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融媒体时代,为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需求,提升网络新闻直播的竞争力,研究其内容与传播的优化策略。【方法】针对网络新闻直播的特点和融媒体环境下的原则,从内容、主播素质、影响力和受众互动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结果】通过优化网络新闻直播的内容,提高新闻主播的素质,增强网络新闻直播的影响力,增加受众互动,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结论】在融媒体时代,采用新的观念、思维方式和高效机制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媒体传播环境是必要的。通过优化网络新闻直播的策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提出者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认为,社会学研究应以微观现象为基础,而微观研究应以互动仪式为基点,即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社会个体间发生的小范围面对面互动活动可以通过有效的情感联结与际遇转化,构建起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互动仪式链。【目的】为研究当下较为火爆的文化访谈节目是如何引发受众情感参与和话题互动,并最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社会广泛互动场域的。【方法】文章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观照部分文化访谈类节目。【结果】得出了文化访谈类节目中,颇为成功的五种情感联结范式,以及节目的互动仪式运作机制。剖析这些理论机制,梳理并总结这一理论在节目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与转化,在当下激烈的传媒竞争与节目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论】研究表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与社会生活高度链接的文化访谈类节目颇具启发性与指导性,纵观当下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访谈类节目,无不具有凝聚社会共识、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传播主流价值观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姜慧 《大观周刊》2011,(50):214-214
本文着重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的角度来论述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受众的特征以及受众与文本的相互关系。在网络兴起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探析受众的主动性。受众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具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潜力。通过对目前网络编辑现状的分析,找到受传双方"供"与"求"的良性互动,试图借此探析网络新闻编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4.
结合"信息传递"与"媒介仪式"两种研究方法,本文建构了基于传播过程的"媒介仪式"研究框架,并通过对"蚁族"群体的实证分析阐释了媒介的仪式性功能。社会"媒介仪式"大体上分为身份导入、互动开展和认同形成三个阶段,其实质是符号身份与社会接纳的形成,整个过程为媒介所主导,"舆论共振"则是其形成影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马妍妍 《新闻世界》2013,(5):185-187
"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最早由Donald Horton和Richard Wohl提出,旨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关系特点,并试图解释其与一般的社会互动之间的差异。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建构社交媒体的"准社会互动"形式,得出新浪微博用在场感、参与感、熟悉感和仪式感来达到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八的佳绩,创下近十年来国产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纪录,预示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强势回归。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人民的名义》粉丝社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受众反馈和网际互动奠定了互动仪式的基础;观影仪式和讨论仪式的交替进行维系整个粉丝社群的运转;相互关注及情感连带催生了群体团结,并作用于社会现实,从而促进现实社会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网络新闻传播的独特性,网络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源。网络新闻时效性非常强,稿件更新快,但是其新闻整体性差,新闻很零散。为了使一些热点、重要新闻更全面的展示给受众,新闻专题便应运而生。新闻专题有效地整合多而杂的新闻,新闻专题同时还增加了一项纸媒所不具备的功能:互动。新闻专题可以通过互动得到受众的反馈,拉近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新闻更加贴近于民。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13):42-45
作为人们认知世界、了解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途径,新闻文本的撰写往往带有一定主观性。但网络平台为受众提供更多发现事实真相的途径,网络新闻语篇为获得更多的点击与认可,必须注重互为主观性。本文结合具体的网络新闻事实,剖析互为主观性的因素构成,揭示语言敏感度、语境知识激活能力与受众的互动能力对网络新闻语篇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对凤凰和网易两个传统门户网站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受众在选择阅读网络新闻时,更倾向于关注负面新闻。本文立足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了负面偏向特性主要从信息获取、主观评价和社会态度三个方面影响受众心理,进而探讨了受众心理负性偏向调节和控制的可能途径,包括信息反应阶段进行情绪调节、改善周围环境负性信息出现的概率以及激发个体的积极心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郑家楠  钟常宇 《视听》2022,(5):40-43
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看,"川观新闻"和"四川观察"推出的三星堆系列融媒体报道包含虚拟在场、隐性屏障、共同焦点和情感状态四个方面的互动仪式要素,受众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强化身份认同,形成群体符号,积聚情感能量.从情感动员角度看,三星堆系列融媒体报道的互动仪式结果是情景化叙事强化文化价值认同,符号化内容构筑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媒介——新媒介的诞生以及网络新闻传播对网络传播媒介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阅读方式等所带来的变化,结合网络新闻写作教学和研究实际,介绍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阐述了网络新闻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冯博 《传媒》2019,(9):89-91
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违背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过度传播负面、娱乐、低俗化的内容,致使网络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愈演愈烈。这一方面损害了媒介的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也误导了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认知与判断,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通过合理的路径构建应对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现象的对策势在必行,这既要求网络媒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能力,也要求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有理性、会思考的受众。  相似文献   

13.
情感通过符号化载体—档案来记录人们与文化、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人们的身份感和归属感,以帮助身份主体构建或重构自我与世界、群体与国家的关系。本文在参考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础上,以情感仪式为切入点,以情感能量传递为线索,以档案为情感符号化载体,提出并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四个作用机理:情感唤醒、情感互动、情感标记、情感内聚,以实现触发和理解身份认同的目的;立足情感的社会建构性特征,提出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4.
腾讯《今日话题》新闻评论专栏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的成功主要缘于栏目组有较强的受众意识:一是精心策划,吸引受众;二是合理编排,方便受众;三是强化互动,留住受众。腾讯《今日话题》的成功为网络新闻评论界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发展的直接效应是改变了数字化新闻传播的形态:从受众的有目的接受或无目的的漫游开始,逐渐走向对网络新闻进行个性化采集,甚至再传播。数字化网络新闻由此成了新的公共文化平台上的传播对象,同时,通过整合和链接、筛选、比较后被再传播。在信息传播的互动过程中,网络新闻的接受者本身又成了编辑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6.
张友奎 《新闻世界》2013,(10):152-153
本文分别从受众和编辑视角出发,结合网络新闻所具有的层次化特点,重点阐述网站编辑在编辑网络新闻时遵循的基本规律和操作技巧,以期达到传受双方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耿偲特 《青年记者》2009,(24):54-55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强大使新闻的各种属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掘放大。从受众角度讲,网络新闻迅速、便捷,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使用需求。但事物具备两面性,网络新闻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甚至达到了对受众主观意识进行无形侵犯的程度。近来,网络中出现的“搜索华尔兹”现象,使网络新闻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扭曲式的变化,尤其对受众意识的侵犯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受众通过微博对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产生的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博在短时间内迅速蹿红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促进了普通大众从单一受众身份到传者身份的转变。综艺娱乐节目在顺应媒介发展的潮流中,适时地与微博结合,调整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受众通过微博发挥出了对综艺娱乐节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新闻媒体商业化的伦理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网络新闻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它具有传统新闻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如传受关系的互动化、传受者身份的隐匿化、传播模式的小众化、传播手段的多媒体化、新闻发布的实时化、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受众分布的全球化等.  相似文献   

20.
麻素芳 《东南传播》2011,(9):155-157
互动时代已经来临,电视新闻不仅面临着与电视其他类节目的竞争,更面临着网络新闻的巨大挑战,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电视新闻参与社区互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电视新闻面临的现状的分析,来研究电视新闻参与社区互动的可行性,并从中探讨出一些可行的现实路径,为电视新闻找出一条与互联网共荣,并最大限度调度受众参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