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小军 《新闻世界》2012,(4):160-162
如今各类媒介将触角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媒介在地区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着将城市"符号化"的作用。本文以"7·24合肥高架匝道坍塌事件"为例,探讨突发舆情信息的演变规律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闫英明 《新闻世界》2013,(5):153-154
由央视网举办的第三届CCTV网络春晚以"中国梦: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CN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公交电视等终端播出,依靠新媒体技术创造了广泛的影响力。媒介事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事件的重要性和媒体对事件的持续报道,网络春晚作为一次议题式的媒介事件,它的有效传播与新媒体环境赋予其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媒介事件是通过多种传播媒介进行报道的重大议题和事件,它具有重大的意义和社会影响力,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媒介事件不再是单纯的新闻事件,而是重大的文化事件。在近些年来发生的媒介事件中,文化传播现象屡见不鲜,利用媒介事件进行文化传播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形态,电视媒介事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探讨电视媒介事件凝聚社会、融和情感、增进团结、传承文化、确认秩序的重要仪式功能,考察电视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特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介话语权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赛男 《东南传播》2010,(10):45-47
媒介话语权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权力。因而,在传播实践中,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组织、利益集团都在积极争夺对媒介话语权的控制,从而导致话语均衡的理想状态很难形成。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来自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控制成为制约话语均衡的主导力量,媒介话语权也因此一度沦为"政府代言人"或"经济创收者"。为此,本文提出的重构媒介话语权仍以寻求话语均衡为目标,认为媒介话语权应该回归公共权利的本质,自觉地代表公众利益,为公众服务。也就是说,媒介话语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媒体、公众的公共意识的树立。事实上,媒介话语权均衡状态的建构不仅是大众传媒的进步,也是对国家民主建设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黎杰 《新闻界》2004,(2):42-42
传统看法认为,媒介事件由大众传媒制造,但在马加爵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积极介入使媒介事件呈现全新面貌。本文旨在通过受众最初接收信息和接收落网信息的传播渠道比较,推断国家权力对此次事件的预先介入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的强势传播效果,从而论证马加爵事件是一个特殊的媒介事件——国家权力和媒介效力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孙博 《新闻世界》2014,(6):266-268
"媒介审判"现象一直为人诟病,这种超越司法程序的媒体审判实质上是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畸形化。本文对陈永洲事件进行简要回顾,结合相关法律知识探析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媒介审判"行为,从而为我国规避"媒介审判"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孙龙飞 《新闻世界》2014,(9):139-140
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玉林的"狗肉节"并不被外界所知。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对"狗肉节"的声讨中,新媒体平台对舆论的产生和发酵产生了重要影响,反观当下,多数网民在网络这一新媒体环境中的媒介素养却有待提高。本文以玉林"狗肉节"事件在网络中的舆论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网民在其中的媒介表现,并对如何提高网民的新媒介素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冰冰 《新闻前哨》2006,(8):99-100
“媒介事件”是近年来作为解释和概括新闻传播界的某些现象而频繁亮相的一个概念。从新闻传播角度对媒介事件的阐述已经汗牛充栋,本文试图从营销传播的角度分析媒介事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微博舆论即公众借助微博这一传播媒介表达出的对于身边社会话题的公共意见。自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以来,在温州动车事故、药家鑫案、北京暴雨等各类公共事件上,微博在其身后3亿用户的推动下,成为网络舆论的主场域。网民通过微博得以高效地介入公共事件传播,拥有了发声权,也找到了参与感。  相似文献   

11.
电视媒介事件是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传播形式,最早出现在欧美电视界,近年来,我国电视媒体大量采用,且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目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电视媒介事件——传播的新形式与新效果》一文对媒介事件产生的历史,电视媒介事件的形式、内容和效果进行了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电视媒介事件”这一传播现象的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12.
张萱 《新闻前哨》2009,(5):84-86
本文从2008年国内三件典型危机事件:5.12特大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广元大实蝇柑橘事件的媒介报道与中国"公民精神"成长的关系,论证我国"公民精神"在媒介影响下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媒介在培养"公民精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10年11月17日广州亚运赛场上"杨淑君失格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阴谋论"谣言为切入点,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阴谋论"谣言的呈现方式以及逻辑构成;然后进一步探究谣言得以迅速而大规模传播所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事件的重要性以及事实的模糊性是如何在该事件中得以体现或被建构出来;最后梳理出"阴谋论"谣言从萌发、壮大、变质一直到消亡的大致发展历程,在对各个阶段谣言特征的归纳分析中着重探究台湾政党、媒介、网民三者之间权力博弈情况。  相似文献   

14.
微博是一种特征鲜明的即时传播媒介,互动性强、媒介整合度高、强弱连接有力等是其特点;本文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作为研究案例,从微博事件的媒介生态因子和传播模式的角度来解读微博事件的叙事文本、受众生态、环境生态,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及传播特点作系统性考察,从而正确把握微博事件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伪公共卫生事件的梳理,从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和谣言传播的角度分析伪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机制。在网络时代下,伪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传媒如何做好预警和应对工作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媒介通过"大数据"做好舆情监测,联合多种媒介形式等方式做好预警工作,降低伪公共卫生事件的破坏力,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周洋 《新闻前哨》2010,(9):39-4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角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了解析,并且有针对性地从"更新危机传播理念"、"完善危机管理组织"、"搭建网络对话平台"、"改进危机传播策略"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麦克卢汉"地球村"预言的实现,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了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渠道,而随着媒介的变迁发展,其新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媒介事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软力量为主导的信息时代里,媒介事件已然成为一个国家展示自身形象、传递意识形态、扩大自身影响力以及增强国家实力的利器。  相似文献   

18.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从明星“车祸门”事件看公众人物危机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公众人物危机事件也随之增多,"车祸门"、"涉毒门"、"结婚门"等事件层出不穷。本文以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影响流"、"控制流"为理论基点,对比分析两起"明星车祸门"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来探讨公众人物危机传播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20.
窦钢洪 《东南传播》2010,(10):128-130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已经展现出"强势媒体"的势头,广播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不过,广播线性的、听觉文本的传播属性却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发挥出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南平广播电台对"6·14"延平山体滑坡的报道为例,着重探讨地方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