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王琼 《视听纵横》2004,(5):60-61
DV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样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运用,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一部分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垄断局面,形成了一种新的化现象,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2.
李建军 《新闻窗》2011,(4):79-79
网络传播技术与新闻传播的结合形成了网络新闻传播,这种形式的新闻之所以能被广大受众所接受,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与传统新闻传播不同的正面社会效应。1.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大部分受众的认可,但是,现今很多人喜欢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却鲜有人研究将多种传播媒介相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称为"融媒体",继承传统媒体传播的"质",发扬快速高效的新型传播的"量",在给受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使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核心职能,最重要的是摆脱传统媒体刻板、效率低、新兴媒体传播"短保质期"的尴尬局面。本文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创新与融合的发展方式,形成传播速度快,内容互动性强,范围广,低成本"融媒体"会成为多种媒体传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实现它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必须完成它的传播功效─—让读者接受它。只有被读者接受了,新闻的传播目的才算达到了。读者接受,从受众心理角度来研究,是一种意向选择。不难理解,由于年龄、性别、地域、职业、学识、需求等各种条件的差异,读者对不同新闻的选择是有差异的,这是新闻品种和新闻内容上的意向选择差异。但是,从新闻传播的形态上看,读者(观众)却又有一致点:可视性越强,读者的选择度越高,接受能力越大。电视新闻之所以在三大新闻传播媒介中一跃成为新闻传播媒介的骄子,首先在于它独有的鲜明生动的电视画面,而…  相似文献   

5.
广电总局网站4月7日公布,我国目前已形成了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广电传播网络已进入了由模拟向数字化转换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网络新闻标题的易接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新闻媒体迅速发展。它独特的、图、声兼备的优势,对传统新闻媒体产生了严重冲击。从新闻受众角度来讲,网络新闻在接受方式、接受心理、接受习惯等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都有了明显的不同。受众对网络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性已经形成,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标题已经成为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它告诉人们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新闻现象,去回答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创立者和奠基…  相似文献   

8.
数字复合出版是指对文献内容的多媒体出版,它包括对文献同一内容“用多种符号复合表达、用多种媒体复合表达、用多种传媒形态复合表达、用多种传播载体复合表达、用多种显示终端和制作技术复合表达等多个方面。”数字复合出版立形成了出版业新形态,并将会在出版内容、阅读方式和内容传播等方面促进数字产业的发展,同时将带动产业链上相关产业的...  相似文献   

9.
白文斌 《记者摇篮》2004,(5):20-20,13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整个世界被巨大的信息流笼罩着、包围着。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手段新颖多样化,传播渠道立体多元化,多种媒体竞相施展拳腿。这些,足以对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构成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如何应对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种种冲击,准确定位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坐标,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时事新闻报道的创新和发  相似文献   

10.
吴冬  刘举 《出版广角》2015,(2):76-78
自媒体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形成多元化新格局搭建了平台,并使民众成为文化传播新主体.坚持平民立场的对外文化传播不同于以往的意识形态宣传,更容易以平等姿态和人文意蕴为国外政府和民众所接受.只有坚持文化平等、互敬、互惠原则,才能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软实力”,进而改善以往国际形象和异质文化的认知偏见.传播手段、内容的创新和主体多元化协作机制探索应成为当前我国提升对外文化传播效能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受众接受: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力  何卫东 《新闻界》2004,(2):32-33
新闻价值实现是新闻价值要素以及这种价值要素对社会需要的最终满足,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新闻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要素;其二,新闻信息的价值要素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三,新闻信息对社会的满足,关键在必须获得新闻受众的价值认可,即受众接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总是把新闻价值实现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首要目标,并把这一目标的落实细化到各个传播环节。然而我们知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环节(包括记者采访、编辑制作、物媒传播等子环节),只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前流程”,继其后的还有一个以新闻信息的消费者为中心的“受众接受”环节,它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后流程”。传播环节和受众接受环节的合力作用共同为新闻价值的最大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今天.传播环节作为新闻价值实现的重要维度的作用已经受到传播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受众接受环节,人们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受众接受,是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贯穿于整个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受众接受程度在最大的意义上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维系观众与新闻节目的纽带。从传播学角度讲,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传播者不可能将内容强加于人,而受众也不可能一味接受。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地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如果某一新闻引不起受众的兴趣,那么它就发挥不出新闻价值,达不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而  相似文献   

13.
王萌 《新闻界》2005,(6):140-140,145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成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的诞生。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通了(SMS)服务.发出了中国第一条短信。直到今天,手机短信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在这五年中,它迅速被国人认可并接受,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和娱乐工具。短信传播给传统传播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冲击,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形成“点——点”、“一点——多点”的交互立体传播模式;对传统“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短信传播中信息的流通处于真空状态,特别是随着短信息转发速度的提高,信息会以几何级数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可融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当一种文化传播至另一地域时,它都要经历一个碰撞冲突、融合接受的过程。文章结合《列子》一书,总结了佛教在中原地区初期传播时的四方面特征:传播地域的层递性,对本土文化的依附性,传播手段的俗易性,传播内容的复合性。  相似文献   

15.
电视传播要在当前多种媒体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是解决好传播意识。具体地说,就是要促进传统媒体传播意识向新媒体传播意识转变。一方面是靠自身的嬗变,另一方面要借鉴其他传播方式的长处。为此电视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全新的传播理念,建立受众第一的观念,正确认识自身的品牌优势和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为公益事业传播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借助多元化的新媒体传播渠道,能够深刻展现公益事业的方方面面,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受到新闻素材缺乏震撼力、传播人才缺乏等问题的限制,公益传播尚未形成明显的影响力。如何提升大众的公益意识,推动公益事业传播的升级,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公益从业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社会公益事业的传播现状,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提高大众知晓度,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海燕 《新闻窗》2007,(1):93-94
如今,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播活动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比起来,以它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融合、媒介资源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理、空间等限制,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传递信息,消除人们认识事物的不确定性。然而,受众在接受传播过程中,往往偏离传播者的初衷,使传播的效果与目的产生较大偏差,甚至有时出现与传播目的相反的情况,形成对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负面解读影响了传媒的权威,减弱了受众对传媒的信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新闻策划的论争,国内新闻界已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地进行了一年有余。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并阐述这个问题,目前仍在探讨之中。不过,尽管在概念使用、范围界定、操作方式诸问题上人们还是见仁见智,意见纷呈,未曾形成共识(比如笔就不同意使用“新闻策划”这一概念,认为它容易引起歧义,故本所用的是“新闻报道策划”),但各种传媒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策划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行为,而且有蔚成风气之势。  相似文献   

20.
互动,广播发展的新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荣华 《新闻知识》2004,(12):61-62
什么是互动?网络传播出现后,人们对于“互动”这一概念已经不再陌生,它是在传播增强受众意识的基础上,尊重受众自主选择、接受的心理习惯,将受众对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的关注,表现与传播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