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山海关之战是清军入关的决定性战役,此役的胜利是清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在决定战争胜败最为关键的粮食补给问题上,清军却遇到了严重的粮荒,影响了清军的战略计划和多尔衮之后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2.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朝鲜进行的大规模战斗。1894年6月3日(光绪二十年四月三十日),清政府应朝鲜国王之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部前往朝鲜,协助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觊觎朝鲜已久的日本以此为借口,旋即派兵占据汉城至仁川一带的战略要地,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并胁迫朝鲜政府,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7月25日,清军运输船只在丰岛附近遭日军偷袭,高升号被击沉。27日,清军与日军在成欢激战,清军退至平壤,与清政府所派卫汝贵盛字军、马玉昆毅字军、左宝贵奉军和丰升阿奉天练军盛字营及吉林练军会合。9月15日,日军向清军发动进攻,平壤之战打响。由于清军部署不当、主帅怯战、补给不足等原因,当天即溃败,至24日清军全部退回国内。平壤之战中虽然不乏作战英勇敢于牺牲的清军官兵,但也暴露了清军的脆弱和缺陷,不仅致清军完全退出朝鲜,而且日本由此摸清了清军的作战实力,为其进一步扩大战争,谋求侵略,埋下了伏笔。现由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等档案中选编有关平壤之战的史料,其中涉及战前部署、战斗情况、战后奖惩相关人员等内容,可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644年清军入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认为清军入关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性质属于国家统一战争,清军入关对实现国家统一,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清军运输现状的基础上从兵力的调动、武器和军饷的运输及防御设施的修建等方面论证了运输落后是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清军运输现状的基础上从兵力的调动、武器和军饷的运输及防御设施的修建等方面论证了运输落后是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雍正年间,清军在镇压云贵地区土著苗人时,深受药弩伤害,言其“中人所入不深,原不甚伤,无如其药极毒,才破皮肉即难救治”。因而清军在战争中大力收缴箭弩,对敷箭毒药和解毒药方亦四处寻访。在以后的战争中,清军还依方制药,部分装备了部队用于实战。此组史料编选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清实录》,反映清军在广西铲除作为药源的拱树、寻求解毒药方及清军施用毒药的一些情况,现予刊发,供研究民族、军事、医药史等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顺治是清军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在他的统治期间,全国经常出现官员贪腐事件。顺治登位时年仅六岁,于是出现了由堂叔济尔哈朗和叔父多尔衮摄政的局面。1644年,多尔衮在吴三桂的配合下,率清军大举入关,建立了清王朝。明朝的大臣降清者众多,由于清军入关,需要大量的治国理政人才,而清人治理经验不足,掌握实际权力的多尔衮为了能顺利统治汉人,缓和民族矛盾,消除  相似文献   

8.
雍正年间,清军在镇压云贵地区土著苗人时,深受药弩伤害,言其"中人所入不深,原不甚伤,无如其药极毒,才破皮肉即难救治".因而清军在战争中大力收缴箭弩,对敷箭毒药和解毒药方亦四处寻访.在以后的战争中,清军还依方制药,部分装备了部队用于实战.此组史料编选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清实录》,反映清军在广西铲除作为药源的栱树、寻求解毒药方及清军施用毒药的一些情况,现予刊发,供研究民族、军事、医药史等参考.  相似文献   

9.
《历史档案》1983年第1期上,曾发表过笔者《试论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基本原因》一文,拙作重点就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主观方面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中英双方的力量对比作了概略的分析。不久,杨维同志也在《历史档案》杂志发表了《也论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基本原因》一文,与笔者商榷,对笔者在中英双方国力对比问题上的观点,表示了不  相似文献   

10.
这组史料选自馆藏内阁全宗的正黄旗汉军《兵备记略》档册,其中反映了顺治十二、十三年间,郑成功的武装在福建与清军激战的详情及清军固守福州的措施,可供研究郑成功抗清斗争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甲午清朝陆军之败,对在华的外国人士而言有些出乎意料。甲午战前,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一些在华外国人都认为清军陆军最终会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取胜。然而,真正的战场令人大跌眼镜。且不论清军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单说数量,在甲午战争的大多数战场上,清军都比日军少。战斗打到1895年,清军不但不能向前线增兵,而且还在把前线部队向后方调动——因为此时的京城几乎无兵可用。为防遭到日军对京城的突然袭击,光绪帝调在辽阳与日军对峙的湘军陈湜部替换最有  相似文献   

12.
段自成 《兰台世界》2011,(10):48-49
在李鸿章负责剿捻之前,清廷和统兵将帅的剿捻方略互相矛盾,清军的前线指挥未能真正统一,且清朝的军队腐败。因此,剿捻前期的清军屡屡失败,捻军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而古人蓄发而不剃头.《诗经》“予发曲局,薄言归沐”,意思是说,头发卷散蓬乱时,快去把它梳洗梳洗.剃头的兴起始于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一人关就颁发了剃头令.次年攻下江南,清政府重颁剃头令,并明确规定:“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之内尽行剃去前半部头发,后部依满族习俗而削发垂辫”,强迫汉人改削发为剃头,以强化满人统治.  相似文献   

14.
李健兵 《兰台世界》2012,(18):77-78
在清军的日常训练中,传统武艺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清军通过设置"相扑营""、虎枪营"和"神机营"等专门编制,以着力于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艺和增强士兵的体格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李鸿章负责剿捻之前,清廷和统兵将帅的剿捻方略互相矛盾,清军的前线指挥未能真正统一,且清朝的军队腐败.因此,剿捻前期的清军屡屡失败,捻军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嘉庆七年五月初一日夜,蔡牵率领三十多艘舰船和四、五百人,袭击了清军防守厦门门户的大、小担二岛炮台,重创守岛清军并夺获了炮械。现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出部分有关史料公布,供研究蔡牵反清斗争史事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威翰 《兰台世界》2023,(1):126-131+136
松锦之战是明清政权在辽西地区最后一场战略决战,同时也是明朝的国祚之战,目前也是明清断代之际研究的重要课题。松锦之战自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始,至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终,前后历时三年,清军围锦打援,先围锦州,再围松山,而围困松山也是打援的一部分,战后明朝损失了大量的精锐边防部队和军需物资,丧失了在辽西地区组织大军团作战的能力,关外仅存宁远孤城。清朝方面经此役收编了大批明军降兵降将,壮大了八旗汉军,清军入关只是时间问题,松锦之战的重要战略意义即体现于此。“兵者,国之大事”,本文试图以清朝军方的微观角度梳理清军的战术和指挥的脉络,解读这场明清嬗代之际的重要会战。  相似文献   

18.
清雍正年间,大将军年羹尧奉命到西北平叛,因清军路途遥远,军耗过大,故力求速战速决。叛军却避之锋芒、四处躲藏,妄图将清军拖垮。数月已过,清军还未找到叛军的蛛丝马迹。一个晚上,大将军又在苦思冥想之际,他帐下的一位幕僚走进来,举起灯烛,指着灯下最昏暗的地方说:“叛军,就在这里。”大将军如梦初醒。次日,便派大军在驻地周围搜索,发现叛军就藏在不远处的一座寺庙里,清军一举将其歼灭。  相似文献   

19.
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不断与清军作战,同时设立有水陆军,与清军转战于陆地以及水上。在太平天国中有一支不大不小的水军,在水军将领中有一位传奇色彩的人物——侯裕田,他指挥的水军在太平天国的战斗史上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凌晨,明末农民起义军——大顺军领袖李自成率义军进入北京紫禁城,崇祯帝煤山自缢,明朝中央政权灭亡。四月二十二日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勾结清军,在山海关打败李白成农民军,李白成撤回北京,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撤出北京西走,清军进入北京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