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尘封的记忆     
在洞庭湖西岸的湖南省常德市德山东麓,有一座始建于唐初的古寺一德山乾明寺,这座古寺为当时佛教第五十三福地。山门上唐朝宰相裴休题写的“古德禅院”九龙大匾临空高悬,当代高僧佛源大和尚题写的“乾明寺”竖匾与之相呼应,宏伟壮观。院内,古桂盛开,香袭一山,葱箐古树,崖绿翳日。寺内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常住僧人,就是本文中的主人,俗名吴淞,法名释来空。老人今年88岁.在八年抗战中.  相似文献   

2.
《抗战日报》是抗战时期在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份"忠实地负责指导与记录鲁西北的抗日战史"的报纸。毛泽东曾为该报题写报头。为了扩大抗日宣传,1937年12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创办了《抗战日报》油印版。办报宗旨是"建设抗战文化,肃清汉奸言论"。初创时期,只是一张刻有3000多字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10月14日上午,中国近现代史博物馆——南京"总统府"旧址迎来了一位来自四川省邛崃市94岁的高龄老人,他就是抗战老兵、黄埔21期生郭文侠。因郭老在70年前曾是南京宪兵独立营的一名中尉排长,曾经在"总统府"担任警卫。此次是受有关方面的邀请,专程前来指认其当年工作过的场所等。笔者以四川省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的身份参加了此次活动,全程伴随郭文侠老人的"旧地重游"。早在三年前,笔者在成都"建川博物馆"第一次见到郭老,听其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市甬剧团派专人到宁波市档案馆将一幅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为甬剧<好母亲>题写剧名的长匾转赠于市档案馆,以示对市档案馆开展"世纪档案征集年"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论及北平和谈,不能不提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因为傅作义将军是这场和谈运动中我们争取的目标. 傅作义,字宜生,1895年生于山西荣河.他是著名爱国将领,抗战期间曾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寇,并在军队中多次邀请共产党协助工作,在生活作风方面更以八路军为楷模,群众口碑甚好,故有"七路半"之称.抗战胜利后,他错走一步,响应蒋介石号召参与内战.  相似文献   

6.
<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硝烟滚滚、战火连天,不知多少爱国青年抛家舍业、奋不顾身地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四川省档案馆接待了一名90多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工作人员倾听了老人的心声,档案资料了却了老人的心愿。这位老人姓陈,祖籍四川省大邑县,今年已经92岁高龄。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他响应国家号召从军入伍,曾在中  相似文献   

7.
吴强 《云南档案》2005,(4):22-24
首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档案馆一堆旧资料中,一本装帧很朴素的册子,为“崇文印”1947年元旦再版书,小32K直排版。封面从左到右有三行毛笔行书字,分别是书的作者“方诚上校”,书名“八年抗战小史”和题写书名者落款“杨宝谷(印)题”。翻过封面排印有”追悼抗战阵亡军民,拥护中华民国宪法”的口号。  相似文献   

8.
孤独的强悍     
庞关 《北京档案》2005,(1):50-50
63岁的阚培桐先生已经过了"忙碌"的年龄,但退休以后他的时间表里仍然没有"闲暇"二字.从2002年起,老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与我们所从事的档案工作十分相似的活动上,翻查、复印、抄录、整理……所不同的是老人的工作量是自己制订的,活动经费是自己筹措的.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搜集到了1931至1945年间,200多位作曲家、近300位词作者在中华民族与日寇抗争的14年中创作的歌曲共3250首,这个数量比海峡两岸此前出版过的任何一部抗战歌曲集所选编的作品还多出三四倍.问及老人从事这项活动的诱因和动力,他说"牢记历史,才是最好的纪念.抗战歌曲本来就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而歌曲所承载的历史,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没齿难忘."  相似文献   

9.
封小平 《浙江档案》2004,(11):30-30
对于中国人来说,八年抗日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而提起抗战,就不得不使人们想起"西安事变",想起张学良将军.在浙江省档案馆的珍藏中,有他写给部下何柱国的两封信.阅后沉思,感怀良久.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西安事变"是他短暂政治生涯中最高尚的一刻.他用非常手段和自我牺牲精神促成了国共两党的政治和解,为发动抗战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0.
九月十三日上午八时半,一辆黑色轿车徐徐驶进了北京市一二九中学.一位头发斑白而又精神矍铄的老人走下车来.他就是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三同志.  相似文献   

11.
在河南安阳以西21公里处的蒋村乡西蒋村,有座气势恢弘的马氏庄园,那是清末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故居,占地2万多平方米.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民国年间,前后营建近50年之久,是中原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官邸建筑群.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返京途中曾下榻于此.解放战争时期,马氏庄园又是刘邓大军的司令部所在地. 东院一座古朴凝重的小楼"思无邪"斋是马丕瑶最珍爱的小女儿马青霞的绣楼,令人诧异的是,古老的梳妆台上竞高挂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巾帼英雄"匾额.在这样的高门深院里,难道还有一个秋瑾不成?  相似文献   

12.
60多年前中华民族历经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曾经历那场战争的人们现在都年事已高,一个老人记录了一段历史,走掉一个老人,也就带走了一段历史。为抢救历史的记忆,省档案馆从2005年开始筹备开展《广东抗战口述史》工作,采访曾参加过抗战的老同志、国民党抗战老兵和饱受战争创伤的人。本刊从这期开始将不定期地选登《广东抗战口述史》的采访录音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围绕康有为1923年来陕时,为陕西省图书馆题写的“兰台石渠”匾,记述了有关兰台、石渠的典故雅传。  相似文献   

14.
1998年,我写出了14万字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的书稿,想请老前辈给我题写书名.我先找到王维老,王维老再三推辞,他给我介绍了夏征农.就这样,我认识了夏老.以后,每逢夏老生辰,我都会前往向他祝寿.可是,2008年10月4日,革命老人夏征农走完了他"半是战士半书生"的人生路,永别了我们.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四川省档案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利用者——黄大爷,他是一名抗战老兵,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听他说话,看他走路,绝对想不到他已九十二岁高龄。他一走进利用大厅,感觉他整个人都是戴着光环走进来的。他胸前带着两枚军功章,身上穿着一件写有"抗战老兵"的防寒服,他面带笑容地说:"我是抗战老兵",那份自豪感溢于言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老人打算将战友年青时的照片作为礼物赠  相似文献   

16.
有一则大家都知道的轶闻: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以考画来录取新生。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交卷后,应考官一连看了好多幅都不满意。正失望时,他被一幅别致的画吸引住了。原来这幅画不象先前的那些作品,或在半山腰中画座古寺,或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而是根本就没有画寺,只在白云缭绕的山下溪流旁  相似文献   

17.
正1938年1月白求恩率医疗队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支援抗战,1939年11月他在为战士动手术时不幸感染了败血症以身殉职,临终前留下的遗嘱,曾感动了无数的人宋庆龄召唤下来到中国白求恩为什么会从加拿大来华支援抗战呢?之前有各种说法,1958年白求恩传记的作者西德尼·戈登曾写信询问宋庆龄:"保卫中国同盟有没有以任何参与促成白求恩大夫来中国,或者帮助他从汉口抵达延安?"宋庆龄于  相似文献   

18.
杨善洲是令人难忘的.时至今日,这位老人质朴的谈吐、孩童般的笑容、眼中间或一闪的凛然目光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虽然时光已过去了6载有余.我也曾在心中反复问过自己,为什么一位仅仅有过两次短暂接触的老人,会在自己记忆中留下如刀刻般的印迹?我的回答是:他的言行曾深深地感动过我.但这似乎也不是答案的全部.现在想来,是他的精神震撼了我.他之所以令人难忘,完全源于老人身上深藏的精神特质.在他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元素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完美结合.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让人不自觉地会顿生仰之弥高之叹,既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19.
古人取唐诗命题作画,曾流传着“深山藏古寺”的佳话,颇为发人深思。画家在反映“深山藏古寺”这一题旨时,没有走前辈先贤的老路,而以独特的表达技巧,为人盛赞不已;画面上没有出现古寺,而是在通往深山幽谷中,画了一位快要消失在密林深处的小和尚,他肩挑了一担水。...  相似文献   

20.
贺心颖 《青年记者》2016,(36):113-114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爆发,激发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热情.曹聚仁决定放下教鞭,走出书斋,为抗战尽一份心力.“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他携笔从戎,开始了战地初旅.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奔赴前线,为上海《大晚报》和《立报》撰写了大量战地通讯和军事评论.本文以上述战地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曹聚仁在全面抗战初期的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