功能,还是提升新闻载体自身的品位,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燕侠 《传媒》2015,(2):77-78
“新闻诗学”,即运用文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美化新闻作品,将美学、文学、诗学的理念与新闻事实融合,实现新闻报道信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记者运用诗化艺术创造新闻的意境美、塑造新闻的形象美、营造新闻的气韵美,孕育了真与美兼具的“新闻诗”.  相似文献   

17.
新近译的这部《美学新解》,曾经深深地吸引着我,读后似觉得有一滴滴新鲜的甘泉,滋润着那被传统美学麻痹的神经。这部书是现代人站在全新的思想和知识高度写成的一部通俗美学读物。不管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写作方法,都具有新意,是一部真正的现代美学引论。本书原名为《艺术哲学》,在我的提议下。把它改为《美学新解》,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考虑:一是因为它的确比较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好的翻译使读者“对原作无限向往”,坏的翻译则“消灭原作”。汪晴、飞白翻译并撰文评述的《勃朗宁诗选》引起了读者对勃朗宁的极大兴趣。这不仅是因为译者以通畅传神的译笔试图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风格,而且还因为(与一般诗选不同)译者几乎为每一首译诗都撰写了一篇精彩的阐释评论文章,从而在以难解著称的诗人勃朗宁和我国读者之间搭起了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于是我想:不仅是翻译,好的评论也可以使读者对原作无限向往,而坏的评论当然也可以消灭原作。 在我国,许多读者曾为勃朗宁夫人的爱情故…  相似文献   

19.
美,并不是文学和艺术的特有领地,它同样属于新闻这门学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新闻则正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真实、典型的反映。因此,新闻具有其美学特征是一种必然。新闻是社会美的直接反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也就是说,美就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美学家们把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美称为——社会美。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认为"化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能因为语言差异而出现牵强的内容,又能完整保存原作的韵味。他的"化境"翻译思想融合中西文化之精髓,对中西方文学中的互解、互译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