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媒介素养角度认识名著出版物媒介素养是从阅读素养延伸而来的,提高青少年的阅读素养和媒介素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而语文教学是提高中小学生阅读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最好课堂,语文教师不仅要讲授语文课本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课外书籍,养成独立阅读和评判书籍的能力。根据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生要"具有  相似文献   

2.
谢金文 《新闻窗》2005,(1):63-63
西方的传媒素养教育主要是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分辩、选择和利用传媒的能力。我国既要学习西方在这方面的经验,又要结合我国情况,注意解决传媒本身的问题。因此既要对普通受众进行传媒素养教育,又要着力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和“媒介公民”——传媒机构和传媒人的传媒素养,解决传媒体制、媒介质量的问题,以及媒介公民的权力、责任和职业精神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转变,即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由于官…  相似文献   

4.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秀云 《新闻记者》2005,1(1):48-50
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今新闻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率先提出这样一种教育主张,认为“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①而中国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  相似文献   

5.
"批判型受众"是德国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德国战后五十年媒介批判能力教育发展情况的历史分析,介绍了德国学者关于媒介批判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并结合当代德国著名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杂志——Spinxx的项目案例,指出在新媒介情境下,德国青少年"批判型受众"培养模式的作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讨论了这一模式对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目的在于培养媒介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其具有媒介分析、媒介批判、使用媒介并通过媒介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等能力。目前,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正日趋成熟,而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7.
媒介素养——青年军人必备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培养青年军人的媒介素养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的能力,强化军队“软实力”,打造~支适应新时期战略任务的现代化军队。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利用媒介收集信息,也需要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加以辨别,如何保持理性的态度来处理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青少年群体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面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的网络媒介技术能够比较轻松使用,但是青少年群体因为其自身能力发展不足,家庭中缺乏媒介素养的正确引导,学校教育不够全面,主流媒体监管不到位,以及社会环境的治理力度弱等问题,使得他们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难以分辨,容易做出不理智不正确的判断。因此,社会工作者采用“赋权理论”与“赋能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协同网络平台、社会、学校、青少年自身等多元主体联合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解毒媒体 解读媒体——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媒介素养教育在台湾被称为媒体素养教育或媒体识读教育。相比亚洲其它地区媒体教育,台湾的媒介教育无论在学术理论的建立、本土的教学经验、民间力量的整合、对国际媒介教育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与成就。台湾媒介素养教育自1990年开始萌芽,是为避免社会大众、特别是儿童受电视负面影响而发起的。台湾的学者认为大量的媒介化资讯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族群与一般民众资讯来源最重要的通道,但对于每天接触媒体资讯和流行文化,尤其是媒体中日益泛滥的暴力色情对整体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尚缺乏一套养成教育来培育公民的媒介素养与能力。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开始进入台湾公众的视野,民间团体、政府开始积极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进入数字资讯时代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每个公民成为耳聪目明的收讯者,能对媒体深入了解,更积极‘解毒’与‘解读’媒体、‘接近使用’媒体,借由‘媒体素养教育’的‘新素养’培育过程,成为主动的媒体公民——有能力加入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  相似文献   

10.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启发了我们不仅要关注媒介传播的内容,而且应该同样关注媒介自身形式。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随着我国传媒的迅猛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使得原有的教育方式面临更新的需要。尤其是在电视的包围和网络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怎样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培养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成了国家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