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以其低门槛、迅捷的传播速度、强大的互动性等优点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手段上的优劣,以及当下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特点,得出结论:发挥专业优势,强化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曾苑 《东南传播》2011,(8):19-22
近年来,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改变着传统国际传播格局。公民记者大量涌现,国际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传统国际传播媒体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公民新闻带来的挑战,如能将这种参与式体验引入到传统媒体中,将大大增强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传统媒体的专业化为公民新闻把关,降低其不可控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国际传播媒体在新闻采集的过程中容易有“新闻盲点”,引入公民记者,将扩大消息源,一定程度上减少“新闻盲点”,提高传统媒体的报道能力。本文正是在这种思路下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介入公民新闻,从而将公民新闻带来的挑战转化为可利用资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李杨 《青年记者》2009,(18):39-40
“林松岭事件”从初始的新闻发源地,到舆论交锋的平台,网络社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网络社区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张雯 《军事记者》2014,(1):32-33
“大数据”时代已悄然而至,它带来了与传统媒体迥异的传播环境,对主要以传统媒体为采编环境和传播平台的我军军事新闻宣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军事新闻宣传应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以报网融合为开端进一步深化与新媒体的结合,强化对数据的收集、处理、使用和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军事新闻宣传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网络广告以惊人的速度“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这与网络相对传统媒体,在传播模式上的优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网络实现了大众传播广泛性优势与人际传播精确性优势的互补。通过对互联网博客传播的考察,文章提出了网络何以能够优势互补的三点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并迅速成长为“第四媒体”,在传播领域中与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并驾齐驱。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特点鲜明,优势明显。在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不仅包括了上网的传统媒体,也包括了专门和非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络自生媒体,还包括了形形色色的个人传播;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新兴传播平台不断出现,以新媒体形态对传统媒体和传播格局频频提出挑战。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8.
李健 《报刊之友》2011,(1):105-106
在过去,传统媒体营造的传播环境中,受众大都是被动的接受者,是观众.是听众。而21世纪以来,新媒体一出现,便以提供给受众充足的能动空间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追捧,传统媒体也意识到这种崭新模式带来的挑战,积极地应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那么新媒体究竟是以什么赢得了受众的青睐,而传统媒体又是以什么为参考进行改进的呢?本文将以“关系传播”为话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传统媒体是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在舆论传播中承担着主力军的责任,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当网络舆论泥沙俱下、不辨真伪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期望传统媒体能够以自身的权威声音正本清源,揭露事实真相。然而,在舆论引导的实际进程中,一些传统媒体往往在收视率、发行量的驱动下,心浮气躁,盲目跟风,反而被一些不良网络舆论所左右,成为推手或帮手.因此,传统媒体在采用网络信息时,要注意不能陷入“被渠道化”的陷阱,成为不良网络信息的“二次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归纳目前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多方面的挑战,来分析数字化对新闻摄影的冲击。专业的摄影记者受到其他拍摄者和各种影像记录装置的挑战;媒体专职图片编辑的传统地位受到挑战;报刊等传统平面媒体面临网络传播与移动传播的挑战;通讯社、图片社和商业图片库面临“博客”、“播客”及“个人网站”的挑战;网络媒体面临传统媒体与自身的双重挑战;新闻摄影比赛评选也正遭遇“假新闻摄影”等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杨晓强  廖俊清 《新闻世界》2010,(12):146-147
网络以其全球性、个人化、互动性等特性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时代的传播理念向“把关人”理论发起了严峻的挑战,“把关人”何去何从。本文从“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出发,考察了在网络时代“把关人”向四种角色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传统媒体是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在舆论传播中承担着主力军的责任,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当网络舆论泥沙俱下、不辨真伪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期望传统媒体能够以自身的权威声音正本清源,揭露事实真相。然而,在舆论引导的实际进程中,一些传统媒体往往在收视率、发行量的驱动下,心浮气躁,盲目跟风,反而被一些不良网络舆论所左右,成为推手或帮手.因此,传统媒体在采用网络信息时,要注意不能陷入“被渠道化”的陷阱,成为不良网络信息的“二次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3.
李晓柱 《青年记者》2020,(11):37-38
媒体裂变形势下的新闻传播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媒体由此开始转型,并对以往的传播模式和技术进行调整.“中央厨房”模式的首创和应用使传统媒体迎来了纵深化和内卷式发展,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采用了“中央厨房”模式以实现成功转型.2019年两会报道中,各大传统主流媒体都应用最新的媒体编辑和技术手段实现了个性化、互动化和智能化的新闻生产,为我国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树立了标杆,并在内容传播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微博、论坛等构成的网络媒体传播,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公共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相互激化,催生了舆论传播的新生态.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拟态环境的构建主体由传统媒体主导逐渐转向大众、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三者.哈贝马斯曾说过:“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①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剧增,特别是微博的崛起,以网民为主体的传播群体正显示出强大力量,在网络舆论阵地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并成为部分舆论议题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传统媒体引用网络言论的方式的分析,发现这种引用常常是不对等、片段式、贬低性和被过度代表了的。网络作为最初的事实提供者,在传统媒体的传播链条中常常是被忽略不计的;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意见空间,被传统媒体随意地挑选观点,并编制进自己的报道模式中;网络观点常常被当做批驳的对象,由此反衬出传统媒体的专业优势;此外,网络观点还时常被武断地当做民意的象征,而不顾及其是否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军事记者》2014,(3):63-63
杨健在2013年12月《新闻知识》撰文说,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介质壁垒.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和竞争格局.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媒体.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生存挑战。新闻摄影如何应对网络图像传播日益发展带来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图像传播方式对图像生产带来的挑战?摄影记者如何应对无处不在的公民记者、自由摄影师的挑战?新闻摄影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影响形态的动像化。纸媒受制于自身的媒介特性.只能以印刷纸张为载体传播文字和静态图片。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新生力的传媒,并对传统媒体发出了挑战。传统媒体都感觉到了这种威胁的存在:一是时效性。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不同,没有截稿时间。二是丰富性。互联网上的信息各种各样。三是自主性。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受众绝大部分是在被动接受信息,有什么看什么,多媒体等新技术使得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主动发布信息”成为现实。四是交互性。传统媒体一般是以单向传播为主,而网络强调互动式的交流。五是异步性。广播、电视节目在时间流程中播出,并与固定的时间相对应。这是传统媒体的一大弱点——即线性传播。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媒体的固有传播方式面临巨大挑战。为应对这种挑战,广播不断尝试新媒体传播方式。本文试图总结广播在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解迎春 《新闻世界》2009,(7):164-165
本文从分析传统把关人理论面对网络环境的挑战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网络信息的来源,即主要为传统媒体中的新闻、网络媒体的非时政新闻以及网民发布的信息,指出我国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已经由传统媒体中传媒组织变成了网络传播中的传媒组织、个人以及政府。  相似文献   

20.
杜晓虹 《报刊之友》2012,(12):65-66
科技改变世界。当网络无处不在时,传统媒体正面临巨大挑战和变革,积极应对,提前谋篇布局,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以受众体验为上,实施全媒体战略,是用户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全媒体”不是“新媒体的产生,传统媒体的消亡”,也不是媒体与媒体的简单组合,它是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全媒体”强调对同一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采集(包括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以及多渠道发布,是一种前端链条融合,后端链条分化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