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朱熹曾经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把这种行为看作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既有这样的文化大勋章悬挂在那里作诱惑.便少不了有人要假惺惺地去做隐士.来领这枚勋章。这种文化怪胎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隐士与朝廷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与闹剧。  相似文献   

2.
隐士的生活     
在人们印象中,隐士的生活是很清贫的,这个印象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隐士贫富悬殊,有如天壤之别,生活差异也极大。最清贫的隐士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穷的人。陈仲子在灾年三天没有东西吃,眼睛饿得失了明,自己爬到井边吃虫蛀的李子,三咽而后眼睛复明。董京居洛阳白社,以行乞为生。离开白社时,寝处唯有一石、竹和两篇诗。最富有的隐士,却是自己时代最富有的人。后汉折象祖上为侯,几代人不断积累财富,家产全归他继承。他拥有二亿家财,八百家奴。天下罕有其匹。 隐士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呢?隐士的经济来源大致有三种渠道:先辈留下的财产;职业收入;俸禄和官私赠与。  相似文献   

3.
孙展 《中国新闻周刊》2011,(1):69-70,72,73
中国人最近才发现比尔·波特,可是比尔·波特在40年前就迷上了中国国人邂逅比尔·波特,多是因为他的《空谷幽兰——寻访现代中国隐士》,这本涉及中国隐士传统和探访中国隐士现状、文(译)笔清雅的书,把这个美国中年男子推到中国读者面前。如今,比尔·波特的新作《禅的行囊》中  相似文献   

4.
隐就是逃     
在古代的丛林里,在高高的树上,有一座用树木和茅草搭成的小屋,一位高人坐在小屋里悠然地弹着琴。在小屋下面,毒蛇蜿蜒而过,猛虎仰着头,张着大口吼叫着。在行人如织的闹市,一位散人戴着几尺高的帽子,穿着宽袍大袖,佩一柄长长的剑(他模仿着春秋战国时代或更古的时代的装束),引吭高歌,穿过闹市,后面跟着一群哗笑的孩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隐士——与社会那么不合谐,而又受人尊敬的隐士! 说到隐士,人们自然会问:什么叫隐士?什么叫隐?所谓隐士,就是“高尚其事,不事王侯”的士。明白地说,就是可以做官而不做官的士。所谓隐,指不愿做官的行为,也就是韬晦。推而广之,一切没有做官的士皆可称为隐士(包括丢官落职的士大夫),而一切类似隐士生活的行为皆可称为隐。  相似文献   

5.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名字称谓很多;他的出生有种种传奇的说法;他的著作“说不出”(鲁迅语),却对三教九流都有启迪作用;他晚年当隐士,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传说活了一二百岁。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老子的官职、思想作一些思考和研究,期望在当前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全民学习、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3,(4):73-73
胡道静有两个室名,一个名叫“朝宗”,出典于《禹贡》的“江汉朝宗于海”句,这是因为他居在长江人海之滨的上海;还因为他有一部十分珍爱的明弘治本《百川学海》,另一个则叫“海隅文库”。两个室名都说明他是一位书林隐士,终身与书籍为伴。  相似文献   

7.
伊文 《全国新书目》2008,(19):66-66
"献给寒山子",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的扉页上写到。寒山子是唐朝著名隐士,出生在陕西成阳,年轻时还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长安。他中过进士,做过小官。但官场的种种黑暗和无奈,最终使得寒山子弃仕归隐。"隐士遁人间,多向山中眠……免有染世事,心静如白莲。"  相似文献   

8.
明代晚期著名历史人物陈继儒既是一位文学家、书画家、隐士、山人,也是一位人尽皆知的旅游家。他淡泊名利,将一生的精力都用于著书立说、设馆授学。而他立说、授学之源则来自于多年的旅游活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相似文献   

9.
小说家、评论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年)是后结构主义的先驱、现象学在法国的传承者,也是福柯、德里达、杜拉斯、罗伯一格里耶等人最喜爱的作家.目前国内仅译有一本他的评论集《文学空间》.布朗肖的海外影响经历了一个缓慢攀升的过程,这既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也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有关.他是法国文坛的隐士,曾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个小镇上独居近10年.他虽以写评论为生,却离群索居,从不接受采访,也不拍照.长久以来,研究者们很难接近他的信件、档案等个人材料,他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完整的传记迟至1998年才问世.  相似文献   

10.
隐士的心态     
乐观掩盖着悲凉 研究人要研究人的内心世界,研究隐士自然要研究隐士的内心世界。 隐士给人的印象是潇洒、清高、放达、乐观,仿佛他们事事如意,一直处在人生的最佳状态中。他们虽然性格不同,境况各异,看起来都是乐天派。他们喜欢说自己乐,别人也喜欢说他们乐。颜回居陋巷,家里很穷,可他一直乐观。孔子这样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亚圣,境况那么不好,尚且不改其乐,隐士怎么能不乐呢?沈周有点穷,又有点老,但他很快活。他的《六旬自咏》写道:“自是天地快活民,太平生长六经旬。不忧天下无今日,但愿朝廷用好人。有书万卷贫富贵,仗三杯酒老精神。山花笑我头俱白,白头簪花也当春。”穷老算得什么,读书饮酒,白头簪花,照样活得开心,活得精神。 条件不好乐,条件好自然更乐。吕南公说:“吾韝有禽,吾樽有酒,吾丝竹有音,吾架有书,吾壁有琴,吾局有棋,吾园有花木,吾池有鱼。可系,可醉,可听,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媒介景观概念入手,结合他者化批判路径,阐释乡村美食类短视频的文化意义。通过对李子柒、华农兄弟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其田园隐士景观、乡村滑稽戏景观及两种他者化路径。在乡村滑稽戏景观中,乡村被呈现为现代性的嘲弄对象,以强化城市优势地位;在田园隐士景观中,乡村被建构为田园牧歌,用于对抗现代性焦虑。乡村始终站在城市受众的另一面,成为标签化存在。  相似文献   

12.
凌廷堪《陶靖节画像赞》称颂陶渊明为"见几之哲",意思说他早已看清了刘裕篡权的阴谋,所以早早归隐。其实刘裕代晋体现了历史的进步,陶渊明也并没有看出他那种深藏不露的政治家思路。陶渊明到底是书生和隐士。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一直有种隐士情怀,或居庙堂,或在山野,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社会需要时慨然而出,被弃在野时悠然南山。 现在的知识分子,还有没有隐士情怀?现代性的城市精神框架里,知识分子还愿不愿意超然物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庐山的称颂。矗立于大江南岸、鄱阳湖滨的庐山,千百年来,以其重峦叠嶂、飞瀑流泉、松涛云海、变幻莫测的奇秀之姿,吸引着儒释道宦各界名人,孕育了丰富多彩、风格特异的“庐山文化”,成为我国的文化名山。庐山,同时也是历代隐逸之士乐于结庐栖遁之所,堪称隐士之庐,藏龙卧虎之山。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列有全国二十名山历代隐士表,其中庐山一表收列先秦至清代隐士31人,高居嵩山、衡山、华山、武夷、武当、峨嵋、天台诸名山之首;民国吴宗慈纂修的《庐山志》所列历代名人中,曾隐居庐山者有60余人。其实,如果从上古的匡俗算起,至辛亥革命后挚家隐居庐山松树林的清朝遗老陈三立等,长隐短隐一并计算,庐山隐士大约不下百人。 庐山隐士文化的历史,约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上古至汉末,这是庐山的古隐传说时期。庐山最早的隐士是传说中的匡俗,俗又作裕、续。释惠远《庐山纪略》云:“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裕受道于仙人而适游其岩,遂托室岩岫,即崖成馆,故时人感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而名焉。”民间传说匡俗在庐山遇真人刘越,拜之为师,因得道仙去。这是庐山及其异称匡山、匡庐山由来的较早的传说,在庐山北麓的莲花洞东,遗  相似文献   

15.
前几个月,我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会上,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的南帆说他近来常思考:为什么古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想去做官,除了做官,就是做隐士,而没有另外的道路?南帆的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来提问,我想,可以是:为什么古代中国(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以后的古代中国)缺少公共知识分子?简要地回答:因为古代中国缺少公共空间。譬如缺少报业,缺少出版业,缺少公共教育……有些治中国新闻史的,把“断烂朝报”也当作新闻报纸,这是把两件貌合神离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古代中国的教育,也与近代中国教育根本不同。中国的近代教育,其制度、理念、课程等等,都是来自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6,(45):61-61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传席先生,把中国古代隐士分为十种。  相似文献   

17.
东汉士人群体游学、隐居等风气甚炽。士人王符的创作具有隐士为文的特征。他不与当时的游宦为伍,使其具有不同于俗的个性。与汲汲功名的伪隐士相比,其"潜夫"之道则体现了重视德行的精神追求。身隐而言立的价值追求通过著书立言实现。王符的"潜隐"之道既诠释了儒家"三不朽"的精神追求,又继承了本经立义的尚朴文风和对讽谏抒情传统。  相似文献   

18.
《圣经·创世纪》中说,上帝创造了野地走兽、空中飞鸟等各样活物,带到亚当面前让他命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亚当的这次命名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文学创作。当一个作家创造一个人物,为他特意安排一种生活,当然还有生活的环境,让他活着或是死去,让他幸福或是不幸,让他快乐或是悲伤的时候。这个作家的确像上帝一样伟大,也有理由如亚当一般自豪。在他创造的那个纯由语言构筑而成的世界里,他依旧可以体会真实生活的各种滋味。在他闲暇翻阅旧作的时候,他可以如上帝一般傲然深远地审视笔下的世界,或者暗自窃笑…  相似文献   

19.
哭泣的原因     
深山里住着一位隐士.他因品德高尚、为人慈祥而深受人们尊重.自然界所有生命他都不会伤及.连走路都会很小心.怕不小心踩死蚂蚁,在生活方面他也极为严谨.因此深受弟子们爱戴。他过了80岁以后身体大不如从前,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知道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弟子们聚到床边.他便哭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丐首     
乞丐文化集中体现了底层民众穷极无聊的生活真相,也是社会中各种庸俗取向、消极态度、懒惰哲学、流氓意识、隐士作风、痞子行径等行为类型与思想意识的集中展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