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进军 《历史档案》2001,(2):131-134,102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于1964年编选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汇辑了档案馆所藏1840—1911年间的大量清代珍贵档案文献,对研究我国近代货币史极具参考价值。但由于书中部分资料系转引自晚清官修文献及部分杂志、报刊,已不是原始文献,且排印校勘时之疏忽难免,故书中也不免有文字及史实讹误之处。如该书第一辑下册第823页所载“各省铸造银元概况表”(以下简称“表”),其中对户部造币总厂、广东、直隶、山东、  相似文献   

2.
晚清各省铸造银元史料续编(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修彭述为请速定银元收放成数事片 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再,银元一项,鼓铸既有余利,行使亦甚便民。近年业经户部通饬各省,酌仿试办,广东、湖北、直隶、奉天、吉林、福建、安徽、山东等省先后铸造,成效渐昭。惟欲其通行,宜先自部库出入始,必纳之于官,视与足银无异,然后用之于民,信为通宝无疑。本年户部饬准广东解到银元数十万,试行搭放官俸等款,定以每元合库平银七钱二分,收放一律,诚为公允。乃近闻安徽、山东等省奏请以银元搭解京饷,部议均未允行。又闻部库收放银元,仍  相似文献   

3.
铜元杂谈     
铜元是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各省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统称。与历代的圆形方孑L铜钱不同的是,它的中间没有方孔,形似一块圆板,所以俗称铜板、铜子儿、铜角子、铜细等。在我国近代货币体系中,铜元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清末各省设立农会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统治者把振兴农务作为"强国足民"之重要途径.光绪三十三年九月间,农工商部酌拟了农会简明章程,经清廷核准后颁行各省,地方省城纷纷遵章设立农务总会,上报农工商部立案,并请颁给关防.馆藏农工商部全宗、会议政务处全宗中存有部分有关史料,现选辑刊布.  相似文献   

5.
光绪末年,清政府决定废止科举,各省陆续兴办新式学堂,为总率兴学育才之事,遂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发布谕旨成立学部。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外务部档案,其内容除有关学部成立谕旨外,还有学部酌拟的本部机构设置、职掌及国子监归并、与礼部办事界限等事宜之折单。可供研究中国教育史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东巡抚刚毅为乡试进卷依旧立章程办理事致广东正副主考咨文光绪十九年八月初六日  监临·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刚为通行事。据广东布政司详称 :案奉前任广东抚部院张案验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准礼部咨仪制司案呈 ,本部议复御史袁承业奏请各省乡试进卷次第饬部核定章程一折 ,于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一日具奏 ,本日奉旨 :依议。钦此。相应抄录原奏 ,知照广东巡抚转饬遵照办理可也。等因。计粘单一纸内开 :礼部谨奏 ,为遵旨议奏事。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初六日内阁抄出 ,初四日奉上谕 :御史…  相似文献   

7.
咸丰初年,太平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长江中下游一带重要城镇,云南铜矿因水陆交通被太平军阻断,无法正常运京,户、工两部铸币原料奇缺。由于战争,清政府糜费巨大,而地方各项赋税收入锐减,国库度支告匮。为解决庞大的军饷及京师百官之俸饷,清政府于咸丰三年(1853年)采取发行纸币(户部官票、大清宝钞)及铸造高值大钱(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等)等措施,以"虚钱"代替"实钱",然仍难应付巨额开支,遂于咸丰四年筹议在京师鼓铸铁钱,以补制钱之不足。有关京师行铸铁钱之情形,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往文献中记载较为简略,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内务府全宗档案中选辑有关史料,其中反映咸丰四年至九年间,北京地方筹铸、开铸、增铸、行使、减铸及停铸铁钱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形,现予刊布,可供研究晚清货币史及北京金融史参考。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清廷为抵制外国银元之大量灌入兼补地方制钱之缺乏,开始对旧有的银两制度进行改革,于光绪十六年(1890)在广东采用新式机器试铸银元成功。未久,其他省分亦随之相继效仿,争相开局设厂铸造地方银元。安徽亦然。有关安徽省始于何时铸造银元的,长期以来,学界基本存在着两种说法:一说系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说系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持光绪二十三年说者的主要依据系:1.冯煦编《皖政辑要·度支科》银元条: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开炉鼓铸。”2彭信威编著《中国货币史》:“安徽也是在光绪二十二三年开铸龙洋。”3.…  相似文献   

9.
清代,当税系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光绪年间,各省当税大多征报不实,地方官吏胥徒捏完作欠、隐匿侵欺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户部于光绪十三年特奏请整顿当税,在各省州县推行征信册本,以杜弊端。现从馆藏内阁全宗中选出有关史料予以刊布,供研究晚清财政史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学部成立的前后,清政府为适应兴办新学的形势,开始了各类学堂章程和有关学政制度的制订工作。这组档案史料,系从馆藏内务府全宗中选出,内容主要有京师佛教初等民办小学及佛教学务公所的设立;地方学务章程的制订、有关学务法律命令的厘订;普及教育办法的制定及有关簿记讲习所章程内容等。可供研究清末教育史事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光绪末年,在政治经济危机和国际金融资本冲击下,清统治者内部曾酝酿实行币制改革。光绪二十九年九月,驻俄大臣胡惟德上书奏陈实行币制改革。三十二年十二月,驻英大臣汪大燮提出行用金币和金本位制的主张。翌年三月初一日谕度支部、内阁及各部院会议具奏,从此在中央各衙门中展开了一场争论。现从会议政务处全宗选刊的十件史料,是当时印发各衙门讨论的说帖稿。原件虽无日期,但当在谕饬议奏之后无疑。这些史料,对研究金融货币史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皓 《历史档案》2013,(1):119-124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盛京将军增祺以丁忧解任。署户部尚书赵尔巽临危受命,留守陪都。其时日俄战争尚在进行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和内外交困的处境,赵尔巽上任前作了大量准备,奏调官吏,筹措经费,谋画善后,直到六月份才离京赴任。分析这一艰难的准备过程,不仅能够感受到赵尔巽的苦衷,而且可以从中管窥清王朝在处理日俄战争善后、恢复东北主权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和艰难抉择。  相似文献   

13.
清末实行新政,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巡警部,第二年改设民政部,除接管原巡警部所辖事务外,还将户、礼、工、吏各部一些职能并入,成为掌管民政事务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民政部内设二厅五司,其中疆理司掌核议地方区划,审验经界图志、官民土地,核办测绘,审订图志各事项。此后即开始调取各省通志并府、厅、州、县等志,筹设图志馆。宣统二年(1910),民政部尚书善耆为搜罗图籍以备续修一统新志,奏准设立图志馆。图志馆设立后,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章程,在图志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有一定贡献。兹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民政部、内务府等全宗中选编相关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按语: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各省,给清廷沉重打击。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为筹措巨额战争开支,在行铸高值大钱的同时,开始发行纸币,大量印发户部官票及大清宝钞,以期摆脱财政危机。有关咸丰、同治年间发行官票及宝钞的档案,以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所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1辑中,均有刊载。现从馆藏内务府全宗及宫中  相似文献   

15.
清末海外华商设立商会史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统治者把商政作为振兴实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商部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颁布奏准商会章程,在内地省垣及各通商埠地普设商务总会及分会。同时,清廷以“开通商情,固结团体,振兴实业”为宗旨,于光绪三十一年冬,委派商务大臣张振勋、商部郎中时宝璋到外洋考察商务,并剀切劝谕海外华商联合创办商会。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又特简农工商部右侍郎杨士琦出洋考察,大力倡导组织商会。是时散居南洋及日本、美国等各商埠的华商,援照内地商会办理成案,结合当地华商情形,陆续成立商会,并很快得到清廷核准。这些商会在维护侨商自身利益,振兴商务方面曾起到积极作用。 现从馆藏外务部及会议政务处全宗档案中,选辑有关档案刊布,可供研究中国商会史及华侨史参稽。  相似文献   

16.
同治元年(1862),清政府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同文馆,作为培养外语专门人才的学校,并先后设有英、法、俄、德、日五馆。同治五年开设西方天文算法课程,又设立化学馆、格致馆和医学馆。后广东等地开设同文馆或类似学校,其学生可以择优进京,参加相关考试,从而入仕。关于同文馆的史料,在清人宝鋆等纂辑的《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中多有记载,但该书成书于光绪六年(1880),所辑史料起止时间为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三年,于光绪朝并无记录。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题本、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取光绪朝同文馆的相关史料,主要内容包括同文馆教员及学生招聘接收情况、教员与学生考察考试以及奖惩情况等,以期对研究光绪朝同文馆的运行情况、同文馆教员与学生情况、清末教育等诸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曾经向慈禧太后提议开设官银行,但因为户部和言官们的强烈反对,不得不中止。不过,李鸿章并没有放弃开设银行的打算,官银行得不到朝廷支持,就转向地方性的商办银行。他委托驻美公使张荫桓寻找美国有关银行章程,希望对开设银行能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8.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在平定北疆的准噶尔及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后,为了体现主权的确立和维护新疆社会的安定,开始对新疆实施"军府治理"和"建省治理"。同时,为了解决征税、发饷和进一步发展新疆地方的商品经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的货币制度,在收缴销毁原准噶尔普尔钱的同时,对原有地方货币采取改造政策。从乾隆二十五年始,陆续在新疆的叶尔羌、阿克苏、乌什、伊犁、库车、喀什噶尔、迪化(今乌鲁木齐)等地相继开设7个铸钱局,仿照内地方孔制钱式样,行铸正面为汉文清帝年号,背面为维文(或满文)记局的新普尔即红钱。这些新型货币的使用和流通,对新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的安定曾起到积极的作用。现从本馆所藏宫中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辑有关档案,其中对新疆各地方钱局的开设、铜矿的探寻、铜斤的筹措、工匠的调派、铸币的数量、咸丰年间大钱的行铸、对私铸钱的查禁、钱局的管理、局员的奖叙及南北疆货币的流通等情况均有详尽的反映,对研究新疆货币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清宫扬州御档》收录了一份由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张人俊上呈的《奏为两淮中学堂学生毕业,照章请奖》奏折,主要内容为:两淮中学堂原系怡董学堂,于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开学,至三十三年二月间改定今名。当将旧班学生中严加考验,内有二十二名已合中学四年程度者,另立特班,于是年十二月已满五学年,照章举行毕业。当经署江宁提学使陈伯陶派  相似文献   

20.
社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存储制度和形式之一,因其设置于村镇且听民捐纳、管理而有别于义仓、常平等粮仓。一般认为社仓起源于隋朝,至南宋朱熹始创立社仓之法,主要目的是应对粮食短缺,救助困难群体。清代重视社仓建设,康熙十八年(1679年),户部题准建立社仓,春借秋还,收取息谷,以丰年之有余,备歉岁之不足。雍正、乾隆时期,各省渐行社仓之法,社仓出现繁荣局面。2004年本刊曾刊登雍正朝社仓史料,现将有关乾隆朝社仓档案史料编选刊出,以供研究参考。——编选者哈恩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