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学洙 《新闻窗》2010,(2):74-75
淑贤大姐离我们而去不觉经年。她那自尊、良知、爱民的人格精神,愈加鲜明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她何曾离开我们!去年春节,和往年一样,我正想串门到她家坐坐聊聊。忽接电话传来噩耗,我打算赶去看她一眼,电话里答道:不行了,遵照母亲遗愿,遗体已送到贵阳医学院解剖楼,捐献给国家。我心中不由一颤。啊!她什么也不留下.  相似文献   

2.
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王子野同志,于1994年2月16日在北京病逝。尽管他本人的遗嘱是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告别仪式,不保留骨灰。可是,在2月25日他的遗体火化前,一些生前老战友和首都新闻出版界人士数百人,仍前往北京八宝山火葬场向他的遗体鞠躬致哀;对他60多年献身革命事业,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和学术文化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表示了由衷的敬意。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06,(2):12-12
2006年2月15日11时零5分,新闻技术工作者的良师益友,王选院士匆匆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4.
2009年2月下旬开始,《秦皇岛日报》以《山海之声》版为依托,从关注秦皇岛市遗体(器官)捐献的系列报道《生命接力,你加入吗》人手,联合有关部门启动了“生命接力”大型志愿活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几年来,“生命接力”志愿行动不断,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新增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100余人、  相似文献   

5.
一 1985年的一天,我下班回到家,70多岁的老母亲拉住我说: "人死了以后,一下子烧掉怪可惜的,还是捐献遗体好,遗体可以解剖用作医学研究,有些器官还可供移植救人."原来,母亲在电视上看到介绍我国现代医学缺少遗体进行人体解剖研究的报道,遂有了这个想法.  相似文献   

6.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09,(29):10-10,12,14,16
卓琳去世 邓小平夫人卓琳女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8月10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按照本人遗愿,她将和邓小平一样,把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撒向大海。在邓小平辞世12年之后,比他正好小一轮的卓琳同样在自己93岁高龄辞世。  相似文献   

7.
贵州《文摘》报1987年3月4日登载的《一份感人的遗嘱》一文,由于内容上的前后矛盾,读后始则感动,继而生疑。文中列举陕西省科协原党组书记陶信镛生前立下的遗嘱“一、遗体进行解剖,作医学研究;二、不发讣告、不登报;三、不开追悼会、不向遗体告别”等八条。作者接着写道:“2月7日向陶老遗体告别后,陶老次子不无惋惜地说:‘因医生认为  相似文献   

8.
一个七岁白血病患儿,向母亲提出,如果有一天死去,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10月9日傍晚19时左右,江西省红十字会医用组织库的救护车开到了江西省儿童医院门口,一对打扮普通的农村夫妇亲手将自己儿子杨顺的遗体送上了车。孩子小小的,裹起来,更显单薄。此前几个小时,杨顺被鲜血呛住了口鼻,不断地躺下,坐起来,坐起来,再躺下。爸爸杨细益和妈妈徐荣梅一遍遍地拥抱着痛苦的儿子,他们知道,以后两口子就再没有这样的机会和儿子拥抱了。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曾在《出版视野》上发表过20篇“读书偶得”。从2008年第5期开始,我未再续写。最近几个月.连续收到一些同行和朋友的信息和电话,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四川省出版界的老前辈。革命老人袁明阮生前于2007年2月6日.也就是他92岁高龄时.病重期间.借助高倍放大镜给我写了长达7页的信.给予我极大的鼓励,让我十分感动,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0.
听说刘衡的《劳动者素描》人物通讯集即将出版,真为老刘感到高兴!我敬佩老刘的为人和为文。刘衡1957年曾被错划右派,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未承认自己是“右派分子”。后来,有  相似文献   

11.
新闻周刊:小平同志走了已经七年了。你们是不是非常想念他?在你们家里,每年会用什么样的形式纪念他呢?邓榕:我们非常想念他。每年的2月19日,是他的忌日。他老人家去世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他的遗体捐出来供医学解剖,角膜也捐献了,骨灰撒在了大海里。他这个人对于生死问题非常达观,一再明确地反复地跟我们交待,死后不留骨灰,不要修纪念馆,不要竖铜像,不要这些钢筋水泥的东西。他说与其修这些东西,不如多种几棵树。我们知道,他是想回到大自然中去。所以,每年到了2月19日这一天,我们就买好多花,每个人拿一个小花篮,妈妈带着我们全家所有在北京…  相似文献   

12.
“我今年77岁了!”前来北京参加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活动的季增先生。3月3日下午接受笔者采访时第一句话就这么介绍自己。他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季增是雷锋入伍后第一个给他拍照的人.也是给雷锋拍摄照片最多的人之一.他既是雷锋生前的战友和密友.又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3.
宋群  吴永川 《军事记者》2011,(12):38-40
他真的走了.真的离我们远去了。 2011年11月5日凌晨,他,我们尊敬的军旅老新闻工作者薛真.病逝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6日,他的孩子们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遗体恭送至北京大学医学院.作为他最后一次对社会的奉献。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一月底听说朱仲丽同志患病住北京医院,在1月29日上午去看望了她,当时大夫正在会诊,获悉病危难以治愈。2月8日11时20分逝世,享年100岁。2月12日上午,我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去参加了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一朱仲丽同志1938年2月就到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延安。1939年3月同王稼祥结为革命伴侣,他们有共同的经历,都是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知识分子并不是文化大革命中所说的"臭老九"。我认识朱仲丽同志比较晚,她比我大十岁,大家都称她为朱大姐。1986年8月,我在中联部任部长时,朱大姐突然给我打电话,她说将要去安徽芜湖参  相似文献   

15.
“裸捐”彻底升级了。 自2010年8月9日起,华旗资讯集团总裁冯军每天发一条感恩微博。9月9日9时9分发出,在第33条感恩微博中,冯军宣言:感谢生我养我的母亲和祖国,我冯军自愿在我活着的时候,就将我个人的全部财产逐步捐献给社会,用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身上铺着最爱的中国的五星红旗,我就心满意足了!继中国首善陈光标之后,冯军被冠以“中国裸捐第二人。”  相似文献   

16.
梅子 《湖北档案》2009,(4):36-36
那年。当我在小学读书时.正赶上3年自然灾害。我们村里好多同学都缀学回家找野菜、挖树根填饱肚子。我也准备退学。哭着对母亲说:“我肚子饿。”母亲说:“孩子.忍着点吧.妈会想办法不让你饿肚子的.啊!”  相似文献   

17.
十月热帖     
殷秦 《网络传播》2006,(11):74-75
每一个经历过观看升旗仪式的人都会涌出由衷的自豪和无穷的力量,“国旗,永远在心中高高飘扬!”这句话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它不仅表达了人民对国旗的崇敬,更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国旗,永远在我们心中!祖国,永远在我们心中!祖国母亲的生日,在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我们尤其为五星红旗感到激动和骄傲,在其他的平凡日子里,我们应该每天在心里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刻让神圣的国旗在心中高高飘扬。“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8.
宋玉红 《档案天地》2012,(12):10-10
父亲虽然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地定格在我生命的记忆里。为纪念父亲去世三周年时,我精心地把父亲生前的照片,一一整理成一本本专辑照片档案,每当看到父亲生前的照片,便使我不由地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09,(14):14-14
4月17日,著名小说家林斤澜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由于心脏和肺功能衰竭,林斤澜先生4月11日逝世,时年86岁。  相似文献   

20.
2008年8月8日夜,是一个新的胜利之夜.北京把她最美的一夜骄傲地展现在全球40多亿人面前。 由胜利之夜回溯.是7年艰苦的筹办.是国人整整100年的奥运梦、强国梦.也是个人成长的一条青葱的小路。1999年9月6日.北京奥申委成立.地址在崇文门的新侨饭店。1999年11月.我被调往奥申委新闻宣传部工作.从此与奥运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以下是我在奥申委时部分工作笔记内容.重点摘录了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前夕的许多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