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妙中先生编完《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以后,1962年12月,到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寻访搜检罕见的古代曲学书籍,第二年撰成《江南访曲要录》(《文史》第二期),为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功不可没。由于周先生在江南访曲不足三个月,而查捡的书籍多达五百余种,所以对这些书籍,只能浏览,未能细阅,因此,《要录》中访曲记载难免有疏误之处。本文试对《要录》中记载的孤本《麟阁待传奇》作者和成书年代的疏误,作一订正。《要录》有关《麟阁待传奇》作者和成书年代的记载如下:麟阁待传奇  相似文献   

2.
《文献通考》所引"止斋陈氏曰"究竟出自陈傅良何书?孙诒让、蒙文通曾推断是已经散佚的《建隆编》,而整理过《陈傅良文集》的周梦江则认为系出自陈氏已佚之奏札。本文根据《群书考索》所引《建隆编》的一条佚文,经比对《文献通考》所引,足以确证《文献通考》所引"止斋陈氏曰"即是陈傅良《建隆编》的佚文。  相似文献   

3.
走势     
经济走势不景气《日本书籍总目录》2002年印刷版辍刊 从1958年开始,《日本书籍总目录》由日本491家出版社组成的日本书籍出版协会编辑发行。《日本书籍总目录》每年一版,被称为全面更新、刊载日本在版流通图书的书之书。2001年版(书名编3册、著者索引编1册)收录7252家出版社592 511种图书。 多年以来,《日本书籍总目录》始终是日本书店与图书馆的重要工具书。由于日本经济连年不景,2002年印刷版身影将不复存在,2002年版将以制作费用低廉的CD-ROM版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期顾禄所著《清嘉录》,是记录当时江苏岁时习俗的重要书籍。论文作者通过参阅大量文献考证了《清嘉录》的著述年代及顾禄的生年。  相似文献   

5.
一、“编研”兴起缘由有关“编研”这一术语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1960年在档案专业刊物《档案工作》上使用了“编研工作”这一术语;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文件中使用了“编研工作”一词。从此,一方面是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却是新的研究领域、即档案编研理论的开辟。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还是偏向于用“编纂”一词,而较少用“编研”一词,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编纂理论还有其旺盛的生命力。但值得关注的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编研理论越发显示出蓬勃生机,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应是基于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清人汤文璐所编的《诗韵合璧》是近代最富影响的旧体诗写作辅助工具书。该书不仅汇辑了《词林典腋》《诗腋》《虚字韵薮》等多种书籍,而且还利用《诗韵异同辨》《诗韵音义注》等书籍对字、韵进行校勘、考正,最终熔诸书优长为一炉,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诗韵合璧》在体例取材等方面的鲜明特性,可从中窥得清代中晚期诗坛的某些时代特征与编选思想,对提升当下旧体诗写作的基础水平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知识与趣味     
40年代,毛主席主持编辑了《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两条路线》等党的文献;50年代,又专门抽时间编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感人至深的是,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者,毛主席要处理的大事何其多,然而,他不仅主持参与了这些文献的选目、审定、补充修改和某些题解、注释的撰写工作,而且“亲自校对”。毛主席从1941年2月初开始校对六大以来文  相似文献   

8.
《北京档案》2004,(12):40-40
《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5期段丽波的文章,指出了目前档案编研的特点。1、大部分合编成果为一次档案文献汇编。即是以相关档案部门的馆藏为主,将原始档案汇编成书,也即原始文献公布。2、档案合作编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合编成果虽然大部分仍以书籍、文献、图册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简论两汉时期中国文献学的发展与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图书馆论坛》2001,21(4):98-100,105
以大量的史实,证明了两汉是我国文献学的奠基时期。从两汉历代重视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到取得了文献学的累累成果;司马迁系统整理西汉文献成中华千古第一部通史--《史记》;刘氏父子编《七略》开我国古典目录学之先河;东汉班固著《汉志》成我国史志目录之鼻祖;郑玄遍注群经等,都体现了两汉文献学的发展与成就。  相似文献   

10.
万历野获编》"金瓶梅"条包含了丰富的《金瓶梅》早期流传信息,是《金瓶梅》文献研究的重要出发点。笔者通过梳理《万历野获编》版本系统,认为"金瓶梅"条最早见于钱枋重编的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陈奕禧校阅钞本。此条很可能是钱枋"割裂排缵"、分门类编时窜入,并非《万历野获编》原编原貌,有《顾曲杂言》传承系统作为旁证。但现有文献无法否定沈德符对"金瓶梅"条的著作权,其写作时间应迟至天启、崇祯年间。  相似文献   

11.
武威汉代医简是一批中医药方的出土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末年的中医方剂情况。文章分析了这批医简中的四则药方的药理,并与时代稍后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作对比,以此说明该药方对后世中医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洛阳汉代壁画是汉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生动的形象塑造,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深刻反映汉代社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是研究汉代社会历史的图像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洛阳汉代壁画对古代文献具有考证价值,对于汉代的制度、文献、法律有考证、校勘价值,对于汉代社会创造的文化又因历史原因遗失部分提供补遗功能。  相似文献   

13.
山东地区发现较多汉代合葬墓。根据合葬人数,可以分为两人合葬、三人合葬、多人合葬三种。两人合葬基本为夫妻合葬。山东地区合葬墓墓葬形式的选择,在受汉文化同一主体影响下,既有共性又有地区特点。同穴夫妻合葬在汉代早期发现较少,西汉中期之后成为本地区夫妻合葬的主要方式;夫妻并穴合葬贯穿两汉,是本地区较为常见的合葬方式;三人与多人合葬大多属于西汉晚期或东汉时期。不同等级的夫妻合葬墓合葬方式选择上有所差异,高等级墓葬大多选用异穴合葬,一般中小型合葬墓多选择并穴或同穴合葬。并且根据墓主人级别不同,在墓葬大小、墓葬材质及墓室结构繁简程度上皆有区别。另外,家庭成员内部夫与妻、妻与妾之间尊卑等级,在墓葬中也展现一定特点,根据需要选择的埋葬方式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古代公文成文日期的标注规范,与现代公文一样包含"标注项目"、"标注方法 "、"标注位置"三个方面,但内容和方式相差甚大。标注项目方面,东汉中期之前,干支和序数结合纪时;东汉中期至隋唐逐渐向单纯序数纪时转变;隋唐之后单纯使用序数纪时。标注方法方面,基本使用小写汉字数字,唐代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偶尔使用大写数字。标注位置方面,东汉中期之前一般在文首,东汉中期之后一般标在文尾。  相似文献   

15.
《西京杂记》非葛洪伪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宏武 《图书馆杂志》2005,24(11):68-75
葛洪《西京杂记跋》所言真实可信。《西京杂记》一书,确系刘歆草创,经后汉三国时期的漫长流传,至葛洪始编集成书。其文本内容虽然已非刘氏之旧,但此书作为补遗之作的史料价值,决不可轻易否认;前人关于《西京杂记》系葛洪伪托的论断,也根本不能成立。葛洪自觉整理保存汉代逸史的学术功绩,应该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了祛邪御凶,中国古代墓葬中多有镇墓神物和镇墓图像。这一现象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汉代墓门两侧的门侍、神兽等图案正是这种镇墓意识的延续。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在墓门两侧放置守护者的传统,墓室中还多有披甲执锐的镇墓武士形象。同时,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以菩萨形出现于佛传故事中的天王,与中国武士形象不断互动交融,最终形成了隋唐墓葬中的镇墓天王俑。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于守护死者灵魂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俑逐渐消失,但仍有天王形象的守护者保护墓主的安宁。不过墓葬的天王形象也逐渐转变为将军门神的形象,且在宋、辽墓葬中继续流行。王处直墓出土的彩绘天王石刻正处于这种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汉末年刘向领校群书时,首先使用了"校雠"一词来指称图书整理工作。由于刘向校书的特殊意义和巨大价值,以致"校雠"一词在东汉以后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并于后世用以指称图书文献事业。至于刘向何以使用"校雠"一词来作为校正图书文字之意,过往学者习以为常,少有细心追究。文章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简帛的材料,略作解说。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所涉内容广泛,不仅对各代文字、文献的整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蕴藏着许多古代政治制度、农业、科技、琐事等内容,可以说是我国东汉前的一部百科全书,是中华文明史上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大元故河东廉访转运司奏差王公墓志铭现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该志此前未见著录。由志文可知,王进所出之家族本女真完颜氏,因受汉风浸染,故又有王姓之称。至早于金世宗统治时期,王氏家族始授华州郑县罗文寨猛安,并世镇此地。志主王进(完颜忽察席),生于金宣宗贞祐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值时局动荡,王进年方七龄便同父祖相失,出于规避兵乱、护佑自身周全等考量,王进随其母刘氏徙迁山西,壮岁归附蒙古,从军征伐,屡立战功,后改隶民籍,再授职官,是由金入元的北方汉官典型。因史料阙如,目前学界对王进及其家族一无所知,墓志所载王进民族、家世、生平及金代史事丰富,可印证、补充传世文献。  相似文献   

20.
王锷 《图书与情报》2006,(3):124-131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的发现和上海博物馆收藏楚竹书的公布,轰动了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这批楚简,与儒家经典《礼记》、《诗经》和道家《老子》等文献,关系最为密切,从而引发对两千年《礼记》研究的反思。文章从《礼记》研究存在的问题、《礼记》的真伪、《礼记》与秦汉学者的关系、《礼记》研究的意义等四个方面,探讨《礼记》研究的现状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礼记》不存在真伪问题。主要是四十六篇成篇年代先后的问题。四十六篇中的大多数和部分篇章的主体部分,都是先秦之作。秦汉学者在四十六篇的流传和整理中,功劳卓著。戴圣将《曲礼》等四十六篇编成《礼记》,后经郑玄等人的注解,基本奠定了《礼记》的学术和政治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