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努力》周报的新闻实践与“同人期刊”的运作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努力》周报是中国现代周刊中“同人刊物”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一种报刊出版潮流和运作方式,即由观点、信念大致相同的知识分子自己筹资创办、业余轮流编辑。这类刊物多为成本较低的评论性刊物,它们对报刊编辑业务有一些形式的创新和观念的贡献,有自由灵活的运作特点,也有自身的局限性。这些都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努力》周报的命运上。  相似文献   

2.
1923年的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同年7月1日,由瞿秋白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杂志于上海创刊,当时为转移敌人注意,假托广州平民书社编辑发行。此刊以党的统一战线方针为指导,以宣传国民运动为主要任务,与同时出版的中共理论刊物《新青年》一起成为党的宣传喉舌。由于当时的形势与条件,《前锋》杂志仅出了3期就停刊了。  相似文献   

3.
文摘     
《新青年》:鲁迅的“思想故乡”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甚为紧密和深刻。一方面,鲁迅是《新青年》的编辑者,主要撰稿人。在《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刊物的运动过程中,他虽基本上没有进入该杂志的核心层,但积极参与、努力贡献的姿态从未改变;另一方面,正是《新青年》渐成气候的新文化运动吸引了鲁迅,鼓舞了鲁迅,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鲁迅。首先,从人生道路而言,鲁迅原想走整理古籍、钞刻古碑的沉闷的学术之路,因为《新青年》编辑的敦促和影响,才放下了对这些古文献的研究而走向生气勃勃的新文学创作和社会文明批评。其次,从人…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杂志曾经历过从"欢迎来稿"到"不另购稿"的变迁,反映了作者结构乃至刊物属性的变迁,意味着《新青年》已由陈独秀独家经营的杂志变成了"同人杂志";《新青年》起初发行只有千本,最高峰则达到一万五六千本.聚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和新旧之争,使得《新青年》越来越兴旺,同时《新青年》还借助大众传媒延伸与强化了它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90年前的《新青年》亮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就这位“德先生”而言,在《新青年》前身的《青年杂志》时代,其语言表述为“惟民主义”。陈独秀深感青年教育之重要,因而该杂志第二期有《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文中胪列教育青年的四个主义,次第为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杂志》2004,23(7):73-7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图书馆杂志》筹备期间,已故老馆长顾廷龙先生就指出,这本刊物应该是为不同学术、文化层面的图书馆工作者编辑的,不要办成单一的“学刊”,《杂志》应该姓“杂”。在顾老的提示和大批关爱、支持刊物的读者、作者们支持下,  相似文献   

7.
说说《中国消费者》的特色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消费者》杂志的编辑,我有幸经历了刊物从 1997年发行 2万份、 1998年 4万份到 1999年 10万份,再到 2000年发行 30万份的发展过程。我以为,刊物的迅速发展是与“特色”经营分不开的。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第一,开掘品牌效应,用品牌优势确定自己独有的特色   《中国消费者》杂志是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刊物,是中国消费者协会惟一的一份媒体。这一隶属关系决定了《中国消费者》自一诞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在全国 8000多种刊物中,《中国消费者》无疑是一个“黄金品牌”。如果说,…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新闻短评栏目“随感录”,以“小我评论”的独特评论形式,在同类评论中独树一帜,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新青年》“随感录”的“小我评论”特点为:以“小我化”的角色扮演贴近受众心理;以人性化的阐释方式实现理论传导;以冲突性的思想阵营形成舆论多数;以个体化的批判与精神呐喊重塑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出版史料》2010,(2):115-115
新青年 《新青年》月刊,1915年9月创刊,1922年7月休刊,共九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自第八卷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亦曾经一度以该刊为机关刊物。  相似文献   

10.
《新闻天地》2011,(12):38-39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胡适写这首名叫《希望》的诗歌时,正是1921年,他那时的身份是海归,北大教授.《新青年》编辑、作者。同时,他是一个婚龄四年,育有二子,年届三十、风度翩翩的儒雅学者。  相似文献   

11.
有一段时间全国不少报刊竟相转载的《“狐狸精”奇案》一文,是作者根据传说和自已的想象编造的。文中提到的单位、人物以及狐狸精迷人等情节,纯属子虚乌有。这是《朋友》杂志编辑部在一份检查材料中透露的。检查说,《朋友》杂志“部分编辑人员片面追求刊物的经济效益”,“企图用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去吸引读者,用以扩大刊物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当许多读者提出批评后,该刊在去年四、五期上又发表了《“狐狸精”奇案实地考察记》为自已辩护,对抗读者的批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报刊史上最重要的一份 刊物,《新青年》有自己颇具特色的新闻报道和 新闻评论。其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打破其“不谈 政治”的戒条,关注时局,为追求民主科学、唤 醒青年的目标服务,使《新青年》成为典型的高 级刊物。从新闻业务发展的角度看,《新青年》 在新闻述评体裁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最 终使该体裁成熟;其“随感录”栏目,则开五四 时期类似杂文的新闻短评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始,是以《新青年》杂 志的创刊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 播,就是与《新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本 刊物的创办具有这样的意义,在中国的革命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新青年》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 上海创办的。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 改名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最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版》2000年第5期发表了潘国彦先生《“文字霸权”与编辑理念》一文 ,读罢有些感慨。潘文从职业道德的“自律”要求出发 ,提出编辑要尊重作者、尊重读者 ,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 ,警惕和防止“文字霸权” ,要把手中的笔看作是“况钟的笔” ,慎之又慎。这无疑正确且发人深省。笔者作为编辑 ,从业已有十多年了。面对潘文中“文字霸权”一词 ,竟有些惶恐不安 ,因之不知所措也就在所难免了。为什么?因为潘文在警醒编辑们不要犯“文字霸权”错误的同时 ,对许多相关问题都未予解决。从内心深处而言 ,我是反对编辑搞“文字霸权”的 ,但是…  相似文献   

15.
苏文 《传媒》2003,(5):43-43
《生态经济》是“全球第一份生态经济杂志”。该杂志于2003年进行了改版,改版后1-4期的发行量比改版前增加了五倍,仅昆明邮政局发行该刊每期就增加了500份,昆明市场零售该刊每期也增加近100份。何学惠社长兴奋地说;“《生态经济》杂志改版是成功的,基本达到了把刊物办成‘领导的参谋、企业的助手、读者的益友’的目的”。 期刊的改版,是期刊顺应读者、适应市场和参与出版物发行竞争的正常现象。但是,不能擅自改变办刊宗旨。《生态经济》杂志的改版严格遵循了“倡导环境保  相似文献   

16.
黄绿蓝 《青年记者》2017,(23):126-127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于1919年8月30日停刊.《每周评论》的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主要撰稿人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和高一涵等,与《新青年》是同入主持,亦可视为《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互相配合,猛烈抨击封建社会的旧思想,积极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对当时人民的思想起到陶熔鼓铸的作用,成为五四时期传播启蒙思想、启迪民智、动员中国人民改造旧社会的重要刊物.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社于 1920年 9月在上海成立,为党的早期出版发行机构之一。社址在上海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   新青年社除出版《新青年》、《劳动界》、《伙友》等杂志外,还编译出版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新青年社与《新青年》杂志的关系及变迁情况是这样的:《新青年》月刊于 1915年 9月 15日在上海创刊, 1922年 7月休刊,共出了九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由群益书店出版。   《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该刊一度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当出版到第八卷第六…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出版专业刊物正热烈展开的有关“编辑力”的讨论中,有不少文章认定,首先提出“编辑力”概念的是日本著名出版人、讲谈社顾问鹫尾贤也。他的《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已经成为许多文章重要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9.
我收到中国新闻奖证书,欣喜之余是感激。获中国新闻奖穴新闻论文类雪不易,两次获奖更不易,两次获奖刊发在同一份刊物特别不易。而我却享此殊荣,两篇论文《报业集团化运作创新:打造价值链、品牌链、产业链》、《新闻竞争:从“软新闻”到“硬新闻”》都承蒙《新闻战线》厚爱而刊发和推荐,分获第十四届、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这中间包含编辑们的心血。早在80年代,从事新闻工作之前我就订阅过《新闻战线》,做了新闻人后更是爱不释手。每每投稿,都得到刊物编辑的热忱鼓励和悉心指教。有时,为谋划一个选题,电话往来不倦,而编辑处理上又再…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已经十五年了,热情很高,然而也有不少忧虑和苦恼。概括地说,有四个“难”和“盼”:一、新闻业务学习难。报社业务学习资料发得少,内部通讯刊物很少收到;在农村书店里发行的新闻业务书籍简直没有,除能订阅公开发行的《新闻业务》、《新闻战线》、《新闻通讯》、《新闻记者》而外,想多读些新闻书刊,真是难得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