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和县模式从试点至今已7年时间,受到业界普遍关注,褒贬不一。本文统计和县模式的研究成果,对和县模式及其改革的背景进行概述,并重点对和县模式改革的优越性、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期间,利用图书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图书馆工作进行了多项改革和探索实践,对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产生了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和县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和县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一次创新和探索.本文介绍了这次改革的成效及改革背景,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档案事业改革的种种因素,并对这次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积极实践了他的法制思想,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建设的先河,对此后中国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宪法建国、改革司法、文明执法三个方面看,孙中山在民国肇建之初的法制建设标志着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上海档案工作》2009,(8):31-31
《档案学通讯》网络版刊载无锡市委党校刘晓蕾、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高畅《和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分析思考》一文认为:(安徽)和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是一次成功的试点改革.其成功背后的原因在于,(一)和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有良好的组织环境作保证。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县国家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小组,  相似文献   

6.
自2004年起,安徽省在全省开展了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强化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档案管理模式改革。2004年5月至2005年8月,改革在和县试点。200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在和县召开全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现场会,推广和县成功经验,部署全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2006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方案》,档案管理模式改革作为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在安徽全省全面推开。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安徽省在和县开展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到2005年10月,和县交通局、建设局、房产局、国土资源管理局等部门先后向和县档案馆移交了各自形成的专业档案。同年11月30日,省委、省政府在和县召开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和县做法。此次会议将“档案资源整合”定名为“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本文统称“模改”)。随后,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安徽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即从2006年起,用2到3年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分析和县模式的现状及其在推广过程中受阻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和县模式存在现实合理性,但其具体的改革举措存在着与现行的档案法律法规不一致,在改革过程中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对现行的专业档案管理体制做了过于简单的否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后,将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档案部门如何为这次重要改革做好档案工作服务是个崭新的课题.笔者立足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就如何做好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进行阐述,并结合基层实践对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介绍,以期借鉴.  相似文献   

10.
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模改”经过及成效 2004年5月,安徽在和县开展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到2005年10月,和县交通局、建设局、房产局、国土资源管理局等部门先后向和县档案馆移交了各自形成的专业档案。同年11月30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和县召开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和县做法。此次会议将“档案资源整合”定名为“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本文统称“模改”)。随后,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安徽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即从2006年起,用2到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新模式。围绕这一目标,《方案》将整合资源、创新体制、强化服务确定为改革的三项任务。  相似文献   

11.
周逢琴 《出版科学》2012,20(1):105-108
李宣龚以诗人身份供职商务印书馆,数十年间鞠躬尽瘁,在管理经营、出版古籍、推动商务旗下杂志改革以及刊刻近代诗人别集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集经济文章于一身,堪称商务最重要的管理者、出版人和文化守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A theatre critic for the New York Evening Post during a period of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Ameircan theatre, John Ranken Towse witnessed the decline of the repertory stock company and its replacement by the single play and long rum He viewe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atrical Syndicate and its monopoly of the professional stage. Dissatisfied with these changes, Towse offered various proposals for establishing a more artistic theatre in the country. This essay reviews his arguments for reform.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改变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 的模式,积极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应以继续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提出了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措施,包括:统一规划加大投入、促进管理手段进步、加强服务方式的变革、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及图书馆(室)建设、加强自我宣传、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等。  相似文献   

15.
王云五对近代中国文化出版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他的主要身份是一位成就卓著、誉满神州的出版大家。但是,我们不应忽略王云五对中国目录学的贡献。他以现代的图书分类编目方法和技术去改造传统书目方法中的弊病,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有力地推动了传统目录学向现代目录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与卡耐基对图书馆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英 《图书馆论坛》2006,26(5):51-52,134
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藏书家,戊戌维新运动的中坚分子,是最早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并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实践者之一,也是近代中国图书馆界一代先导其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彪炳千秋。文章重点论述了梁先生1903年访美过程中对美国近代图书馆的认知以及安德鲁.卡耐基兴建图书馆的善举对梁启超先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程长源是我国早期档案学家,他参与了20世纪30年代民国地方政府的档案工作改革,首次提出了档案十进分类法,并在档案编目、档案行政、档案保管、档案人员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程长源的档案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档案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的档案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军人物麦切斯尼是批判学派中少有的批判与建构并行的学者。他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路径揭示了美国商业化传播体制的种种真相,提出了传播拐点和传播研究革命的论断,并提出了各项媒介改革策略,对我们认识美国式商业化媒介体制多有裨益,对中国传播业和传播研究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9.

Ronald Reagan's address to the nation on February 5, 1981, concerning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is a contemporary secular version of the jeremiad, a rhetorical form that has persisted in America since colonial times. Reagan skillfully utilizes the elements of the jeremiad genre to motivate citizen and congressional response to what he views as an economic crisis. He is adept in lamenting ills and faults, vividly depicting potential calamity, exhorting repentance and reform, and declaring optimism.  相似文献   

20.
In 1986 the Nigerian government introduced measures to deal with a range of economic problems. Among the unanticipated effects of this reform was an escalation in the price of books and difficulty in procuring foreign exchange for their purchase from abroad.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these stringent economic measures on the book industry and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t also recommends ways of overcoming the book crisis. W. A. Akinfolarin is acting head of technical services at the library of Ondo State University in Nigeria. He received his M.L.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badan in 1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