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蔡愔由天竺取佛经回,汉明帝令建洛阳白马寺以供佛,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佛教东传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是怎么估量都不过份的。在此以前一直独立发展的中国文化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中国向来具有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有巨大的包容性与融合力,发端于印度的佛教进入中国后经过千百年的孕育,形成了完全本土化的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已深深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在知识阶层还是在广大民间,佛教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中国本土本来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的,后世所谓“三教九流”之“三教”佛、儒、道,儒为学派,并非宗教,道教源  相似文献   

2.
IP孵化已不仅仅是影视创作的发展重点,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二次开发的新方向与新思路.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因而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和IP价值.通过对洛阳白马寺IP价值的有效挖掘与研究,从多重路径实现洛阳白马寺的IP价值孵化,打造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可以帮助探索中国传统文化IP价值的提炼与升华.  相似文献   

3.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藏书的兴起阶段。汉地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浮屠经》是第一部成文的汉泽佛经。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汉明帝在洛阳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自马寺,佛教寺院藏书便随即产生。那时白马寺等寺院已有藏书形态出现,并具备了一定数量的藏书,  相似文献   

4.
洛阳白马寺     
素被佛家尊为“释源”和“祖庭”的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至今已有一千九百三十六年的历史.它饱经沧桑,几历废兴,如今的规模和布局是在汉代基础上的明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和人种交流带动了图书的国际流通,图书既有输入也有输出,但这个时期图书的国际流通基本上是单向的,一方面中国从国外主要是天竺输入佛经,另一方面中国向国外主要是朝鲜和日本输出儒家经典和佛教文献,国与国之间图书的双向传播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6.
晋僧法显于公元399年以64岁高龄西行取经,13年间,游历天竺30余国,取回大批佛经,历尽艰辛,归国译经。法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陆路向天竺,然后由海路归国的取经者,也是第一个用文字记述天竺见闻的人。他所撰的《历游天竺记传》对研究中印交通、中印佛教、地理、民俗、文化等,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文献。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版本错讹,典籍驳杂,使这一文献有关史实尚存在一些需要探究之处。  相似文献   

7.
魏志芳 《大观周刊》2012,(50):18-18
屹立于城市中心、尖塔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隐于山间云雾、藏于松柏林中黄墙黑瓦的中国佛教禅宗寺院,都是非常完美体现宗教教义的伟大建筑。哥特式教堂是12-14世纪天主教理想的综合体现,教堂就是上帝。中国佛教禅宗寺庙是宋代禅宗佛学思想的含蓄表现,寺庙不仅是佛的世界,寺庙为它的信徒展示了一种禅境,在这里寻求内心的顿悟。本文将以洛阳白马寺和意大刹的采兰大教堂为例,从建筑所在地、材质用料、空间布局、内部陈设与装饰等方面比较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在建筑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华 《大观周刊》2012,(31):28-28
中国禅学始于汉末安世高的小乘禅,玄学的盛行带来了魏晋般若学的繁兴,至南北朝时,北方禅学蔚为大观。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进入了模仿世俗化的封建宗法制度确立传法世系的阶段,禅宗一向重师承,因此以标榜“南天竺一乘宗”的菩提达摩便被奉为东土初祖.至唐宋时更是有西天二十八祖之说。  相似文献   

9.
王威 《大观周刊》2011,(25):128-128,124
寺院是僧人生活的载体,亦是佛教一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是贵州佛教的繁荣鼎盛时期,佛教寺院之兴建亦呈现出繁荣发展之势。此时期,寺院遍布黔中各地。对明清时期贵州佛教寺院及其分布之探究,对于深入、全面地了解贵州佛教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方立天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出版 本书从中国人的佛教著述出发,从  相似文献   

11.
佛教以其浓厚的文化属性赢得了中国人的认同,但是古代与近代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并不昌盛,佛教学术发展的状况也不能令人满意,这诚如陈寅恪在《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所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而宋代史家之著述于宗教往往疏略,此不独由于意执之偏蔽,亦其知见之狭陋有以致之。  相似文献   

12.
1926年,梁启超于《图书馆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发表《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揭出久湮千年的佛教目录之价值,不仅为中国古典目录学开一新领域,亦为佛教研究拓一新战场。其后,学林教界之宿学大德、后进新锐多曾涉足其中。八十年来,佛教目录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然而总体来讲,还不够广泛、深入、成熟。故笔者不揣谫陋,撰成此文,一则总结佛教目录研究之成果与实绩,二则引起佛教界、文献学界对佛教目录研究之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上的西藏双语状况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率领崛起于雅隆河谷的悉补野部落,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松赞干布命大臣吞米·桑布扎等学习西域和天竺诸国文字,并参照梵文字体正式制定了藏文.随着佛教在两藏的进一步影响,吐蕃的译经事业迅速发展.于公元742年继位的赤松德赞,大力扶持佛教,建寺译经,曾多次遣人从内地、天竺延聘高僧人蕃译经说法,并将他们所译梵、汉文诸经、论、律编成目录,藏于宫中.后来唐室的金城公主与赤祖德赞联姻,两族的文化交流也多于以往任何时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一九八○年六月北京第二版,宗教类佛教宗派细目中的“严华宗”实系“华严宗”之误。按佛教史的记述,据说释迦悟道时最早向他的弟子宣讲的经文即《华严经》以“华喻万行、严为严饰,因位万行如华,以此华严果地,故云华严……又佛果地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云华严(“见黄(?)华著:佛教各宗大意第二辑)又是“大方广佛华严之略”所以名《华严经》。华严宗属大乘,隋唐时终南山和尚杜顺所始创,以天竺僧人龙树所传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即华严经》的全称)为根本,建立义理,显示旨归,自成一派,是名华严宗。后有法藏  相似文献   

15.
《河南风光》节目,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1982年开办的。这个节目是以宣传河南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风土民情、名土特产和新建设成就为主要内容,向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节目.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帝都名城繁多,文物名胜遍布。这里有人祖伏羲陵,颛项之墟帝丘(今濮阳),夏文仆遗址二里头,殷墟小屯,商都朝歌(今淇县城),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有中国第一座佛教名刹白马寺,民间传说中的三颐茅庐卧龙岗,名震中外的瓦岗寨,誉满遐迩的少林寺,古代军事要冲函谷关、虎牢关;还有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龙门、百泉、嵩  相似文献   

16.
古碑记载,慈云寺,古名慈云大白马寺、释源、祖庭,称上寺(洛阳白马寺为下寺)、北寺(尚文,南寺少林尚武),东汉永平7年由最早进入中原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此建立寺院、设立道场,因而有“少林共祖、白马同乡”之语。唐贞观23年,佛学大师玄奘法师奉敕重修,并在此讲经说法。宋  相似文献   

17.
印度佛教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促成中国历史上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的第一次大交往。在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其必然会受到中国本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双向影响和深刻改造,呈现着佛教中国化和化中国的历史面貌。佛教中国化的广度、深度都极为深刻广博,历经了一个逐渐发展、稳步完善、渐进成熟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壁画源远流长,其中寺观壁画蔚为大观。东汉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了宣扬佛法的威力,扩大佛教的影响,各地大修寺院,在寺院中绘制佛教题材的壁画成为当时社会之急需,因而佛教艺术也被大量引进,使中国壁画艺术发生了重要变化,佛教内容逐步占有了重要地位。中国道教虽然没有佛教发展得那样迅速,但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感情上更接近于老百姓,所以在道教的寺观里也绘有许多壁画,如山西省芮城永乐宫的壁画。历史上我国人民就很重视孝道,为此建立了许多  相似文献   

19.
<卍续藏经>是近代日本编纂的一部汉文佛教大藏经,主要收录在中国久已失传的中国佛教著作.它的编纂得到清末著名佛学家杨文会等人的大力协助,在文献编纂领域开中外交流合作之先声.  相似文献   

20.
高菲  王晴川 《传媒》2023,(14):22-25
<正>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自古被史料称为天竺、身毒的印度是一个近在眼前、远在天边、既熟悉又陌生的奇特国度。说它近,是因为中印有2000多公里的边界接壤,山水相接;说它远,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中国人眼中的“西天”,去过的人至今很少。说它熟悉,是因为古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中印交往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说它陌生,是因为两国之间不是高山雪原相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