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2.
进入90年代以来,读者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和理论需求的变化,向党报理论宣传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90年代新的读者群,我们如何改进党报的理论宣传,如何做到可亲、可信、可读,对此我有以下六点思考。 (一) 提倡“立体性”宣传,减少“平面性”宣传何谓“平面性宣传”?何谓“立体性宣传”?这实际上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平面性宣传”是指三两位编辑,凑四五篇文章,敷衍成一个理论版,平铺直叙,平平淡淡,一般化地说教式的宣传;而“立体性宣传”是指调动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参与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参与理论宣传,上下齐心,八方努力,立体交叉,形成气势,生动活泼地把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开展起来,理论编辑则充当组织者和协调  相似文献   

3.
进入90年代以来,读者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和理论需求的变化,向党报理论宣传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90年代新的读者群,我们如何改进党报的理论宣传,如何做到可亲、可信、可读,对此我有以下六点思考。(一)提倡“立体性”宣传,减少“平面性”宣传何谓“平面性宣传”?何谓“立体性宣传”?这实际上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平面性宣传”是指三两位编辑,凑四五篇文章,敷衍成一个理论版,平铺直叙,平平淡淡,一般化地说教式的宣传;而“立体  相似文献   

4.
杰克·富勒[美]说:“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读者的兴趣应该成为报纸编辑的焦点.这可以帮助报纸决定在报道中应注意什么内容,因为满足读者兴趣是我们报纸业的一个奠基石.而且读者的兴趣本身就是新闻定义中的一个要素。”刊发这篇稿件的目的,是希望编辑在编稿时多为读者着想.而不是就稿编稿,“拉在篮中就是菜”。  相似文献   

5.
报纸的新闻网站和受众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 ,其直接、及时和深广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经常将报纸策划的新闻选题 ,从另一个层面让读者参与进来 ,这有助于媒体了解与把握读者的所思所想所需 ,从而正确引导舆论。报纸针对在版面上“热谈”的话题 ,同时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窗口” ,给网民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渠道 ,不仅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 ,还可以扩大“本报”在读者中的影响 ,更好地吸引读者。多用互动、互通、双向交流的形式办报 ,对不断拓展报业空间可产生积极的作用。从本报“服务导刊”(周刊)摸索报纸与网络媒体互动的…  相似文献   

6.
一、适应读者 1.确定读者对象和读物起点从书籍出发,适应读者,吸引读者,最终创造读者,并从读者中提纯或过滤出某种对出书有用的信息,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互动”,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出版物的根本目的所在。但是,创造读者的先题条件是了解读者、适应读者。作为编辑,应该研究读者的层次、心理和兴趣,这是研究自己的编辑工作如何适应读者的基础。书籍与读者既然是一种“互动”关系,那么,要想适应读者,首先就有一个根据出版社的性质和  相似文献   

7.
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所谓“度”,是指任何事物的量都有一个界限,一旦越过,性质就会起变化。一张报纸天天同读者见面,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宣传内容适度,有助于激励读者向上,明确前进方向;反之,就可能引起“刮风”,造成“起哄”,贻害党的事业。报上刊登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编辑之手,掌握好“度”,是编辑的重要职  相似文献   

8.
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所谓“度”,是指任何事物的量都有一个界限,一旦越过,性质就会起变化。一张报纸天天同读者见面,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宣传内容适度,有助于激励读者向上,明确前进方向;反之,就可能引起“刮风”,造成“起哄”,贻害党的事业。报上刊登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编辑之手,掌握好“度”,是编辑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9.
李涛 《新闻实践》2003,(3):28-29
当新闻事件日益丰富,而版面资源日趋紧张的时候,编辑必须判断读者的主要兴趣指向.这实际上就是判断什么样的新闻最有报道价值.对于一张试图走市场化道路的报纸来说,把握读者的兴趣指向是编辑无可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图书出版业陆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以项目管理的理念改造原有的出版编辑流程,形成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运作模式.实际上,一本书、一套书、一系列书、一个品牌书就是一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包括: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录入排校、印制、质检入库、发行等,需要指出的是,出版的每一项工作都可以看做是出版项目的子项目,都经历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也就是说,项目管理工作既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也存在于每一个独立的工作单元之中.本文以福建教育出版社“道德八书——最为紧迫的时代呼唤”丛书出版项目为例,谈一谈对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阶段即图书编辑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及体会.  相似文献   

11.
“策划”这个词,已经时髦许多年了,至今还没有过时,出版社常说“选题策划”、“策划编辑”就是一例。书市上有许多被有能力的编辑策划出来的书,卖得挺火;“文化工作室”的民营同行,据说都以策划见长。但我对“策划”总怀着一点戒心。出版业的性质,决定了编辑是一个中介的角色:将作者的创作,经过编辑加工和设计制作,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播给读者。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就是对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选择、加工和传播。所以,出版者不是一个原创者,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过于强调“策划”,比如,目前常见的由编辑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实施的做法,反…  相似文献   

12.
我的编辑生涯是从《中学生》杂志开始的。抗战胜利后,我刚进杂志社,主持编辑工作的傅彬然先生就谆谆教导我说:“要时时刻刻想到读者,想到杂志是办给中学生看的,发表的文章要符合中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要。”三句话讲的都是读者对象。我当时以为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上中学时,我就爱看《中学生》杂志,自信对中学生读者还是有所了解的。经过一段实践之后,才逐渐体会傅先生这几句话中的深意。任何一个杂志都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杂  相似文献   

13.
贵刊提出了一个很有针对性的议题:“如何对待奇事奇闻?”一是读者如何对待奇闻。人人都有一种好奇心,这是无可指摘的。对于奇闻,往往由于一种新奇感而产生了探秘问奇的兴趣。至于这种兴趣是否正当倒是需要引导的。一是出版社如何对待奇书。这却是桩大事。近几年来,一些出版社和编辑,还有一些作者,都在奇字上下功夫,打着知识性、趣味性的幌子,挂着学术研究、填补空白、开阔视野的招牌,出版了不少奇书怪书。不仅如此,这种搜奇写奇的坏风气,象瘟疫一样,浸入作品  相似文献   

14.
针对性——出好普及读物的一个“法宝”记得有一年,一家出版社为初中学生出了一本普及读物,向全国发行。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专门,是研究一个特定地区的某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的。征订中,需者寥寥。一了解,人们说:“这样的书,专家不必看(浅了),初中学生看不懂(深了),一般读者不用看(用不上)。”此话可谓一针见血了! 出现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自然同选题和书的内容有关。这种读者对象不明、内容不适合任何读者层的读物,在编辑生活中,并非绝无仅有。人们称之为出书缺少针对性。针对性,我理解,它有多方面的含意。择其要者,可否认为不外乎指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出这本书,二是为谁出这本书。  相似文献   

15.
每年可编10部书的编辑吉乃特·霍浦金斯是位女士。她干编务,好象一个“护理孕妇的医生”。从孕妇怀孕(作家产生创作的念头或冲动)开始,就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和照料。霍浦金斯的“照料”是无微不至的。诸如推荐作品、与作者共同校订稿件、校订大样、写封页上的介绍、商定广告宣传等。霍浦金斯不属于任何一个固定的书局,而是穿梭于各家书局之间。她对商业性的低级趣味的书稿没有兴趣,专挑自己喜爱的书  相似文献   

16.
《出版商务周报》报道:在书店随意一逛,就会发现很多书的腰封上都有“加印某某册”“创某某销量”等字眼,让人眼花缭乱。大多数业内人士都承认这个数字有夸张的成分。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表示:“其实书封的设计和书封上的字就是为了去吸引读者的,仅此而已。它让读者产生兴趣去翻开这本书,而是否购买则需要读者自己去阅读内容,从而做出购买决定。仅凭书封就去购买的读者并不理智。”  相似文献   

17.
《出版商务周报》报道:在书店随意一逛,就会发现很多书的腰封上都有“加印某某册”“创某某销量”等字眼,让人眼花缭乱。大多数业内人士都承认这个数字有夸张的成分。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表示:“其实书封的设计和书封上的字就是为了去吸引读者的,仅此而已。它让读者产生兴趣去翻开这本书,而是否购买则需要读者自己去阅读内容,从而做出购买决定。仅凭书封就去购买的读者并不理智。”  相似文献   

18.
传播场也许是一个新问题。然而,传播场中的基本关系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编辑天天与社会上的作者和读者打交道,其实就是和传播场打交道,所以这又是编辑人人熟悉的事。我们现在用一个新名词来概括,为的是使编辑学对社会上作者和读者的诸问题有一个总的概念,从而利于深入研究。实际上,无论是编辑影响社会,还是社会影响编辑,一般情况下,都必须通过作者和读者为其基本构成要素的传播场这个中间体。离开传播场去谈论编辑与社会的关系,就显得空洞,因而流于无益,而编辑的社会活动的规  相似文献   

19.
编辑创造性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有人提出编辑工作是创造性工作的论点,并以大量的具体编辑工作作了详尽论证、这是编辑观念上的一大解放。按照传统的权威解释,“编辑工作是对资料或现成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是指编辑工作的性质而言,如记者的工作是采写新闻.教师的工作是教书,作家是搞写作的等。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狭义地去理解编辑工作的性质,把编辑工作简单地看成是修修改改,删删补补,不具创造性。实际上,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具有创造性,所谓的“创造”。  相似文献   

20.
编辑写书评,众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依我所见,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于作者于编辑都大有裨益。借胡绳先生的话来说:“从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可以产生书评家”。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的裨益是显而易见的。编辑最了解自己所编的书的出版过程。从选题的确定、同类书的比较、出版写作意图到反复修改、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成册,编辑皆参与其中。成书中有许多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