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出版经济》2006,(3):40
陈彤(春日迟迟),著名专栏作者,现居北京.曾出版随笔集<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左手握右手><冰鲜>等;短篇小说集<我们都是木头人><镶在日子上的金边变成了钱>,长篇小说<灰姑娘><风情万种>.另有<向韩国美女学什么><人生如秀场>等书已在海外发行.  相似文献   

2.
被遗忘的书     
<德国古典短篇小说选> 歌德、席勒等著,刘德中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2月版, 印13000册.定价1.20元. 我十六七岁时,正值"文革"前期,很爱读书,但书太难找了,结果是碰到什么书读什么书.书来得偶然,当然读得也毫无计划.现在想来,凡是那时碰到的书,都可说与我有点"缘分".<德国古典短篇小说选>就是其中的一本.书中的10篇作品,均作于19世纪,有6篇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3.
胡同     
朱湘 《出版参考》2004,(32):33-34
我曾经向子惠说过,词不仅本身有高度的美,就是它的牌名,都精巧之至.即如<渡过云>、<荷叶杯>、<摸鱼儿>、<真珠帘>、<明儿媚>、<好事近>这些词牌名,一个就是一首好词.我时常翻开词集,并不读它,只是拿着这些词牌名慢慢地咀嚼.那时我所得的乐趣,真不下似读绝句或是嚼橄榄.京中胡同的名称,与词牌名一样,也时常在寥寥的两三个字里面,充满了色彩与暗示,好像龙头井、骑河楼等等名字,它们的美是毫不差似<夜行船>、<恋绣衾>等等词牌名的.  相似文献   

4.
去年10月,<南方都市报>将自己评论版的文章结集出版,书名<南方的立场>.南都的评论在国内享有立誉,此番集萃出版,没想到书的名字在业界引起了一番争论.媒体可以有自己的立场吗?"南方的立场"是什么立场?如粟这种立场是一种偏见怎么办?如果媒体都怀有偏见,那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公正价值又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5.
马国亮 《出版参考》2004,(35):54-55
从三十年代初期算起,最初为<良友>画报写稿的是老舍先生.第一篇的作品是一首勉励青年的诗.后来陆续写过几篇散文.众所周知,老舍一向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幽默文章的隽永,更可说是艺坛独步.我们向他约稿时,他总爱问:"你看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我们便给他出题目.他每次给我们写稿,几乎都是经过这样的协商才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诗礼堂位于曲阜孔庙的东路古建筑之中,它是孔子当年教其子孔鲤读<诗经>学<礼记>的地方.史载,一次孔子在庭前沉思,适逢孔鲤从身旁经过,便叫住问道,学过<诗经>吗?答到:"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时隔不久.又在这个地方,孔子问孔鲤:学过<礼记>没有?孔鲤回答:"未也."孔子告诫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诗礼堂"名字的来历.  相似文献   

7.
伍立杨(以下简称"伍"):最近读了些书,感觉当代文章、图书的写作、编校质量在直线下滑.举个例子,<文史天地>2009年第6期刊有<民国时期的军事派系>一文(作者张是良).此文错误非常之多,以讹传讹,误人不浅,兹列举修正如下:  相似文献   

8.
寒假甫始,秋禾师授读了一册读来颇多趣味的小书--<卧读偶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书中所收文章自然都是跟书有关的,有的是作者自己看书之后的感想,有的是作者买书访书的经历.文章都很短小,但读起来很轻松,也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9.
冯越 《今传媒》2007,(3):15-15
如果有人和你说,中国清朝末期的妓女赛金花,曾当过美国作家协会主席,你能相信吗?可是,去年11月14日,湖南出版的<潇湘晨报>,在一篇<铁凝该怎样领导中国作协?>的文章里就是这样说的,在作者长平的名字后面还写明了其身份是"<南都周刊>副总编辑".其实,与中国有关、姓名中有个"赛"字、又当过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的人,名叫赛珍珠.  相似文献   

10.
增损之间     
去年第七期的<中国档案>上有一篇名为<增之又增与损之又损>的文章,作者岳斐文先生取譬佛教掌故,述说了档案学科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脱节.本人虽对档案工作偶有接触,但纯然是个门槛外人,不过读了岳先生的绝妙文章,也生出点感想,自忖或许对档案工作有些许参考作用,不揣谫陋,写出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字上:"新"、"快"、"广". 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家一定很熟悉,这是影响了几代人的一篇文章.魏巍当年在志愿军某部采访构思"最可爱的人"时,<人民日报>社记者李庄(后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也在同一部队采访,并很快写了通讯<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在<人民日报>发表.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多数人只知"最可爱的人",而不知"万岁的部队";笔者曾将这两篇文章对比着读,毋庸讳言的是,后者确实逊色得多,作者本人也曾坦承"质量平平".  相似文献   

12.
"珍珠""杰拉华""碧利斯""格美""派比安""宝霞""桑美",这串名字都是台风或热带风暴的代号.从5月份至今,由于来势凶猛、危害巨大,它们先后盘踞全国各大报头版并延伸至内页.那么,云集了三大报业集团的广东媒体如何报道的?有何特点?有什么经验和值得改进之处?本文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卖书     
郭沫若 《出版参考》2004,(29):32-32
我平生受苦了文学的纠缠,我想丢掉它也不知道有过多少次了.小的时候便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一九一三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一九一四年正月我初到日本来的时候,只带着一部<文选>.这是一三年的年底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里买的.走的时候本来也想丢掉它,是我大哥劝我,没有把它丢掉.但我在日本的起初一两年,它被丢在我的箱里,没有取出来过.  相似文献   

14.
闲读偶记     
宗璞:《铁箫人语》 《铁箫人语》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宗璞的散文选集。这是我所见到的宗璞散文的字数最多的选本。宗璞散文,产量并不大,佳作却很多。不像有的散文家,连篇累牍地发,一本一本地出,读者记得的篇什却极少,甚或没有。 我读宗璞散文,有两个明显感觉,一是感情真,二是语言美。 情是文章的根。无真情实感,作品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徒有一堆文字,其实是死的。时下常见一些文章,虽有千言万语,一眼便能看出,作者是在说假话,是在唬读者。笔下的东西,并不是他心中的东西,或者说,他心中并没有东西,只有一些空泛的辞藻。读这样的文章,是活受罪。宗璞的散文,俱是有感而发,“为情而造  相似文献   

15.
散文在中专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也较浓,因而对散文教学要求也相对较高。散文教学重在鉴赏,通过美读、研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语言。领悟散文的美,并通过教学的延伸拓展以提高学生的阔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日,我收到今年第5期<新闻三昧>,阅读中发现一篇<懒人当不了通讯员>的文章.竟然与我5年前发表在<湖北日报>(2004年10月7日第10版)上的文章同题,仔细对照原文,除了署名"陈连华"以及文末"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外,几乎没有一个字是陈连华的.如此笨拙地一字不落地全文抄袭,实属罕见,让我非常震惊.下午我便给北京<新闻三昧>编辑部打电话,举报了陈的抄袭行为.  相似文献   

17.
欣悉《中国图书评论》决心改进文风,今后要多刊发用散文,随笔小品等文体写的评论文章,要求作者只评一部书的个性,有什么新颖之处,有何创见,同时要写得让非专业读者也爱读。这些意见,可谓先获我心。窃以为,《评论》这种选稿方向,既体现了“书评”的美学要求和社会功能,又吻合了当今被商品经济浪潮弄得精神疲惫不堪的读者群体的心理欲求。过去,雄踞于书评刊物上的那些四平八稳、毫无文采、感情苍白的教条式  相似文献   

18.
虽然我曾经说过,自己上了岁数以后,对人物通讯无论好赖都很少读了,但很少读不等于一篇不读.前不久,当报纸上刊登出题为<世界上什么最幸福--再访郭明义>的通讯的时候,我就读了一遍.深受感动之余,想到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蔡克难 《编辑之友》2010,(11):78-79
2010年第6期<编辑之友>有篇文章论及本人发表于年初的<试论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试论>),作者文章其名<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该文不长,其内容通篇除了批判本人的<试论>一文而外,并没见到此君有什么关于出版活动或编辑活动"思考"方面的立论,更兼该文所持逻辑推理或对常识的掌握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本来不打算回应.奈何其文直以本人姓名做题,谓之"商榷",不予回应看来也不妥当,如此,就做如下回应.  相似文献   

20.
这里的"闲话",指的是<开卷闲话续编>这本书.先说"开卷".曾经是六朝故都的金陵南京,不仅是春风胜游之处,从来也是书香馥郁之地.如今但凡喜爱读点好书的文化人几乎都知道,南京有座气度不凡的凤凰台饭店.之所以说它"气度不凡",是因为这家饭店创办了一份名为<开卷>的读书杂志,免费赠给来店的客人和海内外的一些书爱者与文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