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讲座品牌: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作为延伸服务内容之一的公共图书馆讲座事业近几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如何抓好公共图书馆的讲座,使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关键是要树立讲座的品牌意识、构筑讲座品牌。探讨了讲座品牌的概念、要素以及构筑品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讲座工作已成为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核心,大型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讲座经验,而中小型馆在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上存在着种种”瓶颈”。本文以泰州市图书馆为例,针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一些特点,提出了合作共建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8月22日下午,由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儒学学会、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文广新局、省图书馆学会文化传播与推广分委会、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浙江省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主办、嘉兴市图书馆承办的浙江省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在嘉兴图书馆举行。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深圳各公共图书馆开展讲座的现状,从图书馆经费和讲座组织策划人才欠缺及方便市民的角度分析了成立深圳市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的必要性,从全国成立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的大环境及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的角度论证了成立深圳市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传播形式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讲座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履行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许多公共图书馆已把讲座作为服务品牌来经营。本文通过对当前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传播的主要形式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加强讲座资源数字化建设,积极开展网络传播,充分提高讲座资源的传播和利用效率,实现图书馆对讲座资源的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图书馆开展讲座的现状,结合抚顺图书馆开展讲座工作的实践,指出了图书馆开展讲座工作的优势和意义,阐述了当前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发展路径,提出公共图书馆应拓展服务领域,强化社会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网站推广讲座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晓东 《图书馆》2005,(5):71-72
通过对30+1家公共图书馆,即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国家图书馆和“长三角城市图书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的18家公共图书馆的网站检索的统计调查与分析研究,探讨图书馆网络讲座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公共图书馆讲座是图书馆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民众近距离接触的文化平台。本文以青海省图书馆的公共讲座为例,分析该馆公共讲座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发展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讲座作为一种延伸服务方式,已在各大中型公共图书馆普遍开展。图书馆讲座在宣传优秀文化、展示历史人文、指导读者阅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的讲座品牌培育对提高讲座服务竞争力至关重要。探讨了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品牌的构建策略,以实现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肖华 《图书馆论坛》2012,32(2):117-120
讲座业务已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而图书馆内的管理机制却远远跟不上其发展,成为制约讲座业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根据国内图书馆讲座业务的发展现状,文章阐述成立讲座管理部门的必要性及其基本职能,提出在公共图书馆适时设立专业讲座管理部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美国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涵盖了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内涵与发展阶段、图书馆法中有关图书馆评估的条款、绩效评估的指标、绩效评估的手段、绩效评估的方法等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开展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时要根据公共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同时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现状,阐述建立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联盟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提出建立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联盟,以便建立统一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满足广大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实现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高效使用,并共同开展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Public library value is often ascertained by outlining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benefits public libraries generate for the greater community. While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the concepts of social capital, civic engagement, and the role of libraries in promoting democracy, fewer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public’s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in an effort to determine library value. Furthermore, library nonusers are rarely included in these studies. In Alberta, Canada, 1,201 Albertans from across the province, including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re asked a series of questions about their perceptions of public libraries and library use. Findings reveal characteristics of library users and nonusers, what services and resources are used most often at public libraries, what value the public places on public libraries, and the role that libraries play in supporting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4.
In spite of the growth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the resultant questioning by some of the value of public libraries, library usage data indicate there were 497,600,000 more visits to public libraries in 2013 than in 1993. Why do people still visit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digital age? While many factors drive people to visit public libraries, one thing that public libraries offer that cannot be duplicated online is physical space. Over the decades, library space has been the glue holding the library universe together even as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that take inside libraries have evolved. While public libraries do an excellent job of promoting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a host of valuable services, they must also promote the value of public library space itself. This requires more than trotting out numbers; it requires telling compelling stories of how public library space is used and reminding the public that the kind of spaces public libraries provide are, in fact, a vanishing resource. The post-911 tightening of security in public buildings of all sorts—coupled with the increasing privatization of what were once public spaces—has left public libraries as perhaps the last remaining indoor public spaces where an individual can remain from opening until closing without needing any reason to be there and without having to spend any money. Public libraries should promote the uniqueness of their spaces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National Parks promote the unique spaces they preserve and mak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相似文献   

15.
论文运用德尔菲法对国内公共图书馆选址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建馆的必要性、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的益处、普及公共图书馆选址CBD遇到的障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如下调查结论:公共图书馆选址CBD建馆有其必要性;创意图书馆是未来在CBD建立分馆的最适宜类型;方便读者到馆、提高读者到馆率是选址CBD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的最大益处;公共图书馆能否在CBD建立,关键在于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图书馆发展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金字塔型的公共图书馆体制存在若干问题与弊端。结合现实国情和国际先进经验,应采取一系列体制改革措施,包括在各地区设立国家图书馆的贮藏中心,省级图书馆的公众服务职能剥离到市级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一起组建政府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则由市级图书馆辐射社区图书馆和县级图书馆辐射农村图书馆的网络构成。  相似文献   

17.
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是近几年公共图书馆的热点问题之一,它集成全地区资源向读者提供统一公共图书馆服务。2009年厦门市采用统一管理平台对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进行整合,构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为全体市民提供无层级、无差别、无障碍的统一服务,同时厦门图书馆与全市各级图书馆合作与协调,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推动厦门市公共文化事业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十年,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宣扬公共图书馆精神,开展新图书馆运动,积极推动图书馆权利研究;同时,在实践层面,我国图书馆界深入开展基层公共图书馆调查,积极组织志愿者行动,连续多年为基层图书馆管理者开展义务培训。新图书馆运动使公共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权利等理念根植于我国图书馆实际工作中,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不同区域民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利用情况对全国24个省份的城乡民众进行问卷调查,从不同区域民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比率、对图书馆位置的了解情况、不经常利用图书馆的原因、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经常利用(每月或每周都用)图书馆的人数占18.1%;“知道也去过”图书馆的人数占44.7%;有时间但不经常利用图书馆的3个主要原因为:附近没有、书籍少且更新不及时和缺乏宣传而不了解;认为公共图书馆吸引人的地方是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免费的服务和环境优雅。最后归纳民众针对图书馆建设、馆藏与组织、服务、活动与讲座及宣传方面所提出的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设施总量、建筑面积总量和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三项基础性指标已居世界第一,一所设施平均覆盖人数和电子资源总量两项基础性指标已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与英、美、日、韩等国相比,目前我国存在短板,一是基层、农村公共图书馆质量水平低,二是基础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三是体现服务效能的指标差距明显。英、美、日、韩等国公共图书馆步入世界先进水平的历程显示出一些基本规律: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有赖于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公共图书馆整体跃升到世界先进水平一般经历10—20年,公共图书馆立法是推动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基层、乡村公共图书馆建设是普遍重视的任务。我国公共图书馆迈向世界一流的重点举措包括:一是建设世界一流卓越公共图书馆群,打造100家主要共性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公共图书馆,拓展和深化"图书馆之城"建设;二是实施公共图书馆"强县馆"计划,主要包括县级公共图书馆资源保障和服务效能倍增"三步走"计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三是实施乡村公共阅读空间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融合发展,公共阅读广泛嵌入乡村文旅设施,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向乡村延伸。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战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政府强有力主导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区域协作、对口帮扶,全国一盘棋促进公共图书馆均衡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