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次批判运动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也是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实施的历次改造中的第一次。本文结合《武训传》批判过程中的具体历史史实,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境与革命形势,进行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2.
禁之论     
新中国电影的“禁片”史大抵始于对《武训传》的批判,在此后的头三十多年中,政治问题一直是电影遭禁的主要原因。譬如《武训传》结合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苦恋》与反精神污染等等。 如果我们沿袭“代”的划分方法来讨论中国“禁片”的历史断代,“第四代”以前的电影人就这样在大风大浪中欢度了他们运动健将般的创作生涯。而当文革后的新电影《苦恋》被《解放军报》的特约评论员带头修理过之后,“伤痕电影”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变形金刚3》的成功无疑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从电影内容、语境解析以及文化营销策略三方面对它的跨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并对中国电影全球化进行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4.
195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讨论》严厉批判电影《武训传》,同时也彻底否定了武训的思想和行为,给当时正为武训和《武训传》叫好的思想文化界当头一棒。不久,知情人传出信息:这篇社论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  相似文献   

5.
从《建国大业》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卓 《东南传播》2010,(9):47-49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现状与中国媒介传播及营销战略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回顾中国主旋律电影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分析目前电影市场所形成的崭新局面,运用企业营销中的4Ps组合理论分析以《建国大业》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主旋律影片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期,中国大陆存在国营和私营两种电影制片机构,相应地也有两种制片和审查体制.对于国营制片机构,电影管理部门建立并执行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对于私营制片机构新摄制的影片,则几乎完全放弃了事前审查.1951年5月,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发起了"<武训传>批判运动",确立了"运动性审查"[1]这样一种电影审查方式,并成为惯例,在今后的政治运动中经常被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十七年"(1949-1966)时期的电影创作中,身体是一个别有意味的表现方式。影片《宋景诗》的诞生与《武训传》受到批判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规避《武训传》所出现的影片政治误读危机,《宋景诗》创作者以精心的手法对身体进行了革命化呈现,这种呈现不仅使影片意味深长,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十七年"中国电影明星身体塑造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媒介生态和业态环境下,纪录片中的媒介仪式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渠道之一.《行进中的中国》是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的重大外宣项目,该片以媒介时间的组织、媒介空间的搭建和媒介参与者的引导,建构了一场媒介仪式,最终强化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情感.因此,《行进中的中国》的媒介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9.
肖文 《兰台世界》2007,(1S):62-63
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指出:“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黄宝富 《新闻界》2007,(6):84-85
本文通过对电影文本《云水谣》影像符码的局部解读,分析电影媒介在社会传播中独特而深刻的意义播撒.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在毛泽东主持下,曾批判了电影《武训传》。十年浩劫结束后,在一定程度上武训及《武训传》似乎得到了平反,包括当年受牵连的导演、演员也都扬眉吐气。但对于“武训”这个人究竟应怎么看,似乎并未了结。请看去年12月29日《解放日报》所刊连载《毛泽东这样学习历  相似文献   

12.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电影《花木兰》于2020年9月在中国内地上映,而上映即遭遇大规模差评。为何电影《花木兰》会在中国市场遇冷?本文从批判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深入文化与意识形态差异层面,分析找出了《花木兰》遇冷的原因,发现中外传统审美与意识形态差异、花木兰电影的制作意图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这对于将来我国影视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电影地理学是在媒介地理学的基础上细化讨论人、电影与地理的关系,从电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观认识国家、民族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地理环境对电影的制作、内容、发行、观众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电影地理学的角度,以电影《无间道》为例,就地理环境对中国电影传播的影响进行一些初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马思琪 《新闻世界》2013,(8):308-309
在阅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及其其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系统介绍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的媒介技术批判论,并在介绍时结合现今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5.
《白鹿原》作为一部恢弘的历史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97年获得矛盾文学奖后,更是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白鹿原》也进入了跨媒介传播时代。先后以秦腔、话剧、交响舞剧的形式重新搬上舞台,2012年小说《白鹿原》出版20周年,电影《白鹿原》的公映,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文化事件。本文通过对不同媒介形式的《白鹿原》文本分析,理清其传播轨迹,对比改编文本的不足与小说的差距,进一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传播效果、跨媒介传播规律做出总结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孟欢 《东南传播》2010,(9):109-111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之间逐步走向互动、整合。《杜拉拉升职记》建立了以图书出版传播为起点,报纸、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网络等多种媒介互动传播而取得强大传播效果的本土范例。本文在试图分析其多种传播形态后,进一步分析其媒介互动传播的特点,继而从深层解读其互动传播现象。由此可知,跨媒介传播与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化社会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好声音》和《快乐男声》两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对比为例,采用话语研究的方法,融合传播心理学和市场营销知识,在媒介经营的框架下,探讨中国现阶段"大片"式的电视综艺栏目媒介经营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1943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重庆北温泉育才学校任教。他每年都要在重庆发起“武训诞生纪念会”.请社会名流讲演,邀艺人献艺,大力宣扬“武训精神”。1945年是武训诞生107周年,纪念会上中华教育电影制片著名导演孙瑜发表了讲话,陶行知请求孙瑜拍一部关于武训的传记片,古道热肠的孙瑜当场应允了请求,开始构思《武训传》剧本。不久,孙瑜应邀赴美参加编辑宣传中国抗战的纪录片,直到1947年才回国,归途中孙瑜下定决心要拍摄完成《武训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坐着高铁看中国》为例,就央视新闻节目在融合传播中的信息渠道整合、媒介场景构建、内容形式创新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电视新闻节目在融合传播中的守正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