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夜班八悟     
夜班,神圣而又神秘。有人说,它是政治家办报的"前沿阵地",是编辑部新闻产品的"总装车间",是报纸出版最后工序的"安全阀门",亦是报人成长成才的"冶炼熔炉"。  相似文献   

2.
如今是"读图时代",其实也是"读题时代",一张报纸、一篇报道有一个"跳"得出来的标题,显得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3.
手机,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关于这一"24小时不离身、坐在马桶上都可以看新闻"的媒体的争论一直不休:最初说"内容为王",接着有人说"技术为王",后来又有人说"渠道为王"、"资源为王"。笔者思考的结果是:手机媒体要想获得像传统媒体那样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写作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在细微之处打动读者,彰显人文关怀的力量。本文论述了如何抓住新闻的细节以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陈刚 《新闻世界》2010,(8):30-31
经济报道是目前城市电视台在新闻宣传和报道方面的重要内容,但现在许多城市电视台在经济报道方面存在着"软肋",制约着经济报道在舆论引导和服务经济生活方面作用的发挥。要使经济报道出彩出新,就得让经济报道"目中有人",不要"目空一切",就应该给经济报道增加一点"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6.
蒋蕴 《新闻实践》2009,(12):10-13
现代传媒格局的急速激变,催生了易读、悦读的传播新趋向,也促使媒介文本更具模糊性、融合化,某一种文本往往兼有两种或者多种文本的特征。于是,寓言新闻的文本在国内媒体悄然流行。 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觉得每天写的都是"传世之作";有人说新闻是"隔日即逝的易碎品",那是批量生产"扫街新闻"的理由。而"寓言新闻"文本理念的创新,是从"传世之作"与"易碎品"的两极之间孕育的符合受众信息消费的内容形态,反映了大众传媒新闻产品的新的价值取向,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文本变革。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在信息传播中,新闻作品是"易碎品",图书是"耐用品",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时仅仅是因为传播的介质或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如果加以适当转换,"易碎品"完全可以锻造成"耐用品"。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如何将引起大众关注的新闻信息成功地转化为畅销书,这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候风地动仪"说起2010年11月,一名自称"闫涛"的网友上网发表微博,称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国宝"候风地动仪是20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古董",由于它的图片进入了中小学教材,国人都以为它是东汉原装。此文一发,舆论大哗。有人说,没想到候风地动仪竟是赝品。有人说,应当将它从教材中删去,以免误  相似文献   

9.
已然成为社会主流生产和消费人群的"八零后",如今正面临工作生活"奴"化的尴尬。首先在经历了大学并轨制的"学奴"之后,这些人群逐渐步入工作岗位,原本以为结束"学奴"生活.  相似文献   

10.
宋素红 《中国广播》2014,(11):95-95
最近一段时间内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有关反腐败的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据传""据信""有人说""或将……"等用语。而且,围绕着这些用语所展开的新闻报道,也并没有记者的相关采访、核实与调查。其中一些新闻报道的成章,源于"据传",证于"据信",结于"或将",字里行间不见记者的踪迹,通篇没有一手事实佐证所报,以致整个报道成了放大市井传言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11.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之年的倪光南院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身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衫,戴了一副无框的厚片眼镜,精神矍铄,笑声爽朗,很是健谈。他没有专家的"严肃",也没有名人的"气派",在倪光南院士身上,更多的是一位学者的儒雅风范,一位前辈的和蔼可亲,办公桌后方的橱窗里密密麻麻地排放着各类书籍和荣誉证书与聘书。  相似文献   

12.
专家不专的情形使知识界陷入了"囚徒困境",以致在整体上形成一个"排排坐、吃果果"的混沌的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无论是在学界还是"民间","国学"忽然成了一种时尚。"国学"的概念是否成立,我们姑且不论。究竟什么才算是"国学",自然也是见仁见智。在这"国学"热潮中却从来见不到博物学的身影,多少令我有点匪夷所思。因为在我看来,中国传统学问的根基和精髓在于博物学,而并不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儒学,也不是如今已沦为附庸风雅的"六艺"。正是敦厚而鲜活的博物学传统,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我之所以这样说,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觉得博物学的"缺席",  相似文献   

14.
义乌商报社持续七年开办"商报讲坛",资深报人、新闻专家、社会专业人士在讲坛聊"新闻经",有效提升了采编人员的新闻业务素养,形成浓郁的报业文化氛围。同时,还提高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媒体自我"蝶变",使报社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在变革中提升办报质量。  相似文献   

15.
姜昆相声作品《专家指导》中的各种"伪专家现象",其实就是电视荧屏上某些栏目为了所谓的品牌影响力和收视效果,一哄而上地片面地使用"专家"元素的结果。这种行为既扭曲了品格,也丢失了性格,最终危及自身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史带论,展示了粤语新闻传播的全球化发展历程,提出"研究粤语新闻需要国际观",并在粤语新闻的发源地看到了如今粤语新闻发展的最佳状态。对"粤语新闻"这一历史产物做客观、深入的剖析,是粤语新闻传播研究的基础性文献。  相似文献   

17.
1、声像档案来源的社会化 1.1、"大众声像档案"时代的到来 数码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原本具有明显"贵族化"、"专业化"地位的摄像摄影技术迅速失去昔日的"光辉",成为最具大众性的传播手段。如今摄影摄像已经是不用学的玩艺,可以说人人都是摄影家、摄像师,举起卡片机、手机立马就可以摄影摄像。  相似文献   

18.
如今,郦波先生把高、张对立起来,固守"褒张贬高"的历史偏见,不顾客观历史事实和明清以来诸多政治家、史学家的论定,提出高拱留下来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完全抹煞高拱的靖边功业。显然,这种所谓的"烂摊"说,是对历史的误读,对读者的误导。  相似文献   

19.
《新闻天地》2010,(8):18-20
有人说,这本书不失为一本领导管理学的"通俗读本",是官场的心灵鸡汤;也有人说,这是胡吹,为捞政治资本,既得实惠又出名,一箭双雕。有争议很正常,但不管怎样,难得有人在如此纷扰、喧嚣的官场中著书立说,并达到了立言的效果,这本身就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佳 《新闻世界》2012,(7):77-78
"亲和力"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命,决定其影响力和收视率。电视谈话节目要增强"亲和力",应"以民为本,大众话题",应"平等交流,服务人心",应"策划争议,彰显人文",此三点是增强"亲和力"的最基本条件,而完全实现此三点,就必须坚持"走转改"常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