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他们有些疲惫: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不过也有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因为评选2007年度假新闻有了三大历史性的突破:电视假新闻终于"落网":"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造假记者终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新闻种类中,社会新闻出现假新闻的频率相对较高.追根究底,除了记者的功力、职业素养之外,报道"失衡",是导致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以平衡报道避免假新闻,这是从事社会新闻采编的必备技能,也是媒体远离假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3.
自策划新闻,从字面涵义看,大概可以理解为媒体主动策划的新闻."故意"和"下意识"的"自策划假新闻"一旦败露,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显然比一般的假新闻要大得多.尽管如此,在日常新闻实践中,自策划新闻还是越来越多.媒体在经历一次次自策划新闻的"洗礼"后,逐渐"尝到了甜头",这也成为制造"坏新闻"的温床.  相似文献   

4.
媒体要戒躁     
现在,许多媒体正在被一种"传染病"缠身,这就是浮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现在假新闻的泛滥已经到了让公众习以为常的地步.每年的假新闻评选,都会有大量劣质新闻因为匪夷所思的错误而成为公众的饭后谈资.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应该感到耻辱.  相似文献   

5.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6.
孟坚 《视听纵横》2008,(2):31-32
2007年,在中国传媒界连续出现了"纸包子"和"纸老虎"两条虚假新闻,并迅速延伸为在国内外公众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这是在中国新闻史上少有的现象。假新闻的出现和泛滥固然有深层次的原因,但是一些媒体缺乏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对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不加辨析,听风是雨,来稿照登,客观上为假新闻的炮制、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媒体的社会责任被嘲弄,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玷污。那么,在  相似文献   

7.
遭遇假新闻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不容避讳的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报道也不时出现,并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传播这则假新闻的"话筒"--  相似文献   

8.
在梳理2013年假新闻之际,"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脑子里不断拥挤着问号和惊叹号。这年头,生活中经常面临真与假的纠结。作为与新闻打交道的专业研究者,"假新闻"成了我生活中赶不走的"苍蝇"。有很多假新闻一遍又一遍地循环出没,也有一些假新闻换一个"马甲"又粉墨登场,另外还有新的假新闻剧目不断刷新我的假新闻档案。2013年年终时,在脑际盘点我的假新闻记忆,产生了一个突出的印象:2013年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最近,我参与了《新闻记者》年度假新闻评选活动,有机会将2013年发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 近年来,数码技术的普及与运用,为新闻摄影拍摄与发稿提供了极大方便,但与此同时,有的摄影者利用数码摄影技术制造假新闻照片,蒙蔽摄影大赛评委或报纸版面编辑,以达到获奖"扬名"或发表目的.数码假新闻照片危害很大,影响也很恶劣.为从根本上扼制这种不良风气,尽快研究、掌握识别和防范假新闻照片的办法,本刊将陆续编发如何识别和防范假新闻照片的方法或措施的文章,以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欢迎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有研究的同志积极来稿.  相似文献   

10.
掌握新闻的三大规则新闻是必须真实的。虚假新闻是媒体的致命伤。《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要评出十大假新闻,以此警示媒体,但即便如此,虚假新闻仍然没有得到根治。中宣部每年都要组织都市类报纸编辑参加培训班,2007年的主题即为"反对虚假新闻"。专门用一期来反对虚假新闻,可见中央高层对这个问  相似文献   

11.
新闻打假,教育先行.今天在校的新闻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记者、编辑、主管,他们对新闻真实性的道德坚守,对假新闻的认识和态度,对假新闻成因的分析,对如何避免、减少假新闻方法的掌握,对新闻造假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一旦新闻造假可能付出的代价的认识,无疑对他们走向新闻传播一线后如何对待假新闻有着基础性的重要影响.对新闻专业学生加强教育,可以防患于未然,将假新闻扼杀在萌芽状态,不失为一种前瞻性、预防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假新闻虽然远去,但类似的假新闻并未在网络消失,依然在误导受众. 2008年7月31日,<新快报>国际新闻版转载了"韩国历史教授有此研究成果: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经核查,此文系责任编辑把关不严,未经核实从互联网转载刊发,是一种典型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年之初,媒体传来了"馒头必须是圆的"新闻,这有些让人哭笑不得,我甚至没有点击,因为我以为政府部门不可能作出这样弱智的规定.后来证实,这果然是假新闻.不过很快,这条新闻被"网骂"过后,忙碌的人们的注意力又在汪洋信息中游荡了.网络传播的快捷既加快了有效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加速了一条假新闻的破灭过程.  相似文献   

14.
假新闻虽是新闻界深恶痛绝的公害,却屡打不绝,除了个人主观造假或故意放纵造假外,新闻媒体屡被忽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样的新闻可称为.被策划假新闻".揪出.狐狸尾巴",媒体才不会被忽悠."被策划假新闻"的"狐狸尾巴"有很多,最常见、最典型的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15.
近段时间以来真是假新闻不断,堪称一个假新闻泛滥的季节,炒作公司香水女孩被逼退学的假新闻、80后女拒让座遭愤怒男钞票猛抽耳光的假新闻、李湘怀上双胞胎的假新闻、浙大女狂骂浙大教授的假新闻、女大学生脚踢孕妇的假新闻.高频率出现的泛滥的假新闻极大地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今公众看到一个稍显反常、很吸引眼球的新闻,就会在心中本能地问一句,是否又是一条媒体炒作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6.
王媛 《东南传播》2010,(2):65-68
新闻的真实性被认为是新闻的生命,与此相对的假新闻是在缩短新闻的生命,且假新闻这一现象一直存在。本文跳出以往分析假新闻的框架,分析假新闻的原因与对策,希望通过选取《新闻记者》2009年十大假新闻为样本,试图得出现在假新闻的特征,以新闻客观性的视角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假新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闻观察     
《青年记者》2012,(4):47
当前,假新闻时有发生。要从根源上杜绝假新闻,就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新闻从业者行为规范,而不能光靠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道德说教"。请看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会秘书郭全中的《职业化、  相似文献   

18.
自2001年起,<新闻记者>杂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评选"十大假新闻"(以下简称"十假"),评选的结果公布在次年1月的杂志上.本文试图探索在网络日益崛起的同时,网络假新闻是不是也水涨船高,"十假"是否易主到网络门下.  相似文献   

19.
从2001年开始,<新闻记者>开始在每年底评选"十大假新闻",在全国新闻界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和较大的影响.尽管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众多读者的关心和支持,但在揭露和鞭挞假新闻的过程中,该刊同仁却是"有忧愁有苦涩",并"有不少困惑如影随形","难以排遣、释然"①为此,该刊在2009年第1期推出2008年"十大假新闻"之际,"坦陈心迹",以编辑部名义发表了<八年新闻打假留下五大困惑>一文,"吁请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新闻理论研究人员开展深入研讨,明辨是非,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夏天的假新闻"纸做的包子"震惊了全国,而策划制造这起假新闻的主角就是北京电视台的临时聘用人员訾某,这起事件使人们不得不反思媒体临时聘用人员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