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鹂  刘银刚 《新闻窗》2005,(4):27-28
如果说电视新闻主要是反映新闻事件,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给观众以“信息”的话,那电视新闻评论则是以客观事实或现象为出发点,进一步对事实或现象进行解读、分析、观察,揭示事实的本质及所蕴涵的意义,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仅给观众提供“信息”,而且给观众以“感悟”。  相似文献   

2.
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用于传播新闻信息,其最大特点是能满足受众“看”的欲望。让受众耳闻目睹时空统一的新闻事实,是电视新闻独有的魅力所在。目前,在我国新闻理论界相当一部分同志把电视新闻“看”的内容即画面的作用,仅理解为“对新闻事实的客观记录所产生的证实作用及审美作用”,显然这对电视“画面”作用的理解失之偏颇。再从我国电视新闻的现状来看,各级电视台对电视新闻“看”  相似文献   

3.
黄雅堃 《中国出版》2012,(12):57-60
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诉求就是事实过程的真实再现,对电视新闻而言,过程真实体现为事件时空的真实。电视新闻在索绪尔语言原理所指、能指[1]的对应中成型、成义、达意,完成事实过程的真实构成。文字、图像、音响、结构等符号元素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事实物化的基础媒介,新闻事实是具有能指、所指结构特征的符号事实,符号对应的真实程度,直接制约着新闻作品事实的真实程度。  相似文献   

4.
李佩珊 《声屏世界》2007,(11):26-26
电视新闻报道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多一点谈“情”说“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向受众传递社会关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赵辉 《新闻知识》2006,(10):59-60
电视新闻经历了由“播”新闻到“说”新闻的过程,无非是将原来冷冰冰的播音员变得更亲切了,电视新闻走过了“英雄垄断”的时代,老百姓自己一不留神就成了新闻人物,可见电视新闻是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需要人文精神了。一、电视新闻需要人文精神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消息新闻报道,广义的电视新闻则是荧屏上所有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任务的各种新闻节目总称,它既包含消息类新闻也包括专题类、言论类新闻。本文论述的新闻概…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与电视剧具有不同的属性。电视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或正在进行的事实”的报道,它必须是“生活的真实”;电视剧则属于文学范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然而,电视新闻却可以借鉴电视剧的一些文学创作手法,吸引受众,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一、用情节吸引观众一部文学作品或电视剧,靠精彩的情节吸引读者或受众。新闻节目吸引受众首先靠的是新闻价值,而不是情节。而在制作新闻节目时,在严格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注意新闻报道的情节,是创造观众收视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开篇设置悬念。电视与别的媒…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在传播新闻信息上,最大的特点是动态画面的纪实性报道,让受众耳闻目睹新闻事实.并且通过“看”和“听”的兼容传播,产生与新闻事实共时空的直观感受,这是电视新闻的独有魅力,也是电视新闻不同于广播、报纸新闻的传播强势.  相似文献   

8.
孟坚 《视听纵横》2006,(3):36-37
“以现代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当今传媒界较为公认的“电视新闻”的定义。由于电视新闻是以声音和画面传播,所以,严格地说,电视新闻最擅长表达正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是“现在进行时”;而对于“过去”或“将来”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播前“三审”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制度。三级审查着重审导向、审事实、审文稿、审视频、审编排。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台应坚持执行“三审”制度,强化把关意识、细化制度设计、加强督促检查、落实终审责任,确保电视新闻政治导向正确、新闻事实准确、节目质量合格。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一直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相比于纸质媒体,电视评论的实践历史则短得多,目前.国内受众普遍接受的电视新闻评论形式.一是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代表的“夹叙夹议”式,二是与“说新闻”配套的“点评式”。而“小言论”式的短评是否适用于电视新闻.一直存在争议。常熟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今日传播》的实践表明,短评不仅适用于电视新闻.而且完全能够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亮点,提升新闻品质的利器。  相似文献   

11.
梁颖 《新闻爱好者》2008,(8):108-108
电视新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一贯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的姿态,它开始试着俯下身来,亲近观众:不仅在内容上更贴近受众的生活,主持人也都变得和蔼可亲,像邻居或好友一样,开始以拉家常的形式“播”新闻了。新式电视新闻以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即新闻娱乐化,将新闻信息与娱乐相结合,在现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挽回了不少受众的目光。  相似文献   

12.
温浩阳 《记者摇篮》2009,(11):70-70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要严格做到“用事实说话”,但同时新闻报道也是有“感情”的,二者并不矛盾,合理的情感因素能让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在广大受众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3.
王瑛 《新闻实践》2006,(7):53-54
注意时下的报纸和电视新闻,不少报道还是工作动态性新闻。这些新闻,报道程式化,语言抽象化,缺乏新闻性、可读性,让人看后转眼便忘,影响了传播效果。产生这些现象的症结之一,就在于报道忽视了受众能够认同的情节事实,使新闻报道成了纯而又纯的“非事件”。因此,在采访中,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之中的、鲜活的、有情节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通过对这些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电视新闻时代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本身的特性,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求“新”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发展的基础,是新闻永远不变的追求,是电视节目永葆活力的“法宝”。新闻如何创新?笔者的体会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的跟踪报道是对某一典型新闻事件或事实,跟随它的发展轨迹而采取的同步采访报道。 “跟踪报道”这一方式应该如何更准确地定义姑且不论,然而这一报道方式在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提高收视率等方面有着妙不可言的魅力。就其功能而言,就如同古代章回小说的每一回结尾的最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这种“令人欲罢而不能”的效果,能“吊”起受众的“胃口”,强烈地激起受众了解结果的欲望,并引导着受众收看下一次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邓晓梅 《新闻导刊》2006,(4):28-28,29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大众传播实践逐步遵循“受众本位”意识.电视新闻报道也一改以“理性主义”剥夺“人文关怀”的巢臼,从自上而下的“推销节目”变为以受众为中心、自下而上“争夺”受众,逐步树立人本意识.“人文关怀”逐渐作为职业内在价值尺度规范着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7.
孙米密 《新闻知识》2001,(10):44-45
电视新闻的“摆拍”现象时下并无减弱之势,它关系到新闻的真实和新闻价值取向,因此这种状况不可等闲视之。电视新闻的“摆拍”指的是某些电视新闻记者,不是从现实生活场景中发现和选取新闻画面,“根据事实来表现事实”,而是按照想当然,如同排戏一般“导演”和摆布被摄对象,“根据主观想象来表现事实”,然后加以报道,以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因得此法,一些记者便干起了闭门造车,按图索骥的事:在家想好场景,想好被采访者要说的话,扛上摄像机外出找些群众充当角色,群众甲不按记者想好的说,那就再找乙,或者直接教甲如何如何说,…  相似文献   

18.
可视性是电视新闻的血脉。电视新闻是以电子视频技术为传播手段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是利用画面和声音向受众传播新闻事实的,它能集声画之美,兼视听之长,因此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更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宋义  陈欣 《新闻前哨》2003,(2):31-31
回望20世纪,我们的电视新闻改革几乎都是围绕着曝光与纪实这两股热潮在展开。应该说,这两股热潮使电视传媒有了难能可贵的“受众意识”和“用事实说话”的勇气,电视新闻由此开始告别“假大空”,而渐渐回复其真实与交流的本来面目。然而,面对近乎顽症式的“两张皮”新闻、“四季歌”新闻和没有前瞻性的总结式报道,我在想,这种新闻到底做给谁看。受众  相似文献   

20.
朱丽辉 《东南传播》2014,(11):143-144
民生新闻从人文关怀出发,以普通群众需要为着眼点,表现出电视新闻媒体强烈的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不仅是电视新闻媒体宣传理念的体现,更是增强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力、亲和力、感召力的客观需要。地方台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做好民生新闻,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入手,深入挖掘这一"富矿"资源,让电视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