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年前在上海举行的1992年全国晚报会议(全称是“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七次年会暨全国晚报第十次经验交流会”)给人们留下一个强烈的印象,这就是:迅速繁荣起来的我国晚报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支劲旅;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晚报向日报老大哥提出了挑战。在这次全国晚报会上,不时听到新闻界同行们谈论“晚报热”或“晚报现象”。晚报事业的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恐怕在我们的新闻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这也充分表明,晚报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注目。所谓的晚报现象,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繁荣,对新闻改革,乃至新闻事业如何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都带来了许多新的  相似文献   

2.
晚报的优势是什么?这本来是个十分明确的问题,但是这几年随着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个本来十分明确的问题变得似乎模糊起来了。比如说,晚报与日报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时间优势,能够出今日新闻,这是日报无论如何所不能比拟的。但是近年来,“晚报早出”现象,似乎使人们对这一“优势”产生了困惑。今天,晚报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已成了人们特别是晚报工作人员极为关注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晚报的特色定位,同时也关系到晚报的生存和发展。时间优势不能丢 我们认为,“晚报早出”的现象是报业竞争的结果,有的晚报和日报一块…  相似文献   

3.
晚报早出现象与广播优势,近年来,很多已创刊的晚报纷纷改版为早报。晚报早出,是近几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美国有人预言,“晚报消亡是迟早的事”。如何看待这种报业发展规律给广播带来的发展空间呢?  相似文献   

4.
晚报早出现象与广播优势。近年来,很多已创刊的晚报纷纷改版为早报。晚报早出,是近几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美国有人预言,“晚报消亡是迟早的事”。如何看待这种报业发展规律给广播带来的发展空间呢?  相似文献   

5.
“今日新闻”是平面媒体中晚报所特有的,也是晚报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之一。但是.近年来,“今日新闻”这一理念,大有弱化之势。晚报还要不要坚守“今日新闻”这一新闻理念,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维系晚报生存还是消亡的大问题,对每一位晚报人来说,这是无法绕过去的一个“缘”和“结”。  相似文献   

6.
薛轶 《新闻知识》2001,(7):38-38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晚报改为上午出版发行。对这种“晚报早出”的现象,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不揣浅陋,聊表一点看法。晚报,顾名思义,就是较日报晚些时候出版的报纸,也就是每日下午出版发行,供人们晚间阅读的报纸。当然,它与日报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但时间性,无疑是界定两者性质的根本标志。自然,晚报“早”出,晚报不晚,晚报也就不成其晚报了。当然,问题也不是如此简单,起码在我们中国。记得,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既然“晚报早出”这种现象已经在国内发行并存在多年,也得到不少人的认可,肯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体现“三特”,即报纸的“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晚报特色”,是春城晚报20多年来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本,也是今天的晚报面对都市报类报刊激烈竞争的生存之本。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在我们的报纸已进入多版化、彩色化的时代,如何以发展、改革的眼光看待“三特”,如何以创新的形式与手段来体现“三特”。一、报业大战中对晚报“三特”的再认识1.凸现自身特点,实行错位竞争。在昆明的报业零售市场,有这样一种现象:一元钱买3份报纸,尽管这3份报纸可能从所登新闻到版式都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始于1998年…  相似文献   

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地市级晚报就广泛性而言,没有国家级、省级大报的优势,但地市级晚报及时反馈市民生活、引起众多市民关注的“轻骑兵”作用,却是省级以上大报所不及的。抓好“热点”、“焦点”、“难点”这“三点”问题报道,深入反映市民生活,是提高地市级晚报影响力,夯实晚报阵地的关键,是晚报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靳翠萍 《新闻记者》2006,(12):22-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一批都市类报纸迅速崛起。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中国传媒文化的生产机制发生了转换.而且其媒介产品内容也日益呈现出都市化特征。“彰显市民生活,建构都市文化”成为都市类报纸的主要诉求。以都市生活为表征的“情感讲述”类栏目也应运而生.较早是《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主持的“绝对隐私”.现在则在许多都市类报纸上“遍地开花”,比如《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上海《新闻晨报》的“晨报倾诉”等。  相似文献   

10.
地市级报纸受所处环境的制约,舆论监督常常是“力不从心”,群众形象地说:“打苍蝇多,打老虎少;打死老虎多,打活老虎少。”但2003年《南阳晚报》的一篇曝光报道,就打死了一只“活老虎”,不仅改变了群众对地市级报纸舆论监督力度的看法,也引起了南阳晚报人的思考,被南阳报人形容为一次“新闻事件”。时至今日,这篇报道对南阳报业所产生的冲击波仍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1.
新兴网络媒体的盛行,纯商业广告的滑坡,对自收自支的地市级报社冲击很大,甚至有部分报社下属的都市生活类子报——晚报,已出现连续多年亏损的现象。于是,有些人认为,晚报到了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其实不然,只要晚报从自身找原因,坚持可读、可信、可用的办报宗旨,让读者形成“没事看晚报”“有事找晚报”的心理,晚报就一定会生机依旧。  相似文献   

12.
在日益突进的现代化势态中,有时传统深厚的东西往往容易陷入困境。晚报是中国最先进入读者市场的报种,80年代最弓队注意的文化景观是“晚报现象”。十年后的今天,重庆、黑龙江等地方的晚报已改为早晨出版上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地的晚报都不同程度受到当地其他都市报的挑战,发行市场和广告收入受到~定程度的挤占分割。当今晚报正受到来自五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滞后的出版时差,多样化的晚间娱乐方式,对晚报生存空间的挑战。晚报是各报种当中最易“碎”的信息品,有效阅读时间非常有限。昨日新闻对读者己是滞后消息,今…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晚报家庭可谓人丁兴旺,由80年代初期的13家,发展到今天的100多家。平均每一个半月诞生一家晚报。这不仅在中国报刊史上绝无仅有,就是世界报刊史上亦属罕见。新闻界称之为“晚报现象”。这说明,目前是晚报发展的最佳时期和最佳势态。 毫无疑问,报纸作为精神产品应该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但社会效益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在各类报纸中,应该说晚报是较早进入市场的。它不存在硬性摊派,也没有“皇粮”保障,大多数自费订阅。在当前新闻媒体大战中,晚报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抓住机遇,发扬晚报优势,保持晚报特色,使市场机制下晚报经济新闻更加有创造性,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为广大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4.
杨春兰 《传媒》2006,(11):53-55
当北方大地已经倍感深秋的寒意之时,上海却以她的温暖和热情迎来了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21届年会。10月26日至27日.来自全国100多家晚报的“掌门人”齐聚上海.围绕“新媒体挑战下的晚报改革与创新”和“媒体与品牌战略”两个主题.从办报思路到走向市场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老上海也许会记得,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夕创办的《大晚报》曾经风行一时,短短几个月的工夫,它的销数便一举达到8万份,超过《申报》、《新闻报》等老牌大报在上海的销数,令报界不得不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它使晚报从此在上海盛行起来,读者也养成了“一天看两次报”的习惯。而使《大晚报》获得如此成功的,是总经理兼总主笔曾虚白。  相似文献   

16.
广告与新闻不能打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与新闻不能打架陈长明新华社去年曾播发“关于国务院23个部委决定在分务宴请中不喝白酒”及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地群众响应“节约粮食,少喝白酒”的倡议等消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我们的广告宣传,对这一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家晚报先后在...  相似文献   

17.
杨南 《新闻传播》2006,(5):33-33
《新民晚报》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可以说,它是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晚报,也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之一。它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为办报方针,代代传承“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文脉。在内容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成为上海市民和海内外华文读者的知心朋友。  相似文献   

18.
纠错二则     
“小诗”当为“小令” 上海某晚报B第2版《春来荠菜香》一文中,作者告诉我们:“‘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描写荠菜的一首小诗。”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发行于山西省长治老区的上党晚报受到读者的好评,并连续获得“中国十大地市晚报”“中国地方都市报类最具影响力十强”“中国地市晚报品牌十强”“中国十大创新力城市晚报”等荣誉称号.其中,新闻时评功不可没.如果说各类新闻构成了报纸的血肉骨架等主要内容,时评则是激情之后的冷思考,赋予报纸灵魂,是一份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真僧只说家常话─—关于晚报宣传特色的思考杨步才“真僧只说家常话”语出何处,已记不确切,但有关内容还依稀记得,它涉及关于“真僧不说家常话”还是“真僧只说家常话”的争论。从这两个对立的命题中,挑出后者作本文的标题,是因为每想起这句话,就同时会想到这几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