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网络舆论常常采用价值导向的相关框架来理解环境风险,而政府管理者却多使用技术导向的相关框架对公众实施风险传播,由此导致传播效果的受限.本研究利用舆情分析工具,对2016年4月间发生的"地下水八成不能饮用"网络舆情事件进行信息数据采集,并通过对信息文本进行框架分析,描述社会公众和政府管理者在舆情风险信息传播中所使用框架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传播目标设定、传播方法优化和传播效果拓展等在内的相应的环境风险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
生物识别信息智能化传播带来了一系列风险,用户遭遇单一无害而协同有害的信息安全风险,具象化数字身体弱化人的真实自我感知。这些风险使当下生物识别信息传播伦理的一致性理念、隐私议题以及更新技术策略遭遇挑战。建构有效的生物识别信息伦理策略,需要在伦理传播中建立共识,深化道德物化研究,进一步探讨人机协同路径建设。  相似文献   

3.
曾来海 《新闻世界》2011,(11):20-21
在定义上,风险传播侧重于风险信息传播,危机传播则偏向危机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在时态上,风险传播属于将来时,危机传播则属于现在时;在研究视角上,风险传播源于社会学,危机传播则源于管理学。同时,在时态上,风险传播与危机传播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在外延上,风险传播与危机传播之间的隶属关系难以区分。  相似文献   

4.
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与依赖的新媒体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流通平台,但这其中却隐藏着不少或虚假或浮夸等不实信息,这也折射出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在快速、自由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基于这一情况,本文研究了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所可能存在的包括真实性有待考究、合法性尚不规范、客观性有失中立等风险,并结合当下实际提出了风险规避策略,以期可以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具有价值性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介形态的泛化,信息过载导致的"信息疲劳"、"信息迷雾"等现状使得传播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在这样一个变局横生的传播环境中,针对不同的视听媒介、各异的视听内容、个性化的视听受众需要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实施不同的传播策略.本文着重论述视听媒体传播策略中的整合传播、精准传播和品牌传播的具体运作与效果.  相似文献   

6.
祝金梦  贾慧娟 《山西档案》2021,(1):111-119,93
[目的/意义]微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具有简短、微小、精确的传播特征,在为档案信息传播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多样化的传播风险,亟待规制。[过程/方法]首先阐释微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的传播特征,同时从传播源、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方面系统梳理档案信息微传播所面临的风险。[结果/结论]结合档案信息传播内外部环境提出风险应对策略,即提升传播主体的专业素养、加强传播技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深化微媒体平台运维制度建设、健全微媒体传播的监督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从科学传播与危机传播的角度,分析影响新冠疫情期间科学信息传播效果相关因素,探索影响危机回应选择的策略机制。[方法/过程]利用Python进行数据挖掘和抓取,将具有代表性的十名医学专家作为科学传播信息来源对象,得到疫情期间科学信息的相关数据。进一步结合内容分析法,使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新冠疫情期间科学信息传播与应对策略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传播效果与应对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以视频为主的富媒体文本形式对于疫情科学信息传播效果至关重要;内容主题、发布主体、文本形式、内容倾向与科学传播模式都与危机回应策略选择密切相关。基于此,建议在运用科学信息进行危机回应时,要善于运用视频等融媒体形式;在进行危机回应策略的选择时,需要考量文本特征选用不同科学传播模式,避免出现策略选择失当造成应对效果偏差。  相似文献   

8.
华莎 《新闻世界》2011,(9):149-150
频繁报道的风险事件引起了社会恐慌,并告知我们人类已经迈向了“风险社会”。作为大众风险信息来源的新闻媒介目前的风险传播模式还存在缺陷,所以研究目前媒介风险传播存在的弊端并寻求应对策略成为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法律传播存在"易读性传播"与"严谨性传播"的矛盾、"碎片化传播"与"系统化传播"的矛盾、"知识化传播"与"人文化传播"的矛盾。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提高法律传播效果,需要实施法律概念的类型化传播策略,对"学理概念"和"文本概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实施法律规范的完备性传播策略,对法律信息进行"颗粒化分解",形成"法律知识元";实施法律文化的多元化传播策略,开展实践性传播活动和生活性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0.
健康传播涉及很多专业的医学科学内容,要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就要掌握一定的传播学相健关知识,将科学传播与健康传播相结合。微信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体、便捷的社交属性及强大的影响力,已成为传播健康知识的主要平台。本文选取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2019年7月1日至31日期间发布的共264篇文章作为样本,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分析其传播效果,总结其传播策略,为提升健康信息的传播效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面对飞速发展的图书馆市场,出版社应该采取加强图书信息传播、与图书馆供应商合作以及风险防范等几种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2.
摘要:分析了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传播中心的职能和信息传播模式。依据文化水平高低,将图书馆受众划分为民间受众、普通受众和精英受众三个层面,分析了各层面受众的信息需求特点,并重点探讨了图书馆针对不同层面受众的特性开展信息传播的策略与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任孟山  王琳 《中国编辑》2023,(11):77-83
伴随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受众有机会通过短视频参与新闻生产。短视频技术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知识鸿沟,让受众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并理解信息;也赋予了受众“可见性”的权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但受众生产与传播的新闻短视频也存在模糊新闻公共属性、加剧后真相风险、信息侵权和信息虚假等问题。因此,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机构、短视频平台、受众等多元主体共同规范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从赋权到规约,形成良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21):25-28
理想的风险传播是建立在客观数据和事实基础之上的,建构和发布信息是建立在一系列情感和连续的期待基础之上的行为。萨德曼提出最著名的风险感知范式:风险=危害+愤怒。根据危害和愤怒两个变量,建立风险感知矩阵模型。根据矩阵模型中的四个风险感知情境,提出四种风险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对于塑造自身形象、增进理解意义重大。新的国际格局和传播环境要求跨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受众意识等方面进行变革。本文以"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了这一品牌形象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六结合"的理念和具体的传播策略。它们指向了这样一种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跨文化传播是一座"桥",连接了不同的群体,其价值不是为了传播自己,而是依靠对"自己"的传播,争取相互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旅游形象具有对内形成目标共识,对外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的功能,旅游地要赢得游客青睐,有赖于成功的旅游形象传播策略。如何有效地传播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是郑州旅游发展的长久之计。本文从传播的三要素传者、信息和受者(受众)进行分析,探讨了有效传播郑州旅游形象的途径,提出了郑州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形象广告传播策略、公共关系传播策略、网络传播策略、旅游形象的空间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范乐頔 《传媒》2014,(9):77-79
北京外语广播作为全国地方广播媒体中第一家开播的专业外语调频,向本地国内受众传播世界资讯,向本地外籍受众及海外受众传播北京信息,成为北京沟通世界的桥梁。本文以北京外语广播作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传播中的"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理解模式"三大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北京外语广播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意见领袖广泛存在于群体中,通过人际传播方式,经常为群体成员提供信息和观点,是社会传播过程中的连接大众媒介和一般受众的纽带,是影响群体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分析意见领袖在社会传播中的角色,对理解社会传播行为的影响,在社会传播中的运用策略有重要的意义,并提出如何引导和管理意见领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失语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传播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传播学研究课题。失语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医学性失语、社交性失语和社会性失语三种,其信息传播与通常的信息传播相比存在极大的差异。对其传播机制展开研究,不仅是对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传播理论的发展,更能够增进全社会对失语者和失语群体的理解,从而真正促进人类的解放与和谐社会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李庆林  杨方泽 《新闻知识》2023,(3):23-30+93
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一种理解传播的新观念——传播的记录观,尝试突出和强调传播的时间维度。记录可理解为信息与信息生产者的剥离,与时间相关,在传播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传播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记录技术而不是传递技术的进步。记录是传播的基础,没有记录就没有传播。无论是传播的传递观还是仪式观,人们对传播的记录功能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记录视角来理解传播,可以综合体现传播的技术和文化特征,特别是对理解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