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开头語 “晋綏日报”是新中国成立以前,解放区的重要报紙之一。社址在晋綏边区的軍政中心,由西兴縣,它是中共中央晋綏分局的机关报,也是晋綏边区六百万人民的报紙。晋綏日报的前身是“抗战日报”。在抗日战爭勝利后的次年——1946年由“抗战日报”改名为“晋綏日报”。晋綏日报——抗战日报,由創刊(1940年“九一八”)到終刊(1949年5月1日),有將近九用年的歷史。筆者是本报創办人之一,前后以副总編輯、編輯部部主任、总編輯和社長的职务,参加了这个  相似文献   

2.
副刊溯源     
有些新聞史研究工作者认为1872年《申报》开始在新聞后面附戟詩詞小品之类“副刊性文字”,是“副刊的前身”。但是,据我所知,《上海新报》在《申报》之前就有副刊性文字。《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张中文报紙,为出版《华北先驅报》的英商字林洋行所創办,由英美传教士主編。1861年11月創刊,刊行历时十一年。  相似文献   

3.
前《大公报》记者顾建平(1908—1982),致力于新闻事业50年,度过了很不平凡的一生。突出的事迹有四项:(一)1937年天津沦陷后,他在“孤岛”编印地下油印小报,宣传鼓动抗日,历时两年;(二)1941年和1943年,在云南省“无报区”,参与两种日报的刨办工作;(三)1949年重庆市解放前夕,他在《大公报》用假电头发表延安广播电台广播的战讯。他还被国民党逮捕,投入中美合作所的“白  相似文献   

4.
从宁波第一份报纸——《中外新报》创刊,到1949年5月宁波解放,近百年间宁波曾出现200多种报刊,其中商界报刊在宁波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宁波夙称五口通商大埠之一,浙东各地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集散地,甬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宁波在唐代已初具城市规模,到了鸦片战争之后的19世纪60年代,已形成了以南北货、钱庄、鱼行、药行等商业网络。宁波工农业与商业的发展,促使宁波部分中外企业主和商人,要求有代表商界利益的报纸,俾使商界有发表言论之地,所以他们以合股的形式,或个人独资,陆续办起了几家商界报刊。19世纪末创刊的《德商甬报》,以较多的篇幅刊载宁波各业市场行情和宁波港口货物的进出口情况而被称为宁波商界报纸的“鼻祖”。本世纪20——30年代又出现了《市情日刊》《商情日刊》(后改《商情日报》)《鄞县商业日报》《宁商周刊》和《宁波商报》等。这些报刊除刊登一些国内外政治、文化时事新闻外,主要报道经济新闻和刊登各  相似文献   

5.
从1940年到1949年,周文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晋绥边区从事党的文化工作,负责编辑报纸和刊物,创办了<边区群众报>;先后担任<边区群众报>、<抗战日报>(后改名为<晋绥日报>)、<晋绥大众报>的社长以及一些刊物的主要负责人.他办的报刊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  相似文献   

6.
《晋绥日报》(前身系《抗战日报》),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抗战日报》于1940年9月18日创刊,1946年7月1日改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终刊。共出版二千一百七十一期。该报是四开四版铅印报纸,曾出三日刊、间日刊,从1944年9月18日起改为日刊。  相似文献   

7.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这段时间,上海除外文报纸(如英文《大陆报》、日文《改造日报》等)、小报(如《铁报》《飞报》等),以及一些专业性报纸(如《粮食日报》《烟业日报》等)之外,先后大约出版过二十多家日报、十多家晚报,堪称上海报刊史上报纸最多的时  相似文献   

8.
产业报的萌芽是旧中国屈指可数的商业报。1902年,天津出版了第一张反映经济活动的《商务日报》,后来,浙江又创办了《浙江工商报》,上海出版了《商报》。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创办了《工商日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5月1日,《人民铁道报》以有别于旧时代商业报的崭新面貌与读者见面。50年代,《人民邮电报》、《人民商业报》、《冶金报》、《国际经贸消息报》相继问世。但这几家报纸在其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先后中途停办,以后又陆续复刊。粉碎“四人帮”后,最早创办的产业报是  相似文献   

9.
河北日报在紀念創刊十周年(八月一日)的时候,根据中共河北省委关于改进河北日报工作的指示。在八月一日、二日,連续就报紙工作問題发表了两篇社論。八月一日的社論的题目是:“全党动手提高报紙的思想水平”。社論說:“十年的經驗証明:‘全党办报’是办好报紙的根本方針,认真执行这一方針,才可能提高报紙的质量,使报紙生气勃勃;如果违背了这一方針,就会使报紙冷冷清清,使报紙既不能‘深’,也不能‘广’。”社論在要求各级党委今后要更加充分地运用报紙  相似文献   

10.
井岡山报是江西省吉安地委的机关报,从1949年7月创刊以来,已经十年多了,开始的时候是日刊,以后改三日刊、两日刊,现在又改为日刊。原来编辑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方法,一直是照大报的样子。最初编辑部有几十个人,光采通科就有十多个人。1957年的时候是四开四版两日刊,有六祖一室(农业组、党的生活组、文化生活组、时事宣传组、群众工作组、记者组和总编室),总编室内又设秘书,打字员和收发员。机构大,人员  相似文献   

11.
李燕深 《新闻窗》2008,(5):115-116
广播的发展历史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上海出现了3座广播电台:1922年,美国人斯奥斯邦以日本华侨的资本在上海注册了一家“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与《大陆报》合办了中国第一家无线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美商“新孚洋行”办的电台;美商“开洛公司”办的电台。  相似文献   

12.
汉文报纸【一等奖11篇(件),二等奖23篇,三等奖45篇,丧扬稿27篇(件)】档次一等奖二等奖三娜奖 体裁题目作者报纸名称日期版次 消息独山子练油厂给兵头将尾放权范酉斌姿凤利新疆日报12.28· 博湖县筹建孔雀化工厂困难重重曾钦龙巴音郭楞报11.15一几 圾后一台蒸汽机车被内燃机车取代杨充新弧铁道报7.12· 变“对手”为联手化短处为长处高栋任怀义伊犁日报6.4 厄典家庭农场为发展生产投资五万元蔡化光石河户报3.28深度报道改进机关作风组合报道水报记者乌各木齐晚报2.3月 长藤结瓜的启示(J黔6篇)任怀义高栋新弧日报7.2 通讯一份合格的答卷—记…  相似文献   

13.
无产阶級的报紙,必須由无产阶級的政治家来办。馬克思是“萊茵报”的主編。列宁把創办一个革命的馬克思主义的报紙作为建党的首要步驟,亲自領导了“火星报”。毛澤东同志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就創办了并亲自主持了“湘江評論”、“新湖南报”。由此可見,无产阶級的政治家办无产阶級的报紙,是我們党的传統。政治家办报这样一种思想,尽管我們在口头上承认它,但在思想上并不是都已經有了深切的体会的。同政治家办报思想对立的是书生办报的思想。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脫离实际而引起的。我們在宣传报道中,也讲理論,也讲方針政策,有时候选择  相似文献   

14.
缅甸中华商报(China CommercialTimes),一九四九年元旦在仰光创刊。它的酝酿筹备过程,开始于一九四八年仰光中国日报董事会的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缅甸华侨社会中有四家华文报纸,它们是:人民报、新仰光报、国民日报、中国日报。人民报名义上是旅缅中国民主同盟支部的机关报,实际上是由一些旅缅共产党员经办的报纸。新仰光报是晚报,是亲民盟的报纸(关于新仰光报将另文介绍)。国民日报是旅缅国民党支部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则是由一些经营工商业的侨领们办的报纸,没有党派色彩,号称“中立报”。一九四八年,中国日报董事会内以曹缵卿为首的一派,跟以赵德、赵宣扬为首  相似文献   

15.
浅析《申报》早期经营活动中的营销思想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2年4月30曰(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英国商人美查等四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立《申报》。《申报》创立初期,美查在《论本馆作报本意》中以“新报之开馆卖报也,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但亦愿自伸其不全忘义之怀也”之说确立了“义利兼顾”的办报方针。秉承这个原则,《申报》从报纸的内容,发行,价格等方面与当时独占上海鳌头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到一年时间就把惟一的强敌挤跨。  相似文献   

16.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家报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一带人们常叫报纸为“申报纸”,把它当作中国新闻纸的代名词;它的影响,不仅遍及上海及东南沿海地区,而且扩展到海外。研究这样一家有代表性的报纸,既有价值,又有必要;宋军新著《申报的兴衰》一书,便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该书有三个特点: 一、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申报》的历史很曲折,从1872年4月30日创办到1949年5月27日终刊,经历过英商办报(1872~1909)、买办办报(1909~1912)、民族资本家办报(1912~1941)、汉奸办报(1942~1945)、国民党办报(1945~1949)等几个阶段。本书突出的是英商美查办报与民族资本家史量才办报;在史量才办报阶段,又突出  相似文献   

17.
一、1948—1987年间的报业 在1949年国民党总部正式迁台之前,《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国民党报系统的新闻机构就有计划地迁至台湾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接,又创办了不少新的报刊,从而在台湾形成了以三个“中央”为中心的、沿用国民党在大陆实行一整套体制的“党报”体系,牢牢紧跟国民党的思想路线与战略,实行“舆论一律”,并对原有报刊等新闻单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整肃,严格控制新闻舆论和与言论自由,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6年的“报禁”方略。 《中央日报》1948年11月迁至台湾,并于]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续刊。该报一直是国民党中央之喉舌和工具。《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均属“党报”体系,都为国民党党、政、军部门的机关报。这类报纸主要有:《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台湾省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台北版)、《青年日报》、《忠诚报》、《建国日报》、《金门日报》、《马祖日报》(后5种报均为“军营”报纸),还有台北的《大华晚报》(1950年2月1日创刊)、《中华日报》(台南版)和《新闻晚报》等。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一带的通商口岸,出现了许多外国人主办的外文报纸.从十九世记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叶,这一类报纸的总数在一百二十种以上.以英商、美商、日商的居多,德商、法商、俄商的也有一些.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孖剌报 (Daily Press), (1845-?), 香港.德臣报 (China Mail), (1857—195?), 香港①.香港电讯报 (Hongkong Telegraph), (1881-?), 香港.南华早报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 881-?), 香港.字林西报 (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50-1951), 上海.②晋源报 (The Shanghai Courier), (1868  相似文献   

19.
一、上海创刊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我由于偶然的机缘当了十二年新闻记者。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发生,香港沦陷,我到重庆进了新华日报。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恢复了救亡日报(改名建国日报),出了十二天,被国民党封闭;接着我去新加坡,参加了胡愈之同志主持的南侨日报;在那里干了七、八个月,我重返香港参加了华商报的工作。这十二年的  相似文献   

20.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抗美援朝、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报馆从天津起家,曾先后在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则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