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8月底,福建某报刊登了一幅“妙龄女坠楼身亡”的照片,也是一副非常恐怖的照片。照片上,一个躺在地上的女尸,其模样正如报道所描述的那样:“双拳紧握,左手横在脖子上,右脸贴在地上,嘴巴、眼睛还在流血,右侧一根肋骨已经露在体外,腹腔破裂,许多肠子暴露在外。” 笔者不清楚报纸编辑为什么要刊登这幅血腥、恐怖的  相似文献   

2.
前些时,看到两条新闻:一条是在一次赈灾义演电视广播中,节目主持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18个月的幼儿指了一下屏幕上映出的“捐款箱”,母亲当即领会其意,按孩子生长的月份,将每月5元的独生子女费捐献给灾区人民。一条是日本海部首相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参观,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因在水中倾斜了一下被首相扶住,小家伙便朝着首相夫妇微笑了。海部首相也微笑了。报道说,这  相似文献   

3.
摄影报道     
摄影报道可以简明地分为两部分:一是予测和发现新闻事件;另一是如实和充分地用照片报道这一事件。予测和发现新闻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编辑工作的范围。摄影记者所要作的工作就是发现和摄取新闻事件的一个活动瞬间的照片。记者能准确地抓取瞬间,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掌握纯熟的摄影技术和技巧,有超乎常人的“三只眼”,另外还要碰运气。任何事件都有无数多的瞬间,关键是记者选择了什么瞬间。举例来看,图一是一张车祸的照片。车翻了,警察正在帮助一位女乘客从车上走下来。在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拍摄时如果耽隔一秒钟或一分钟,或是相机的角度有些变化。这对照片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是一种瞬间。图二也是一张车祸的照片,它的画面构图与前一张不同,受伤的妇女横躺在  相似文献   

4.
2010年7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3个民工家庭的3名14至15岁男孩,在钱塘江支流浦阳江洗澡时溺水身亡。这一事件,再次深深地刺痛着本报领导和编辑记者的心。于是经过周密策划  相似文献   

5.
2010年7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3个民丁家庭的3名14至15岁男孩,在钱塘江支流浦阳江洗澡时溺水身亡。这一事件,再次深深地刺痛着本报领导和编辑记者的心。于是经过周密策划,  相似文献   

6.
前些时,看到两条新闻:一条是在一次赈灾义演电视广播中,节目主持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18个月的幼儿指了一下屏幕上映出的“捐款箱”,母亲当即领会其意,按孩子生长的月份,将每月5元的独生子女费捐献给灾区人民。一条是日本海部首相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参观,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因在水中倾斜了一下被首相扶住,小家伙便朝  相似文献   

7.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闻摄影界喜欢用目击者报道来概括新闻照片的特点。他们认为,一张新闻照片本身即表明三个基本问题:记者到了那里;他看到了事件的发生;事件就像照片所描绘的那样。它告诉读者这是第一手的报道,他最接近于事实的真实情况。摄影记者把这一事件的信息传播给读者时,除了照片之外,还要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 照片和文字的融合 美国著名的新闻摄影编辑和理论家威尔逊·希克斯着重从生理学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他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首先是依靠视觉,其次是听觉。读者看报纸上的文章时,基本上是他的听觉起作用。因为人的眼睛看文字时,实际上是把文字符号默读给耳朵。当声音的符号传达给大脑后,人会获得对事件的概念。从这点看来,眼睛在表述文字时是受到了一  相似文献   

9.
许林 《新闻实践》2004,(5):63-64
一 1997年4月16日,我写了一篇题为《我们怎么办——写在雅各布森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研讨班结束时》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摄影》报一版上。其中,就图片编辑问题,我这样写到: “在西方报刊界,图片编辑的地位和作用相当显著,图片编辑的话在编辑部里举足轻重,他的一些决策往往给总编辑以重要影响。报纸在版面策划时,通常是先定照片,以新闻照片为中心设计版面,充分利用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读者。而我们的报  相似文献   

10.
常见某些编辑选稿时,注意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带来的效果并不见得好。比如4月24日《新民晚报》“家事”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富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稿件,写的是一个广东老板,生意上太忙,将两个孩子送到上海来求学,两个孩子挺懂事,渐渐学会自立。事情本不错,但写到最后带出另一个问题.原来他俩还有一个妹妹在广东父母身边,这样说来此对夫妇至少生育了三个孩子(仅仅从文字上看)。由此使人感到广东那边是怎么搞计划生育的?从照片看两个哥哥也不过是小学生,而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早就规定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这对夫妇是大大超标了像这类报道是“得”还是“失”?看上去是表扬了两个孩子及其已为“富人”的父母,其实另一面又使人感到这对夫妇不值得报道,难道  相似文献   

11.
某报副刊发了这样一张照片:花篮旁,一稚童着鲜丽的日本和服作娇媚状题图文字是:妈妈,我像不像日本人?看了这幅照片我有一种苦涩的味。当然,孩子是纯真的,家长让孩子穿和服拍张照片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在报纸和编辑身上(大概是无意的)。配了这样的文字说明,客观上会起到什么样的导  相似文献   

12.
湖北《黄冈报》1990年2月17日科技版刊登一篇报道:“又大又怪,奇事一桩:肉鸽下‘鸭蛋’蛋中还有蛋”,并配发了照片和“小常识”——“蛋包蛋是如何形成的?”当天,报纸送到总编室,编辑们读着这则图文并茂的“奇闻”,为以最快速度给读者提供了这则报道而感到欣慰。 2月15日上午,总编室接到一位通讯员送来的照片,照片上有一只鸽子、一个鸽子蛋、一个大“鸭蛋”。照片说明很简单:湖北摩托车厂胡建安家的一只0.8公斤的肉鸽,2月13日下了一只蛋,长6.7cm,直径4.3cm,呈椭圆形,貌似鸭蛋”。编辑们一边传看,一边议论。  相似文献   

13.
数字时代图片编辑的职能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时代图片编辑工作与以往有何不同?让我们先回到9年前,看看那时候图片稿件的编辑流程是怎样的.那时,图片编辑每天第一项工作是收取信件,拆信封,选择可供发稿的照片;图片稿件的另一个来源是摄影记者,他们拍摄的照片在暗房工作人员帮助下冲洗出来,图片编辑在底片中挑选合适的照片,随后放大,撰写说明,最终送到照排车间.9年后,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整个过程都在鼠标点击下完成--图片编辑在互联网上浏览国内外各大通讯社、图片库的照片,在电脑里选择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虽然零星仍然有照片通过信件寄来,但是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高节奏、高效率的图片编辑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4.
报纸是办给人们看的。一张报纸,读者拿在手里,如果眼光停不下来,一翻而过,甚至根本不想多看,那还有什么效果?夜班编辑贯彻落实编委会的编辑思想,采用什么稿件,选用什么照片,放在什么位置,是要反复掂量的。所以,在夜班的岗位上,想得最多的是:在我们编辑的这张报纸上,国家大事要事、国际重要新闻、编辑部的重要言论,安排是否突出、得当;在所编辑的版面上,什么消息最“抓人”,什么照片最有吸引力,“亮点”在哪里?时刻不忘服务大局3月份的一个报道重点是“两会”,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战役性报道。“两会”期间,既充分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一张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的别字,一张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语法不通的句子,一张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就像一段随意堆砌的文字,而在版面上没有得到妥善安排的照片就像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在版面众多图片中,编辑要善于多做“减法”。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取决于通过叙述建构的客观效果,不同叙事视角的设置和运用对增强新闻事件的客观效果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南方周末》"大学生救人溺水身亡"调查性报道为研究对象,浅谈调查性报道叙事视角的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省报图片编辑的职责作为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崭露头角的视觉新闻工作者,图片编辑开始受到业界和受众的青睐。“一个成熟的图片编辑的作用大于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应该是摄影报道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胡颍)省报图片编辑在新形势下的职责,可概括为“大整合”,整合了原有分散的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版面编辑等职责。图片编辑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但又不能被细节淹没,必须能站在足以把握和统筹一切的高度来做工作,能抓住要害。比如,在对报道进行策划、组织、指挥时,关键是报道题材的把握要准。在照片的选择上,要掂量图片的整…  相似文献   

18.
张永航 《新闻记者》2002,(11):11-12
2002年6月3日的《南国早报》转载了一篇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 :5月31日 ,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一个公共汽车站 ,一个名为塔尔沃的男子突然将一个和母亲一起等车的男孩抢走 ,劫为人质。并以孩子为要挟 ,要见菲律宾的环境部长阿尔瓦雷斯。警察即刻赶到现场 ,塔尔沃用刀抵着孩子的脖子 ,与警察在汽车站对峙了两个多小时。菲律宾电视台记者闻讯赶到现场 ,对此进行了直播 ,众多菲律宾观众观看了事件现场。观众们在电视上看到一名显然对此毫无经验的记者恳求歹徒 ,放了孩子。就在记者恳求的同时 ,塔尔沃残忍地将锋利的尖刀刺入孩子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您好!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现在是北京业余摄影爱好者协会会员,还是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希望通过我手中的镜头,真实反映社会现象,关注百姓生活。这张照片是我去年到张家口出差时,在路边一个街口抓拍的。当我看到眼前这幅画面时,有两点感触:一是反映环保问题,城市路边的垃圾随处可见;二是一些城市流浪者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当时因为是抓拍,匆忙中按下快门,我感觉这张照片在构图上不太理想,画面显得杂乱,我想借贵刊《来图求解》栏目,请教专家给  相似文献   

20.
失事在山野间的公交车上,伤员累累,一片狼籍,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记者是拿起相机摄下这震撼的场面,还是放下相机投入救人的行列,错失第一现场的报道时机?这个问题自从有新闻记者这一职业起,便困扰着我们,颇似古希腊那个考验人们良知的千古命题--母亲和妻子同时溺水,你救哪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