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在近期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我认识到:记者,既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又是特殊的新闻职业一分子。记者要有良知、要有爱心,应当做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在平时采访中,个别新闻同行的一些造假和低俗作风,一些令人不齿的现象,冲击着人们公认的“道德底线”,这也从一个侧面教育我们一定要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不近人情的“索取”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是有良知、有爱心的、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然而,很多摄影记者在实际采访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和采访技巧,不注意职业修养,以致造成恶劣影响。2004年11月28日上午7时多,陕西省铜川市陈家山煤矿80…  相似文献   

2.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周云龙 《青年记者》2010,(11):57-57
别看电视台的记者们拍过高官,录过百姓,神气活现的,他也有怕的,最怕采访一种人——那些被誉为"祖国的花朵"的孩子,因为他们在答记者问时,俨然一副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架势,而说的却多半是正确的废话,不是"今天听了这场报告会,深受教育",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4.
地方记者进军营采访,是新闻工作中常有的现象。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具备高度的保密意识。过去一提起军营,总给人一种神秘感,其实,说军营神秘并不过分,因为军营是军事禁区。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年代,地方记者进军营必须通过层层审批,采写的稿件也要经过严格把关,唯恐出现泄密事件。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军民共建活动越来越频繁,地方慰问部队活动,部队支持地方建设空前活跃。这样一来,地方记者成了军营的常客,多彩的军营生活和火热的军事活动使这些记者笔下的稿件熠熠生辉。但是,有些记者由于缺乏保密意识,稿件泄密现象时…  相似文献   

5.
夯石 《今传媒》2004,(2):45-46
张骥良,一米五的小个儿(或许更矮),一个眼珠正,一个眼珠歪,看人时总一幅“魂不守舍”的样子,就这么一个乍一看有点滑稽的毫不起眼的人,竟然采访了五六百位社会名流和演艺明星。  相似文献   

6.
我们郑重地向广大同行推荐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高艾苏写的这篇文章。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好作风 ,多写好作品 ,就应该像高艾苏同志那样 ,努力实践“至人所未至 ,想人所未想” ,追求“不一样” ,从而达到比较高的思想境界和业务境界。虽然高艾苏同志是军事记者 ,但是他在17年的记者生涯中悟出的道理却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小平 《青年记者》2003,(12):26-26
《新闻战线》2003年笫7期刊登了一幅漫画《采访记》,说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给被采访者提供“台词”,被采访者亦将记者的“台词”照本宣科。读过漫画,感触很多。漫画点出了我们某些记者采访中的一个通病:引导被采访者按记  相似文献   

8.
在从事记者职业之前,学中文的我对这个职业的认识仅限于字面的理解这是一个天生具有维护正义、倡导美好使命的职业,如果要称职地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具有敏锐的感觉、侦探一样的工作作风、揭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坚实的文字功底。及至由于不期而至的机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成为个中一员,并在没有经过任何职业培训的前提下上岗时,才赶紧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10.
题材选定之后,记者在采访中问什么、怎么问、什么时候问、问到什么程度,这里面大有学问.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2.
电影《断背山》,讲述了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个普通乡村男青年真挚相爱,后来分别与异性结婚生子的故事。而在现实生活中,《断背山》背后的故事,男同性恋者妻子的现实之痛,却少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新闻采访中存在着一种记者“编辑化”的现象,就是没有用或很少用走访、询问、调查、录音等手段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自己不到现场、不亲自动笔写,而是拿着别人提供的材料编辑一下,署上自己的名字便成了自己的作品。随着社会各方面对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视,向记者提供现成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先导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热潮,在神州大地涌现。这场思想解放的热潮影响和深入到思想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它最首要的特点是其热源和动力来自中国政界的最上层,这是人所共知的。我作为一名首都的新闻记者,特别是作为国家通讯社的一名采访中央新闻的政治记者,更加感受到这场运动对新闻界的巨大影响,说具体一些,正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和促进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欣欣向荣。在那段时间的前后十多年时间里,就我自己的记者生涯看,从亲身经历的采访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就近随机采访是记者常用的采访方式之一,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方便地使用这种方法。比如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举国上下都深受鼓舞。比方说,世界禁毒日,社会各界都在大张旗鼓地搞宣传。这时候,很多记者都会走上街头,走到自己最接近的现场,倾听和反映普通市民的感想和看法,并常常冠以“他们代表了普通市民的心声”等“大帽子”发表出去。因为很多记者觉得,这种方法正是深入实际的表现,更容易取得接近性的效果。但事实上,仔细思想后我们会发现,在使用这种方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街头随机采访是非概率抽样的一种我们知道,市民对重大问…  相似文献   

16.
胡涛 《新闻窗》2012,(2):16-16
如何走?第一、走出"包围"。以前党报记者采访,大都是"参观式"的,看安排好的点,见安排好的人,听想好要说的话。"走"就是要走出这个包围圈。第二、走出"思维定式"有人强调"带着问题走"。这里面有值得考量的地方。我们许多记者习惯主题先行,总是预设题目去找证据,丰富的生活被简化了,新闻事实被用来跑龙套。  相似文献   

17.
客里空(Крикун)是苏联剧作家科尔内楚克(Корнейчу?к)的话剧《前线》(Фронт)中的一个战地特派记者的名字,中文音译为"客里空",俄文意为"乱嚷的人"、"好吹嘘的人"或"绕舌者"。在剧中,客里空被塑造成一个阿谀奉承、不到实地采访、编造新闻的记者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不伦是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还是高级记者,都是专业技术职称的一个级别。那么,记者的“专业技术”实力主要应体现在哪里呢?很多人以为在写作水平。写作确实对记者来说很重要,但是谁都清楚,  相似文献   

19.
他是农民的儿子,农村广阔的大地滋养了他敦厚仁慈的心。 他朴实勤奋,十几年不知疲倦地在农村基层采访,写出了大量很有影响的新闻作品。 他是新中国成立55年来重庆新闻界惟一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的人。  相似文献   

20.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21):37-39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当前广大"编外记者"大军的境况,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是再贴切不过了——他们可以分为这样的"两种人"——暂时当稳了"新闻民工"的人,和想当"新闻民工"而不得的人。他们是那些为媒体创造剩余价值,供媒体廉价驱使,干着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收入最少、待遇最低、甚至不计报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是汗甚至是血,采访没本、看病没险、失业没保,没有编制、没有平等、没有身份,女生像男生、男生像畜生一样奔波劳碌在采编第一线的广大的聘用、临时和实习人员或者干脆就是免费劳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