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月29日在阿富汗新总统加尼访华的第二天,中阿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从联合声明的七条内容中可以探究,中阿关系有了深入且实质的发展。对声明的解读能够发现中阿历久弥坚的友好历史,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中国在政治、安全和经济方面的预期。  相似文献   

2.
天山网的特殊性在于出生在新疆,多民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情,共有47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据大半江山,汉族在新疆是少数民族。更特殊之处在于新疆躺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边界,如果天山网要接地气,“多语种”“多民族”这一关无法绕过。  相似文献   

3.
很早就想采访张泉灵,一直没有好的由头。3月24日,中国援助阿富汗物资从新疆喀什启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子栏目《时空连线》节目组派出记者张泉灵全程跟踪报道。3月26日,阿富汗发生地震,由于环境恶劣,外国记者无法到达震区,作为惟一来自中国的声音,张泉灵的报道成为沟通中国人民与阿富汗人民的桥梁,她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回国后的张泉灵对这段独特行程感触深刻,为此,在《时空连线》会议室,我专门对她进行了采访。当开始讲述这段经历时,张泉灵滔滔不绝:“现在阿富汗的情况是从危险的战争状态逐步走向和平,所以,基…  相似文献   

4.
王蓓 《当代传播》2002,(1):23-24
美国“9·11”恐怖事 件的发生,引起全世界的 震惊和担忧。对恐怖行为 的谴责和打击,也成为世 界各国执政党的共识。国 家主席江泽民说,中国反 对一切形式的恐怖行为。 外交部长唐家璇说,中国 新疆也深受“东突”恐怖分 子的危害。由此,新疆这块 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自 治区,特别是与阿富汗接 壤的南疆,再一次引起人 们的关注。 一、历史与现实 清末民初在新疆主政 的杨增新曾经这样评价远 离中央的广袤国土:“新疆 盛世是桃源,乱世是绝 地。” 时间过去整整一个世 纪,新疆和平解放也50多 年了,新疆毋庸置疑地发 生了翻天…  相似文献   

5.
素有“生命禁区”、“世界屋脊”之称的巍巍昆仑,茫茫帕米尔高原,是两座神奇的宝山,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他——新疆喀什军分区后勤部协理员王好元,十多年来,深入边防哨卡,西起帕米尔高原的中苏、中阿、中巴边界,东止昆仑山的中印边境,在漫长的2600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从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八国接壤。新疆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西方文明交汇之地,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  相似文献   

7.
名刊要览     
对抗塔利班 美军对于阿富汗塔利班据点马尔贾的打击已经取得很大胜利,而巴基斯坦方面也抓获了塔利班的二号人物。但千里之外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并没有像一线的将军们那样兴奋,因为他的阿富汗战略的着力点在于让驻阿美军帮助阿政府军承担起防务安全责任,而不是依靠西方军队来清剿塔利班。  相似文献   

8.
复县界碑考     
崔再尚 《兰台世界》2016,(10):157-159
在近代历史上,大连地区先后被俄国和日本侵略者占领。他们通过不平等的条约,侵占"关东州"地区,并肆意扩张土地,大连人民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目前,大连地区留下的界碑十分稀少,尤其是中国人树立的界碑甚为罕见。本文从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藏的两通复县界碑入手,通过研究俄国和日本侵占辽东半岛,树立界碑的历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领土的史实。  相似文献   

9.
去年十月,广播局派出中国广播电视记者组到巴基斯坦采访。这次采访的对象和目的很明确,采访的重点是设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阿富汗几个主重抵抗组织和白沙瓦、基达附近的阿富汗难民营,主要配合十一月份联合国大会关于阿富汗问题的辨论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入侵阿富汗一周年所进行的宣传;同时,访问了巴基斯坦,以进一步增进、加强中巴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  相似文献   

10.
李希光 《青年记者》2016,(28):22-23
2016年9月9日,一列从太平洋岸边的港口城市南通出发的火车,经过15天的旅行,经过我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抵达兴都库什山北坡、阿富汗巴尔赫省小镇海拉顿.传统的从中国通往罗马的丝绸之路正是从新疆,穿越兴都库什山的瓦罕走廊,经过阿富汗北部的大夏(巴尔赫)、赫拉特,抵达波斯丝绸之路名城伊斯法罕.  相似文献   

11.
阿富汗百姓还没从地震的灾难中缓过气来,即将到期的阿临时政府又险遭“地震”——前总理赫克马蒂亚欲发动政变遭挫败。但有分析认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28日,久经战乱的中亚山国阿富汗出现政权更迭。经过长达13年战争,阿富汗游击队接管了政权。5月1日至15日,我们奉新华社总社指示赴阿富汗采访。出发阿富汗游击队各方为争夺对喀布尔的控制权发生流血冲突,喀布尔通往外界的航班停飞。我们俩商量,葛相文从德黑兰赶到伊斯兰堡同吴定保会合。然后两人从陆路经巴阿边界进入阿富汗。当天我们与以巴基斯坦边城白沙瓦为基地的阿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将空间作为一个研究视角,介入对新疆巴扎(集市)的文化阐释之中,意图分析新疆巴扎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流变,本身也是一个文化意义变迁的过程.文章认为巴扎作为一个空间概念,由最初的为地点处所所表征的物理空间演变成为族群的历史涵构所表征的文化空间,进而衍变为地点与书写互动的空间符号.这一过程在指向一个社会与历史实践下的地景变迁外,更使得巴扎的文化涵义完成了从新疆过去的实质环境延伸到新疆当下的地景象征意义的跃迁,并逐步参与到新疆的文化符号的生产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三十年,"多年媳妇熬成婆"。完成了从计算机工具到网络媒体再到主流媒体的华丽转身。2014年可谓新媒体"主流媒体"地位奠基的界碑。网络媒体发展进程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若以国务院1982年10月成立的《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万里为组长)为开端,至今已有三十年了。1995年1月12日,国内第一份中文刊物《神州学人》杂志上网,当时叫"电子  相似文献   

15.
历险阿富汗     
2004年7月13日至17日,我随外交部新闻司组织的中国新闻采访团前往阿富汗采访,短短5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当时还是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统的哈米德·卡尔扎伊、联合国驻阿富汗特使等重要官员,参观了戒备森严的驻阿富汗联合国兵营,经历了带着保镖采访和从雷区边缘走过的危险。这一经历对于我这样一名习惯于在和平环境下采访的记者来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作为本次采访活动的重头戏,到阿富汗的第二天,我们便被通知准备好采访临时总统卡尔扎伊。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卡尔扎伊优雅的风度、机制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折服以外,感触最深的就是采访前经历的安检。 经历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安检" 7月14日下午3点半,前来阿富汗采访的中国记者准时  相似文献   

16.
多年前在喀布尔,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阿富汗塔利班的存在.2004年6月10日凌晨,中铁建十四局在阿富汗北部城市昆都士附近的一个公路项目营地遭袭,导致11名中国工人死亡,4人重伤.我当时是新华社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分社首席记者.为增援报道,我于12日乘飞机抵达喀布尔,踏上了战乱频频的阿富汗土地.那时,我住在喀布尔一家中国人开的只有10多间客房的小旅馆里.旅馆24小时都有手持步枪的两名保安守门,感觉比较安全.但就在完成报道任务即将返回伊斯兰堡的前一天晚上,我在旅馆突然听到爆炸声,后来听说那是塔利班武装分子从附近山上向美国大使馆发射火箭弹,但没有命中目标,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7.
1996年6月,我所在乌鲁木齐陆军分院即将毕业的300余名边防排长学员在天山深处的边防一线进行野营综合演练。一天中午,我们拉练来到距界碑不远的地方休息,我便躺在山坡上。多年的习惯,使我养成了睡前必须看看书,就从背包里掏出一份1996年第四期《新闻与成才》,一篇华敏同志评析的新闻组照《送年货、上哨所》跃入眼帘。画面上:高高的雪山,皑皑的白雪,马拉爬犁风雪跋涉,官兵协力战风斗寒。这组照片,每一个瞬间都是那么感人心弦,把新疆边防的特点真实地奉献给读者,确实让人折服作者抓特点的敏锐眼光。我看了看界碑,看了看周围的学…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采访大多是事先瞄准目标进行的,当然也会有瞄着老虎去、打得兔子回的 遗憾;但有时也会有顺手牵羊的意外惊喜,那大多是碰巧遭遇的偶然事件。我所经历的新疆库车重大文物考古发现──“阿艾石窟”的采访报道.则属于“歪打正着”一类,带有一点喜剧色彩。所谓“歪打”,是指我在游玩中遇到了这个石窟,而当时却毫无报道的意识;所谓“正着”,是指我后来“顿悟”,又第一个报道了“阿艾石窟”,并且还写出了我国有关“阿艾石窟”的首篇论文。 差点漏了大新闻 去年11月下旬,我赴新疆阿克苏地区采访上海援疆干部。在阿克苏机场,上…  相似文献   

19.
持续两个多月的2009年阿富汗大选一波三折,最终戏剧性地收场,卡尔扎伊为这场西方主导的民主游戏再次作出注脚与承诺。一个远没有结束的迷局如何呈现在中国视野中,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扮演了一个典型的把关人角色。本文就《环球时报》2009阿富汗大选报道中多元化的新闻源、核心主旨设定与报道的时间策略等进行分析,一窥其国际新闻纸、言论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处在新闻战争最前沿的一线驻地记者,常会遭遇“灯下黑”的尴尬处境.2011年在巴基斯坦报道本·拉丹之死和2012年在阿富汗报道驻阿美军风波,这两次重大事件的报道让我对这种处境深有感悟. 借婴儿车混进拉丹死亡现场 这是一个全世界的记者等待了十年的新闻事件,但谁也没有想到它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