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在近日与媒体人士座谈时说:你们在回顾去年新闻报道成绩时,提到发了多少篇宣传稿,其实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究竟看了多少、听进去了多少,有的报纸、杂志靠行政手段摊派订阅,结果到了基层人家连看都不看,就当废纸卖了,关键是如何提高报纸质量。宋德福支持新闻单位以“标题新闻”的形式处理领导活动。长期以来,各级新闻媒体对领导活动的报道一向谨小慎微,不太敢越雷池。作为新闻报道,特别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要依据活动、会议内容的重要性,以及新闻价值去衡量。不要老是按照领导“一指出,二要求,三强调…  相似文献   

2.
何大成 《传媒》2003,(5):36-36
新闻报道必须讲政治,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这是办报的大前提、大原则。那么,舆论导向要不要讲究实效性?这是摆在办报人面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片面地认为,新闻报道只要把握住导向正确就行了,而不注意宣传方法、宣传技巧,导致宣传效果不佳。试想,如果我们的报道没人看,或绝大多数人不愿看,这样的报道又何谈去“教育人”、“引导人”?因此,正确的舆论导向,最终还应体现在宣传效果上。效果不佳,导向再正确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炎志,率队乘中巴到商丘市检查工作。当他发现上来七名记者要随他采访时,立即“赶”他们下车:“我们这种检查是工作性的,不是新闻。什么是新闻?我批评你们这种做法才是新闻。新闻单位只围着领导转,领导说什么,你们就报道什么,认为领导就是新闻,这种思想观念要转变。新闻报道要破除‘官本位’。” 林部长所言极是。新闻姓“新”,凡是具有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事新闻报道的人,也许都曾遇到过这样的矛盾: 新闻报道要求具体、形象、生动。这三条都和新闻细节有联系。读了《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报道,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卖瓜果的小贩欢喜得跳起来,把筐子里的桃梨,一枚一枚地向空中抛掷,高呼‘不要钱的胜利果,请大家自由吃呀!”这个细节令人经久难忘。我们忘不了高士其改名字“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的细节。我们也忘不了李四光“每一步的跨度,总是○点八五米”的细节。这些细节都可说是新闻报道的传神之笔。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是应该注重捕捉新闻细节的。可是,问题来了。新闻细节,尤其是有特点、有感染力的新闻细节并不是那么好捕捉的。在很多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记者并不在现场,找那些“目击者”进行间接采访  相似文献   

5.
一个远离上级机关,身居山沟的某坦克旅,连续获得军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这不能不说与‘寸”迷心窍的李炳武主任有关。他的育才经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选才,不拘一格;有才,海人不倦;用才,大胆放手;荐才,坦荡无私。选才,不拘一格旅里有个才子群,不愁工作不出新。李主任一向爱才,而对于新闻人才更是情有独钟。为了选拔和引进报道人才,李主任从来不论亲疏,不拘一格。小于在该旅当战士时,业余报道很有成绩,李主任认准他是块“玉”,就经常给小于改稿,教小于写新闻。随后在李主任的关心下,小于参加了军校考试,并被…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一般要经历从选题到采访再到写作这一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选题居于首发位置.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就新闻批评而言,只有过好了选题关.新闻批评才能得以健康有序的进行。新闻批评的选题既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选题规律,同时批评报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新闻批评在选题上有特殊的要求。总的来说,新闻批评的选题应把握“两不”、“三点”、“一小”“两不”是:一不“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指的是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批评时批评对象和范围过宽、过泛,滥用新闻批评。“四面出击”是文革遇风,早就应该遭到摒弃。我国目前正沿着…  相似文献   

7.
据报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1月26日下午 ,在《大众日报》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吴官正说 :“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 ,从我开始 ,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 ,把‘重要’两个字去掉 ,讲话那么多 ,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 ,你们可以删 ,觉得不合适的尽量改 ,不用告诉我 ,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 ,本来就应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 ,一定要反映民意。”看了吴官正同志的“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8.
本文第七章就国际新闻如何体现它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进行了一些探讨。文章通过若干事例说明,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的恶果,用简单的政治观点或政治口号来代替新闻报道,必然违背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的原则;新闻报道也要受历史的检验,对历史负责;只有用事实讲话才是最有力量和经得起检验的。文章还指出,要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必须防止报道简单化和片面性,同时不要搞对国内中心工作的勉强的“配合”。同我国政策有关的事物在国外的反映,报道要实事求是,不要以“我”为主,取其所需,使新闻报道失真或流于片面。文章还分析了客观报道决不是客观主义,国际新闻报道的选题、角度、详略等均反映我们的立场和倾向。  相似文献   

9.
吴功胜 《新闻世界》2008,(9):138-13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句话一直是新闻界公认的原则。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要采取客观、全面、平衡、公正的操作方式,从采写到审稿、定稿等各个环节把握报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去年,广州军区421医院先后在《解放军报》、《战士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200多篇,连续多次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一个团级单位为什么能出这么多新闻呢?这主要是因为该院党委“一班人”既看报道结果又看报道过程,始终树立新闻工作为部队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做文章,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和引导功能。“我给你们写本‘辞典’”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军区兵种医院,工作专业性比较强。一次,政治处一名报道员写了一篇反映科室医护人…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受众对于会议新闻的兴趣远远低于其他社会新闻,会议新闻又是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重要新闻源泉,而会议新闻报道又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改进会议报道,使会议新闻出新,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每到人代会、政协会期间,各新闻单位都想方设法做好会议新闻,使自己的会议新闻报道既能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让老百姓喜欢看、愿意看、容易接受。那么,做为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把硬梆梆的会议内容做成可视性强的电视新闻报道呢?会议新闻报道为什么不能引起广  相似文献   

12.
领导与新闻工作密不可分。一个单位的新闻工作好坏,与领导对新闻工作的重视程度紧密相关。你们单位领导是如何抓新闻工作的,是如何运用新闻报道指导工作的,以及领导自己业余时间是如何搞报道的?请读者踊跃来稿,每篇2000字以下,配领导照片一幅。稿件不要面面俱到,着重写一个侧面或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抢新闻”成了贬义词。一提“抢新闻”,往往同不择手段、“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新闻作风”联在一起。报上出现了失实报道,领导会批评:“谁叫你们抢新闻的?!”甚至连一些新闻学词典一面肯定“抢新闻是与新闻报道的时效观念的形成与加强分不开的,另一面也认为:“由于片面求快抢快,记者采访往往草率从事因事实不准确而毁及报纸声誉的情况也随之出现。” (注)一句话,“抢新闻”在相当一部份同志的眼里是个不祥之物,工作中常常忌讳它。  相似文献   

14.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一直把新闻报道看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企业的成绩、贡献、发展被报道出去了,职工同志们就很高兴。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就产生了激励作用。但从另一角度说,我对新闻报道有几点想法。一是要注意以点带面,不要把一些小企业的做法,说成可普遍运用的经验,还应抓住大中型企业的状况,在一些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新闻单位反应出来。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报道应找准“动情点”。笔者认为,一则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心,关键在于找准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动情点”,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若能抓住动情点,就能使新闻报道“出彩”、“传神”,满文生辉,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有一种观点:新闻报道只需要信息不需要文采。某报一位新上岗的记者沮丧地告诉笔者,他的领导一脸正色地对他喝斥道:“记住,新闻要的是信息,别卖弄什么文采了!”而笔者一位同事的博客上.也为此话题一度引起争论。那么.新闻报道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还要不要文采呢?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时候,一位领导同志去审看由新闻单位参加主办的一项图片展览的预展,站在一幅照片前仔细观看起来。这幅照片画面上是一些参观者正在听讲解员解说和记笔记。照片的文字说明却是参观者们正在说什么什么,是一番表态的话。这位领导同志看了以后笑了起来。说,文字说明中“他们说”的那套表态的议论,是不真实的。我看他们并没有在说,而是在记。这个“他们说”,显然是你们给加上去的,是你们记者、编辑说的。这是新闻报道的任意性。你们需要人家说什么,就写人家怎么说。你们的文字报道中也常有这种毛病。这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9.
诚然,我们应当抓那些首次出现的新闻。但是,“二茬稿”当中也是有文章可做的。新闻报道来自新闻的本源,新闻的本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各个层次都存在着“变动”,变动就可能产生出新闻,此其一。其二、新闻角度,从这个画报道,对这项工作有促进,那么从另一个角度去写,它对另一项工作又有指导作用。只是应当注意,不要强  相似文献   

20.
李瑞环同志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强调:“新闻报道要增加信息量,就必须多写短新闻,使我们的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过多的状况。”这话很有道理,指出了我国当前新闻报道中的通病。短,的确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那么,新闻为什么要短?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