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媒体、电子媒体和纸介媒体都一样,内容是由记者去做的。如何对自己有一个认知,如何认识自己的角色,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德国记者的整体情况。德国记者的平均年龄41岁左右,一般都是大学毕业生,有很多是男性,在德国,记者这个职业是个挺受大家尊重和欢迎的职业。如果德国之声遴选实习生的话,大概有100人去竞争一个位置。在德国生活的5万名记者,绝大多数都把自己理解成是一个服务商,是服务于媒体的受众,服务于媒体的使用者。他们希望能够用简洁、清晰、明了、易懂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出去,并希望这些信息对受众具有重  相似文献   

2.
感谢大家能够给我机会在这里介绍德国之声培训中心和德国公共电视台的记者培训。在德国,并没有100%让你成为记者的路径。原则上讲,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称为记者,也都可以成为记者。但是正像德国以前的一个电台台长所讲的一样,新闻媒体实质上是一门手艺,一门行当,这门手艺和行当一定要学。但是你如果没有天资的话要学好也并不容易,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有天资的人完成自己的记者职业梦。德国大学里有相应的培训课程,大家可以在公共电视台寻求一个实习机会,实习以后,你就可以在一个德国培训基金会里得到培训,之后再获得相应的工作机会。我们在波恩的总部主要做广播的培训,电视培训主要是在柏林。我们既对国内需求进行培训,也对外  相似文献   

3.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在分工里,是否可以将"环境记者"单拎出来,成为记者职业的一个分支? 假如真的可以分出环境记者一类的话,我必须承认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环境记者。从我任职的几家媒体内部实行的"记者分口"制来讲,在我的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里,从来都没有被分配了专门去跑过"环保口",但是奇怪的是我每每总是要"撞上"环境新闻,而且每一次的环境问题的报道总是给我带来好运气。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我个高腿长,闲得没事就往别人的口子里插一足,沾了很多"环境"的光。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媒体生态带来了新的变化,对记者的职业功能也形成巨大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由记者采写、由媒体发布,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审核程序。自媒体打破了这种"渠道专权",媒体作为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操作机构功能逐渐丧失,大众自身就可以进行发布信息和传播信息。从论坛、社区、博客到微博、微信,媒体的个人化、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个人发言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赵亚光 《视听界》2015,(1):66-68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给人形成这样的错觉:记者的职业门槛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消弭,人人都能当记者。本文通过分析,回击了这一错误认识,并揭示出全媒体记者除了传统记者所需的采访、调查、编辑等基本能力外,在新技术应用、意识、知识积累等多个层面所要达到的新要求,为媒体融合背景下全媒体记者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6.
<正>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人人都是新闻评论员,为我们提供了日渐丰富的信息。与此同时,开放、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职业新闻工作者传统的新闻采集、发布方式提出了挑战:今天我们如何坚守职业精神?一、自媒体的繁荣,是记者的狂欢1.自媒体时代,新闻线索空前丰富,记者不再为没有线索而苦恼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QQ、博客、论坛、微博上发布各种信息,并且很快在这些平台间互相传播。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现场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信  相似文献   

7.
赵金 《青年记者》2017,(1):23-25
自媒体的崛起,让原本清晰的媒体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很多自媒体虽没有采访权,实际上也在做公共信息生产传播的工作,传统的媒体边界被打破.与此同时,记者的职业身份也面临着冲击:UGC时代,人人可以成为传播者,社会对记者的身份认知在模糊;记者的自我职业认同也在降低,职业身份焦虑感增强.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以作为发言人,利用网络来传播自己的言论,这就催生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时代下,职业记者该如何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公平性,如何阻止和防护新闻自由的滥用,成为当下职业记者考虑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自媒体时代下职业记者一定要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重视社会责任,这是职业记者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体制外记者为研究对象,媒体机构怎样培养和规训他们?他们又怎样挑战媒体机构既定的行事规则和职业理念?本文认为,由于身份差异造成了职业升迁的"玻璃天花板",体制外记者相比体制内记者更难对媒体机构形成归属感和忠诚感。部分体制外记者受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成名的想象"所驱使,过分强调社会影响力,造成了一些"不专业"的做法出现。最终,体制外记者要么接受改造,要么离职转行,跟媒体机构的冲突,总是以他们放弃而结局。  相似文献   

10.
卢鑫 《东南传播》2013,(5):95-98
编辑在传统报刊里是一项专门的职业,并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来担任。随着网络的普及,科技的进步,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流行,传媒技术的便利化刺激了媒体从精英媒体时代、大众媒体时代过渡到了个人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和编辑的可能性成了现实,原先的读者现在都可以参与到编辑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全民编辑的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编辑职能是消解了还是重构了?这成为报纸编辑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用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和传播形式的要求传播信息成为值得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邓的荣 《中国记者》2014,(1):121-122
德国媒体图谱看上去显得有些沉闷:传统媒体还活着但不快乐,新媒体很热闹但不挣钱。新媒体发展保持探索性姿态,是德国媒体的普遍选择。日前,本文作者到德国调研培训近一个月,除了与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欧洲记者联合会、德国部分报刊总编辑、主编等资深媒体人士进行交流,还赴德国期刊协会、《时代报》等机构实地考察,与德国同行展开对话与交流。有感而发,以中国传媒人视角撰写了一份调研报告,本刊分两期刊发。  相似文献   

12.
黄博 《新闻知识》2002,(12):35-36
写独家新闻,在每一个记者心中都是一种梦寐以求的职业热望。一个记者一生中如果没有几篇堆称独家的新闻,就很难说是一个成功的记者。但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独家新闻采写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独家新闻线索的获得,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独家新闻,并不一定非要有独家线索,同源新闻中照样可以写出独家新闻,关键就看记者在同源新闻竞争中是否有独家发现、独家视角和独家思考。 笔者在一家中央媒体驻地方记者站工作,和当地媒体记者相比,驻站记者的信息相对闭塞,获取独家新闻线索的难度也更大。因此,笔者特别注意在同源新闻中写出与众不同的报道。几年下来也收获不小,尤其是在同源新闻竞争中抓了一些可称为独家的新闻,因些在这方面有一些体会。 一、要有独家发现  相似文献   

13.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新闻工作既是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职业,也是高风险,低寿命的职业.有机构评出"健康透支十大行业",媒体记者名列第三.其中,高脂血症是记者群体的"高发病".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职业有相对特殊性。在工作中,他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而是受公众委托,代表媒体工作,代表公众实现新闻自由和知情权。特殊的职业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职业权利与之匹配,以更好地履行职责。记者的职业权利在宪法中虽无明文规定,但并不意味着记者的职业权利不存在或者没有法律效力。记者的职业权利带有习惯权的性质,宪法的相关规定在逻辑上为记者的职业权利提供了支持。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创办新闻事业的自由,报道消息的自由,发表意见和批评的自由。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相似文献   

15.
记者职业风险高 投保受歧视 近期,有关记者被通缉被追打的一连串事件,让人对记者这个职业的风险“另眼相看”。有关媒体近期专门作了调查,从各大保险公司了解到:记者一般被划入投保的二类人群,“在我们的保单中,80%-90%的人群属于1—2类,记者是属于比一般机关团体员工风险高的一类人群。”中国人寿负责人坦言。  相似文献   

16.
陈昌凤   《新闻记者》2004,(10):46-48
近来,美国多家专业媒体都在讨论新闻工作者的悲观和忧虑。佩尤大众与媒体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and the Press)和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附属机构"卓越新闻组织"(the Project for Excellencein Journalism)研究组以及关注记者委员会(the Committeeof Concerned Journalists)今年5月底联合发布了一份《2004新闻媒体现状报告》,其中专门就新闻工作人员对于自身职业的态度和看法对500多名全国性和地区性媒  相似文献   

17.
综观目前所有新闻理论方面的书籍,几乎没有一本关于记者风格的专著,即使有书论及"新闻记者",也多是从记者的知识修养、业务技能和职业方面来谈,而很少提到记者风格。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艾丰在其《新闻写作方法论》中专门有一节探讨"新闻写作的风格",提出:"新闻作品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形成风格是记者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并难能可贵地概括  相似文献   

18.
目前每届奥运会控制记者人数约21000名,其中文字记者约5500人.可以说,奥运会是一个集纳全球优秀媒体人才、展示媒体职业精神和专业水准的检阅台.尤其是微博时代,这种职业精神和专业水准的高低优劣被放大到了极致.你的出色报道很可能瞬间传遍天下,同样,你报道的瑕疵也可能会被人们一再提及.  相似文献   

19.
陈燕 《新闻界》2003,(6):48-48
一、内参机构和体制的几种模式内参是新华社的主业,因而它没有设专门的机构,新华社的记者都有写内参的任务。人民日报最近专门设立了内参部,主要是审稿和发稿。本文所论述的仅限省级党报的内参。1.采编独立型内参部作为一个新闻业务部门,有记者、编辑,从选题到采写、审稿、发稿均由本部门完成,比较好操作,稿件质量、数量有保障,但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编辑、记者。在体制上,内参部一般隶属于主报,在成立了报业集团的省(市)则隶属于报业集团。从各省(市)实践的情况看,隶属于报业集团也有不便,因报业集团是管理机构,内…  相似文献   

20.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