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进经济宣传,搞活经济报道,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改进经济报道,首先要找好突破口。笔者认为借助非经济视角来采写经济新闻便是其中之一。所谓非经济视角,是指在报道经济新闻时,不局限于从经济角度报道经济活动,而是把经济活动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观察经济活动中的非经济现象,把握影响经济的非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活动已渗透到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反映并适应这种变化的经济报道也在起着深刻变化。同时,受众已不满足于就经济谈经济的报道,更多地需要从对社会、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的了解中去把握经济现象,从经济活动中去观察了解社会。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应重视借助非经济视角采写经  相似文献   

2.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将面临更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文化力”的内核已注入到经济结构中。这促使传媒人员要用全球意识去报道微观经济,其中除了从生产、管理、技术等视角入手外,也可以从文化视角入手报道,以拓展经济报道的多元维度。具体措施为:从纯经济视角转向文化视角报道,在文化经济现象交叉点上找新闻,借助文化传播新的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实现联姻,则报道的贴近性会随之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也会随之加深。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洪 《记者摇篮》2005,(7):14-14,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已经与“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汇在一起。经济中蕴含着文化,文化中蕴含着经济.这是我们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新课题。也就是说,记者在搞经济报道的时候,既要从纯经济的视角人手.还可以从文化的视角人手,进而在“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现象的交叉点上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报道新闻。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经济规律,去报道经济现象,实现“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在新闻上的联姻,就会使经济报道的贴近性进一步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4.
任雷 《新闻世界》2010,(7):32-33
经济报道的民生化是把经济现象、经济活动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从地方经济、专业市场、消费者、传统习俗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和剖析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主要体现在:以权威视角突出民生情结;以平民视角做足经济民生;以民生视角创新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5.
就如何打破成就性经济报道"陈旧、空洞、冗长"的模式,本文提出了非常实用的三招:让事实说话,给成就性经济报道一个"第一时间"落点;强化评论引领,给读者一个正确认识成就的视角;小篇幅多视点,打造成就性经济报道"群效应"。  相似文献   

6.
流于一般性工作报道,内容较为枯燥,缺乏群众视角,文风亟待改进,这是许多经济报道中存在的通病。如何使经济报道活起来,做到融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呢?在经济报道中弘扬"走转改"精神,使之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可以让记者一"沉"到底,观察、发现和思考基层中的新现象、新动向;一"反"常态,打破常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经济报道充满新意和活力。一、聚焦基层聚焦民生,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2011年,全国蔬菜价格一度飙升。央视财经频道派出多路记者,通过全程跟踪采访,记录下了海南产的辣椒,从菜地走向北京市民餐桌的全过程,其身价也是一路上涨。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媒体的经济报道中呈现人文化趋势,其明显特征是:在价值取向上,往往体现为经济与人文并重;从报道视野上看,不但关注全面的经济,还关注全面的人;在报道角度上,都从对人的理解出发。要使经济报道做到人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的色彩,应当有一些新的思路:一是在报道主题上,要尽量将经济与人联系起来;二是在观察角度上,重视“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三是在报道对象上,突出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四是在观点表述上,着重“双面型劝服”。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12,(8):7-7
姜艳在2012年第6期《新闻战线》撰文指出,新闻不同于历史资料,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要使党报成就报道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就应运用平民视角,见"物"更要见"人"。1.选题:贴近成就报道是对过去经济社会成果发展的叙述,但新闻不同于历史资料,因此角度选择十分重要。在选题上要增强贴近意识,把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政策措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到国计民生的结合点。成就报道要赢得受众,吸引受众,不能简单地"回头看",也不能自说自话,应当打破以往多从工作、业务角度报道的旧模式,立足群众利益,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入手,将当地成就和发生的变化与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相结合,让报道中的社会成就体现在读者身上,使成就报道能够紧扣受众心弦。2.视角:平视党报的成就报道容易从"高"的视角报道,罗列数据,概括形势。增强贴近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从基层的视角切人,从"俯瞰"到"平视"。记者在采访中要将自己的视角下移,要以百姓的视角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当前,普通百姓对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晚报要想拥有更多的读者,就必须增加经济新闻报道的比重和分量。然而,做经济报道对晚报来说,又是一个弱项。这是因为经济新闻的"数字化"、"术语化"现象,导致经济报道枯燥无味,可读性不强;而晚报对可读性的要求又是相当高的,这就构成了晚报经济新闻宣传的难点。从现状来看,我们的经济新闻在内容上存在着“几多几少”的现象:报道面上的东西多,点上的内容少;报道领导部门的措施多,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分析报道少;抽象系统枯燥的报道多,  相似文献   

10.
当今我国传媒的经济报道,已开始注意文化层面的开掘。有一些佳作,视角独特,观点新鲜,文化含量较高,读来观之令人神动。现在需探索的是,注重经济报道的“文化力”视角,应成为更多的传媒及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们的自觉行为,以此提高经济报道的品位,加大经济宣传的力度,适应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现今市场经济的重要走向。其主要表现为,文化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之一。在我国,许多经济实体的当家人正在被推动着或…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角度去报道经济工作、经济信息和经济现象,当然是经济报道的一个重要的角度。但是,经济视角的经济报道在呈现刚性优势的同时,也明显地存在柔性的不足。它往往显得单调,比较枯燥。要进一步搞好经济报道,还需要寻找社会的视角、人的视角、生活的视角等非经济视角,来弥补单一的经济视角带来的不足,使我们的经济报道走向全面、深刻、生动,呈现出刚柔相济、丰富多彩的局面。因此,研究经济报道的非经济视角就显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分,经济现象有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由此经济报道有宏观经济报道和微观经济报道。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对于微观经济题材,要在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的新闻视角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3.
徐强 《记者摇篮》2004,(12):41-41
早晨起来,打开报纸,读者时常会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内容上有差异,而且渗透的观点也不一致。特别是对于重大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报道,往往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报道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报道中引入经济观念,用以深化文化报道,借助于经济发展透视社会文化,或从社会文化预见经济发展,反映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使文化报道有厚度、有根基、有辐射力。经济观念的引人为文化报道提供了一个新透视角  相似文献   

15.
经济分析报道是依据一定的经济事实,运用恰当的分析方法,对经济活动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解释和研究,对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判断预测,以及对经济观点作出剖析的新闻报道形式。经济分析报道具有理性和思辨性的特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反映和描述的层面上。经济分析报道对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对新出现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以化解人们的疑问;②提供解决经济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③对经济现象和相关观点加以分析和评价,正确引导舆论;④对经济形势作出分析,从而形成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⑤阐述分析经济事实,揭示其包含的意义。写好经济分析报道应注意3个方面:①所依据的事实务必精确、具体;②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应当准确、全面;③分析、论述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报道在各级媒体中的份量将日益增加;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对经济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城市电视台如何做好经济报道?从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抓住地域经济现象,通过辩证的,联系的方法,以崭新的视角分析经济现象,是城市电视台经济报道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7.
吴晓征 《新闻世界》2023,(11):36-37
打造更多优质内容,才能提升文化报道的阐释力、引导力、传播力。创新党报文化报道,要围绕中心、聚焦主线、贴近群众,从新时代视角写文化,从大众视角写文化;应彰显时代气韵,聚焦徽风皖韵,增加党报气质神韵;要推动文化报道内容生产传播从可读到可视、静态到动态、一维到多维的转型升级,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全媒体验。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经济报道中经常是专家在唱“独角戏”。不可否认这种专业视角在经济报道中不可或缺.但如果仅仅只有专家视角却未免显得单薄。要真正学会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经济动态和经济现象,学会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细节,实现平民化视角与专家视角的融合,让读者在了解经济事件是什么的同时,也能了解这些事件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要想做好就业报道,就必须克服三个不足:即报道基调消极;报道主体偏窄;报道服务空泛。为此,我们要"对症下药",从三个方面改进创新:即做"有希望的新闻";做有多元视角的新闻;做有帮助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