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专题报道的创新,既要求“快”,也要求“深”。“快”是新闻要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能新的必要条件;“深”是专题报道的本质特征,也是专题报道推陈出新的必由之路。“快”中求“新”,“深”中求“新”,专题报道才能高人一筹,形成“集束效应”,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仅是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也是受众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媒体只有在新闻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认认真真地做到“三贴近”,才能赢得爱众,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好。思想感情要贴近要坚持不懈地做到“三贴近”,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思想感情问题。大  相似文献   

3.
萧笛 《新闻传播》2007,(5):61-6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规律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记者要做到“三贴近”,就需要到第一线去,到新闻现场去,所谓人到心到感情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新闻面对的是各个层次的受众,因此,新闻语言的规范使用是保证新闻准确传播的基本要求。新鲜的内容和新颖的语言结合得恰到好处的新闻,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新闻才能“走得更远”。前一时期,媒体披露了中石化广东分公司违规购买“天价酒”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新闻事业的发展要求新闻工作都把出精品作为自己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而角度“精”题目“巧”,则是新闻精品的两翼。只有两翼强健了,新闻才能大有作为,报纸才能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单位,老总们经常要求记者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那么,怎样才能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呢?根据本人的体会,答案是:只有“沉下去”,才能有“深度”,也才能“有份量”。只有直面群众,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有深度的报道来。那种蜻蜒点水式的采访。那种“泡会议、听报告、赶场子、拿材料”的采访,是难以写出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一般要经历从选题到采访再到写作这一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选题居于首发位置.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就新闻批评而言,只有过好了选题关.新闻批评才能得以健康有序的进行。新闻批评的选题既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选题规律,同时批评报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新闻批评在选题上有特殊的要求。总的来说,新闻批评的选题应把握“两不”、“三点”、“一小”“两不”是:一不“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指的是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批评时批评对象和范围过宽、过泛,滥用新闻批评。“四面出击”是文革遇风,早就应该遭到摒弃。我国目前正沿着…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教育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这也为加强新闻队伍回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高标准。新的要求的核心是“政治强”。首先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新闻队伍的头脑,用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新闻队伍的思想认识,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标准和新闻职业道德要求来规范整个新闻队伍的言行,身体力行《决议》的要求,才能自觉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  相似文献   

9.
魏巍  王昊宁 《青年记者》2009,(16):20-21
只有通过新闻事件本身的影响力才能达到真正的“新闻立台”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新闻人的新闻理想。  相似文献   

10.
新闻消息,对时效性的要求非常严格。通俗地讲,就是要求第一时间采访,第一时间发表,才能保证一则新闻第一时间“新鲜出炉”。新闻这个“新”,其实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报道的内容要新,二是要讲究时效与契机,要在导语中突出最新的时间慨念:  相似文献   

11.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底蕴深厚、形式新颖、语言清新,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干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读者、听众和观众对新闻的要求。所以,在新闻工作中刻意创新,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探索新的角度,才能使新闻不断地从新闻采写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那么,什么是新闻角度呢?新闻角度是指从什么方向去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窗口。选择新闻角度的目的,就是要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加充分、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更好地起到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从新闻…  相似文献   

12.
“沉下去”与“活鱼”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熟知的两个词。前者的意思就是深入到基层、百姓中采写新闻。它是我们提倡的“三贴近”的形象化比喻。而“活鱼”则指的是鲜活的、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活鱼”在水中,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才能捉住、才能做出诱人的新闻美餐。  相似文献   

13.
陈晓云 《新闻窗》2009,(4):96-97
当今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新时期电视媒体的竞争十分激烈,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电视新闻编辑也应从过去简单的“把关意识”提高到以受众为中心的“引导意识”思路上来,高质量、高标准地编发新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把关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已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4.
当下,随着报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民生新闻在党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民生新闻成了党报参与新闻竞争,保持和强化主流媒体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报道好民生新闻,是党报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党和政府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心声有效对接的最好平台之一。民生新闻也成了报纸占领市场,争取读者,提升报纸竞争力的最重砝码,党报如何才能做好民生新闻,这就要求我们须把握好民生新闻的“大”与“小”。  相似文献   

1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三贴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体现,也是新闻规律对新闻报道的具体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三贴近”与报纸发展的对接呢?日前我省省、市报社社长、总编聚首淮安,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讨,他们结合各自报纸的实际,尤其是党报改革中的实际操作,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本期刊登的几篇稿件,相信会对有志于新闻改革的同仁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求“新”的事业,“新”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只有“新”,才能反映出客观事实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才具有吸引读者的无穷魅力,才能更好地起到宣传和传播的突出作用。因此,新闻离不开创新。  相似文献   

17.
读者对新闻究竟有哪些心理要求呢?这些心理与新闻背景又有什么关系呢?就积极而一般的心理特点和要求而言,读者对新闻的心理要求主要有六种,它们与新闻背景交代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一、求新心理。“新”,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也是读者心理要求之一。读者总是喜欢那些事实新鲜,表现手法和角度新颖的新闻。新闻之“新”首先源于事实本身,但不可否认新闻之“新”也常由新闻背景衬托出来。二、求近心理。读者喜欢阅读的新闻,其事实要与自己的地域近、职业近、年龄近、生活近。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应从读者上述心理着眼,尽可能满足读者在“接近”方面的心理要求。而新闻背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其次是“快”。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大趋势,是时代的要求。在这变革的时代,人民呼唤着增加新闻的透明度,新闻自身的规律也要求增加新闻的透明度。增加新闻透明度是当务之急十三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是我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因为人民知情、知政才能参政、议政。长期以来我们闭关锁国,讳莫如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透明了,新闻开始透明了,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的报道量,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都占有重大比例,系一张报纸的“拳头产品”。写好经济新闻,既是增强报纸吸引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具体要求。然而,当今新闻界中经济新闻的写作。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新闻枯燥单调,成了“内行人不爱看,外行人看不懂”的罗列事例、堆砌数字的框架新闻。本文旨在针对经济新闻写作的“通病”,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借以达到经济新闻写作要适应读者口味、更生活化的目的。那么,怎样选准经济新闻的写作角度,才能使经济新闻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