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根红 《现代传播》2017,(11):91-97
城市想象是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表达的重要内容,也折射出城乡社会文化的变迁。80年代初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大多表现出乡土文化的坚守;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则表现出对城市物质财富和生活方式的向往;90年代中后期,城市基本上都以一种先进、发达的姿态对乡村进行经济和文化的"扶贫";新世纪后主要是以城市的方式建构农村,并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互动的叙事模式。然而,新世纪以来很多农村题材电视剧对城市或城乡关系的叙事缺乏对乡村的真正了解,而是以城市的视角对乡村进行主观化的城市改造。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一个文化贫乏的城市,无论其经济如何繁盛,最终也会因文化的缺失而走向衰落。因为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它具有凝聚民众和鼓舞民心的巨大作用,而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外化,则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参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既是加强文明城市建设的现实要求,又是加强城市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20,(2):19-19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乡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熟悉的街景、房舍、院落迅速从视线中消失,它们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历史印痕也随之消逝。从2009年起,学苑出版社策划、组织出版《故园画忆》系列丛书,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全国各个地方市镇乡村已经消失或行将消逝的民居建筑、生活生产方式、文化遗存、风俗礼仪场景等。  相似文献   

4.
仵军智 《传媒》2011,(5):71-72
传统乡村文化对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众多的乡村文化研究学者也在高声呼吁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但实际情况是"曲高和寡",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之势  相似文献   

5.
乡村轻喜剧深受观众喜爱,其深层原因是致力于重建农民的精神家园,恢复农民对生活的信心,并构筑起城市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本文从主创者的农民立场与文化怀乡情结、乡村生态世界的鲜活展示与文化品格、乡村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文化传统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乡村轻喜剧的创作与文化构建。  相似文献   

6.
李春霞 《新闻界》2005,(1):88-89
“电视和乡村生活”中有三对关系——“现代社会/前现代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城市/乡村”;“全球/本地”,这构成了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语境,对中国来说,对这些关系的认知是更好地理解“传媒文化”,“全球/本土”,“城市/乡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单霁翔,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城市化与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同步,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除了大小城市不断地向外围扩张,乡镇农村不断地消失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已经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那就是城市特色的缺失。城市特色的缺失实际上是城市文化的缺失,是注重城市物质和使用功能的建设而忽视城市精神和文化建设的直接后果。许多学者都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强烈呼吁保护和发展城市文化。其中,单霁翔的专著能"向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是在两种不同的思维逻辑与价值观念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人类文明。大众传播媒介的繁荣导致文化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成为城乡文化冲突加剧的催化剂,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和影响,城市文化不断吞噬着乡村文化。因此,若要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得以共同发展需要新的传播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刘政元 《新闻战线》2015,(5):211-212
英文报纸翻译与跨文化传播是一个本土文化对其他文化的特性、权益和价值得到清醒认识的过程。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文化融合同化有利于消除文化隔阂,但又会导致文化特性的丧失和消亡。英文报纸翻译与跨文化传播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凝聚力为基础。文化融合同化是指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影响,不断吸收与接纳其他文化的语言、文化、风俗与生活方式,进而日渐融通为一、差异减弱、消失的过程。而类似与中国日报、21世纪报、上海星报、商业周刊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人们始终在追求吉祥美满的生活方式,于是就必然会出现表示美好、祈求、祝福等含义的符号和纹样,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吉祥纹样体系。本文主要在探讨中西吉祥纹样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意义]构建乡村文化治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二维层级体系,指引以标准化增强城乡文化均衡可及建设的治理实践。[方法 /过程]以《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治理国家推荐标准,在内容框架上围绕农村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要求、基本内容、管理运维、评价改进提供规范指向,为均衡可及发展政策锚点下的多元实践样态探索提供支持。不同省市形成的“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非遗乡村”文化治理地方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乡村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多元实践模式发展。[结果 /结论 ]我国乡村文化治理形成以国家标准为经、地方标准为纬的标准体系框架。现有标准体系尚缺乏乡村文化服务的区域差异指标、缺失乡村文化参与的多元共治规范和缺少乡村文化场景的具体实施细则等,公共部门应从全域治理标准体系、专项治理标准内容、数字治理标准进路和场景治理标准向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市在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哈尔滨市正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传承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等原因,导致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许多技艺后继无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刻不容缓。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哈尔滨城市文化品位,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推进“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闫莉 《大观周刊》2012,(27):96-96
随着近年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发展。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为了满足这种文化参与需求,必须做好社区文化工作。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丰富群众生活,融洽各种关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自然”“自治”“自适”为基本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曾经在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社会基础、客观条件、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亟待完成现代性构建。文章结合“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从现代乡村文化场域构建、乡村文化“内生性重构”和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重塑3个维度探讨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性构建问题,认为要在充分尊重乡村文化底色和“自然”“自治”“自适”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时代意识,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活动领域逐渐由“单位”转向了“社会”。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人们日常文化活动的中心。社区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传统的有线广播在城区的必然萎缩,以至于广播在县城的影响力也出现减弱。作为县级广播电台,就应当深入社区,让广播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时也为广播在城区培养更多的听众群。  相似文献   

16.
黄银菊  李想 《新闻传播》2023,(17):67-69
一批记录乡村生活的短视频博主相继走红,他们以丰富的内容、精良的制作,艺术性重构乡村文化,为受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乡村风貌、展示乡村生活、呈现乡村文化的窗口。基于此,本文将从内容叙事和视听设计来具体讲解如何打造富有乡村韵味和生活美感的乡村文化类短视频。  相似文献   

17.
许多城市小区有了自己别具特色的网站,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网络文化对社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活动、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数字化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利来计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文化创造、交流和管理的广阔平台。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对乡村的冲击,中国乡村活力日渐衰退,文化传统濒临中断,农耕文明正在衰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多重作用和价值,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为振奋乡村精神提供强大动力,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复兴和重建;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价值可以为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不竭经济资源,让农村经济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得以转型发展,这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凌千  蒋烨 《今传媒》2021,29(4):117-120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促使城市文化内容逐渐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得到了机遇,同时也受到了功利性的影响,出现了某些异化现象。如何引导城市文化健康发展,成为了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当今时代艺术活动已成为大众广泛参与的城市文化活动,艺术创作可以通过精神生产引导城市文化建设,艺术境界直接决定了文化的高低之分。本文以长沙城市文化为例,分析艺术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支点、引擎、航标,推动城市文化进步,成为城市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20.
刘永华 《大观周刊》2012,(27):72-73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农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依赖已有的旅游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文化资源的破坏性,乡村文化塑造趋同性等。乡村文化是维系乡村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性要素,是我国整体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把乡村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