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好一个“清洁维修工”》,我禁不住拍案叫好。我以为,中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需要萨克斯这样的编辑。 萨克斯确实难能可贵。首先,在金钱左右一切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坚持文化的纯洁性,把提高书稿的质量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其次,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作者,热情地帮助作者提高书稿质量。第三,萨克斯有着了不起的编辑才能,他“用蓝铅笔一挥,就能使光秃秃的岩石冒出香槟酒  相似文献   

2.
案头上的那本《编者与作者之间——萨克斯·康明斯的编辑艺术》(三联书店出版)还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这是多萝西·康明斯为了纪念她的丈夫而撰写的一本回忆录。虽然回忆录仅以萨克斯·康明斯的编辑生涯为重点,但它已足以使我们对一个勤奋于事业的实干家如闻其声了。 1 萨克斯·康明斯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医,毕业前因家庭经济窘迫转而改修牙科。在大学时代他以极高的兴致结识了文化、艺术、新闻界的  相似文献   

3.
一位外省作者晋京,初次去叩“国刊”《人民文学》的门,就被接待者——一位中年编辑从介绍信上“认”出了名字。对方不仅指出这位作者在省内发表过不少作品,而且还能说出该省其他许多作者的姓名。《晶莹:在浓绿之间——我所认识的文学编辑周明》一文就从这里落墨,叙述了这位作者眼中的这位编辑:他的热情洋溢,他的不知疲倦,他的重情讲义,还有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和他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第六期《读者·作者·编者》栏征询:《海明威“站着写”出典何处?》6月30日星期天,我们几乎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在家翻了几书柜的报章杂志,好容易在《译文》1956  相似文献   

5.
《新闻战线》第六期《读者·作者·编者》栏征询:《海明威“站着写”出典何处?》6月30日星期天,我们几乎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在家翻了几书柜的报章杂志,好容易在《译文》1956  相似文献   

6.
《新疆新闻界》1986年第二期载:《喀什日报》报道杨爱君献血救产妇一稿,编辑把已死去两月之久的产妇,想当然地加上“产妇得救了”五字,造成新闻失实。这个教训是沉痛的。然而,作为报纸的编辑,因想当然而出错,甚至弄得啼笑皆非,的确不乏实例。“××车站加强管理,改善了站车秩序。什么“站车”?可能是作者不慎写颠倒了:于是,大笔一挥,改为“改善了车站秩序”。殊不知,作者所写的“站车是对的”,它包括车站和车厢,编辑这一改,内涵缩小了,新闻真实  相似文献   

7.
《喀什日报》1985年7月23日头版《喀什之窗》专栏刊载杨爱君献血救产妇的新闻。报纸发行后,伽师县城一片哗然。已死去两月之久的产妇,报上居然说她“得救”了,产妇的亲属见报后,复又悲痛欲绝。当地读者立即来信提出批评。那么,产妇是怎样死而“复生”的呢?原来原稿中作者并没有交代清楚产妇是否得救,编辑想当然加上“产妇得救了”五字,造成了影响很坏的事实错误。这是一起深刻的教训!我们认为编者、作者都应从中吸取教训。错误的产生,编辑负有直接责任。编辑错就错在信笔加上“产妇得救了”五个字。尊重原稿是编辑工作的一项原则。原稿上没有的事实,编者不能搞逻辑推理,凭想当然往上添加。遇到原稿事实不清楚时,应当打电话或写信去问一下,不弄清楚就不能刊用。这是编辑工作方面的教训。作者有没有责任呢?我们认为作者也有责任。作者的责任在于没有把产妇是否得救写清楚。首先,在约三百字的原稿里,作者共用了三个“救”  相似文献   

8.
1985年9月13日《人民日报》载:新设立的国家版权局将起草制订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版权法,今后编辑、出版和著作工作将有法律的制约和保护。这部版权法虽尚未颁布实施,但作为一名编辑,树立遵守版权法的观念,注意尊重作者的著作权,正确处理编者和作者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1985年的编辑工作中,这方面的教训就值得引以为戒。明显的事例是编发海军学院研究员欧彬甫同志所作《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闪击战》一稿(刊《军事历史》1985年第4期)。作者在审定“拟用稿”时给编者写了一封近千字的信,对编辑改动的若干处提出不同意见,并陈述了理由。下面是该信的摘要(加着重号的字句为编辑删添的): 1.日本“仿效法西斯德国的闪击战略”,  相似文献   

9.
人们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此话是褒是贬?不管它!反正要真地做好一件漂亮合体的嫁衣,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设计、裁剪、缝制,哪一道不蕴含着学问,所以我说,注意:编辑“学”,编辑工作蛮有学问并非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谓予不信,请读《实用编辑学概要》(俞润生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以下简称《概要》)。将编辑工作的实践上升到“编辑学”的理论,加以总结、研究和探讨,是《概要》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编辑是一门学问”。认为建立编辑学对促进、繁荣出版事业有重要意义,现在是条件成熟的时候了。《概要》阐述了编辑学作为研究文化积累的性质,指出“编辑学属于文化范  相似文献   

10.
《湖北日报》“读者与编者”专版自2001年1月12日复刊起,一直由群工部主办(此前一度由总编室主办),先是每月一期,半个版,后改为每半月一期,半个版。4年多来已刊发了近70期。“读者与编者”专版的编辑思想是:在报社编辑部和广大读者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为办好《湖北日报》服务,为读者服务。它是读者与编者(也包括作者)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载体。专版注重贴近读者,以互动、接近、可读吸引读者,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栏目介绍”、“编辑部吹风”、“我为省报献一  相似文献   

11.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06,(11):67-67
“站着写作”著名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明威,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曾修改了30多遍,直到他认为简洁明了为止。《老人与海》的手稿,也修改了近200遍才放心地拿去付印。有位记者问海明威:“你的小说为什么写得那么简洁?”他回答说:“我的秘诀很简单。我是站着写作,而且只用一只脚站着。”他解释说: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自己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免得读者费时读我的文章。“愿做中间派”当年,陈毅同志在与一些报刊接触中,平易近人,十分谦逊。他每次寄稿总是要求编辑严格地“按质论处”,不以“官职…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编辑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述而不作”是孔子的编辑实践原则,他删《诗》、作《春秋》,就在这种“述而不作”中蕴含巨大的力量.孔子的编辑工作给后人两个启示:第一,编辑工作的价值并不低于“原创”,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创造性.第二,编辑工作的价值与编者的价值追求成正比.后世的编辑工作,就其影响而言,固然无法望孔子编审“六经”之项背,然而优秀的编辑,莫不是能体会理解“述”的价值和意义,并在编辑工作中寄寓价值追求、以补时弊,以这种方式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思考中医》的出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编辑学报》中为什么有的“因此”前用了冒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每期《编辑学报》中都见有几处“因此”前用了冒号,这对吗?根据是什么? 答:是对的。我们的作者和编者,对于冒号的前3个用法即“提起下文”“引起下文的分说”“引出解释或说明”比较熟悉,但对于它的第4个用法即“总结上文”(详见国标《标点符号用法》)不是很了解,“问”中提到的“因此”前用了冒号就属于这种情况。例如:  相似文献   

14.
读罢艾丰同志的《首先拿出合格品来——一个编辑的感言》(见《新闻战线》1992年第1期),受益匪浅。作者既是个资深记者,又是个编辑里手,他从记者和编辑两个方面对不合格的新闻产品产生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可以说是切中时弊。尤其是作者对“为什么记者不能拿出合格品来”的分析,认为是放弃了“启动”和“收尾”两个重要环节,更是说到了点子上。他认为“拿出合格品”是一个结合部,有业务、思想、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问题,也是不错的。但是,如何抓住“启动环节”和“收尾环节”,如何做好“结合部”的工作?作者似阐述得不够充分,也许他是较多地从编辑的角度看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字之师”:编辑应当追求的美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如是说:“编辑在手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展开创造性的合作过程。作者的责任是尽最大努力写出一本最好的书,编辑的责任是帮助作者达到这个目标。”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出版工作如此定性:“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者和译著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论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时,学界一直保持着“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一“口径”,一般不越“雷池”。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与作者,同是办报的主体力量,可谓目标完全一致。但正如一切事物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一样,他们之间也存有矛盾。其表现,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如对于稿件的改动,编者与作者的意见可能不一致或不尽一致。一篇来稿,不经编辑做任何改动即原封不动见报发表的,实在是太少了。绝大多数都要或多或少做些改动,有的,则须动“大手术”。对于不很成熟的作者,你做何改动,他不大在乎。而对于那些成名作者,似不那么简单。他们也重视自己的稿件能否见报,但更看重见报的质量。况且他们之中确有一些水平高于编辑一筹,如此,编辑的某些改动就有可能得不到作者的认同。有人碍于情面嘴上不说,但不等于没有意见。  相似文献   

17.
即将问世的编辑出版教材《出版学概论》,叙述了我国出版界人士与学者们提出建立出版学这一学科的过程。编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该书由袁亮同志主编。 编者说,在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中国出版界第一次提出创立出版学及其分支学科。1979年2—3月,国家出版局在北京连续召开编辑工作座谈会时,有些出版工作者提出:“编辑工作是一门专门学问”,要“通过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写出《编辑学》、《出版学》”,以“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促进出版工作的繁荣”。1979年12月,国家出版局在长沙召开出版工作座谈会时,有些出版者建议,要成立编辑出版学院,成立编辑科学  相似文献   

18.
《新闻出版报》“自由谈”专栏,曾刊载王益先生的《一稿多投议》一文,读来颇受启发。 关于一稿多投现象的经常发生,在我看来,除了作者的因素外,还有编者的因素。 目前,人们对作者一稿多投这一点看得比较清楚,并且在“挞伐”作者的一稿多投行为上具有共识。我想主要谈谈编者方面的因素。 就编者方面看,除因极少数编辑人员对多投的、有  相似文献   

19.
《编辑散论与编排技巧》一书已经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开始发行。这部书,共分10辑86节,以及编著者《后记》。第一辑为“编辑概说”,作者从“编辑”一词初出自《南史·刘苞传》,说到马克思主编《莱茜报》,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等,旁征博引,纵论“编辑有学”,编者应“通晓杂学,成为杂家”。最后一辑“编余漫笔”,是作者以随笔小品的形式写下的12篇随感录。作者结合自己报海生涯的笔耕实践,从编辑角度提出了新闻采写应注意的问题。如“直言与讳笔”一节,作者从刘知几要求史家“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无所阿容”,谈到新闻报道也要敢于秉笔直书,触及时弊,娓娓道来,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我最崇尚的是诗坛泰斗艾青说过的一句话: “作家和编者之间的崇高友谊应该是:作家拿‘好的’稿子,提高编者的声誉;编者退还‘坏的’稿子,提高作家的声誉。”这话说得辩证、严谨。透视出编作之间的一种全新关系:要相互“提高”,但不是相互吹捧;要相互理解,又不是相互迁就,总括起来即是:互为负责,共同“提高”。作为一名地市报新闻专业期刊的主编,我只想就编者这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或保护作者的声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