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Web2.0时代以来,云计算、物联网等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信息交流的变化,线下的政务服务、教育购物、娱乐追星都逐渐开始被网络世界代替,网络社会的诞生使得对于受众的研究开始摆脱传统"受众商品论"的框架,转入更为宏观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数字劳工"研究,其中不仅包括网站建设者、游戏产业"玩工"、字幕组工作者,还包括在养成式偶像培养模式下为了偶像的发展无私奉献金钱、时间、精力的粉丝.在这样的娱乐产业模式下,粉丝的社交关系、个体情感、情感付出都被劳动化与商品化这一过程甚至比传统劳动产业中的劳动剥削更为醒目,本文将视角放在养成式综艺网络粉丝社群内的数字劳动现象,关注粉丝劳动背后情感如何被商品化,运用参与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分析数字劳工在粉丝群体中的呈现以及粉丝在其中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2.
贾瑞宇 《东南传播》2022,(4):110-112
基于对《创造营2021》新浪微博粉丝群体的考察,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粉丝文化中共识的形成,揭示“资本——偶像——粉丝”框架下粉丝免费劳动的文化生产逻辑和双重剥削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粉丝们甘愿付出,也曾进行反抗,但最终仍淹没于资本所打造的商业文化逻辑和甘愿劳动中,成为社会资本积累的数字劳工。  相似文献   

3.
数字空间中的权力关系在如今技术加持下逐渐被隐藏,资本对于数字劳动的剥削也由此变得更加隐秘。新媒体时代下,技术与资本、媒介“合谋”形成了数字空间,该空间内以技术为底座具有高稳定性,媒介平台逐渐演变成权力的导管,不断输送着对个体的绝对指令。在这里存在的劳动交换活动,也进一步推动着资本不断进化成数字资本形态。企微平台便是该时代背景下的媒介产物,它将权力触及每位数字劳工。在这种状态下,“自由”成了例外,剥削成为常态。全液态化的监视将劳动剥削渗透至数字劳工私下的时间与空间中,甚至改变了其对于自身劳动价值的判断。但资本逐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辩证地看待当下资本与劳工之间的关系,以促进资本在市场良性运转中发挥正向作用也是看待当下数字劳动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视角。  相似文献   

4.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劳动呈现出甘愿劳动的异化形态,强制的外力剥削转化为主动的自我剥削。女性的数字健身实践不仅是服务于平台资本增值的数字劳动,而且是一种积极参与、自愿付出的甘愿劳动。文章以“帕梅拉女孩”这一健身群体为研究对象,试图理解其甘愿劳动的过程及结果。研究发现,自由、自信的新女性气质激励“帕梅拉女孩”自愿追求外在身体的健康与内在精神的自信,在量化自我、自我书写以及关系性凝视的数字技术支撑下,她们试图优化自我,但无止境的甘愿劳动同时也在剥削自我,为平台资本的无限增殖贡献力量。数字资本、性别、劳动交织下的女性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生存处境,健康、生命经验被简化为客观的生物学数据,自信崇拜所导致的内在暴力掩盖了关于结构性问题的根本反思。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数字经济理解加深,数字劳工(digital labor)议题不断受到国内外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然而,数字劳工本身又是一个内涵与外延皆牵涉广泛的复杂包裹。当前许多相关研究的视野受限,存在对概念本身无节制地滥用。因此需要对数字劳工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应用进行梳理以厘清个中关系。此外,当前数字劳动存在概念的模糊与边界的矛盾性,其揭示了传统没有被纳入价值生产领域的受众劳动,但在解蔽的同时又遮蔽了“非物质”“免费”之外更为重要的雇佣劳动形式,故提倡以数字时代的劳动来作为总体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对于K-pop偶像来说,具有出色的唱跳能力只是维系与粉丝之间关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们必须做好"偶像该做好的事",付出大量的情感劳动。偶像的情感劳动搭建起与粉丝的情感连接,粉丝们基于对偶像的情感,付出自己的情感、劳动和财富,而这种粉丝们认为的情感支持构成了偶像产业的重要利益来源。即偶像的情感劳动被资本征用,成为资本获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丁妍 《东南传播》2023,(7):145-148
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劳动形态已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2004-2022年间以数字劳动为主题的CSSCI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研究表明:1.数字劳动相关的文献成果逐年递增,但发文作者及机构间合作强度较低;2.不同学科视角下数字劳动的研究热点各不相同,传播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科的热点议题分别是社交媒体与受众劳动、数字资本主义与劳动异化、平台经济与价值创造;3.未来可结合时代背景去探讨新业态下数字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算法控制下数字劳工的自我剥削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吕正兵 《编辑之友》2023,(6):64-70+77
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商品社会,技术、资本、媒介发生第一融合,“分娩”出以印刷劳动、工业启蒙为特征的媒介劳动观。至信息革命时期,倡导“完全自由”的西方经济政策释放出技术创新的巨大动力,媒介资本以差异化的赋权模式迂回地主导个体的信息传播,信息劳动力二次形塑媒介劳动观。进入数字革命时代,智能化的数字劳动成为用户普遍的感性实践方式,泛在的虚拟交流与非物质性生产是劳动的“一体两面”,新媒介技术体系与私有资本催生了永动机式的新型媒介劳动观。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5):68-77
随着对数字经济理解加深,数字劳工(digital labor)问题受到国内外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数字劳工是一个牵涉广泛、相当复杂的问题包裹(package),但当前许多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落脚点较为单一,多集中于"剥削机制"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工作"(work)和"劳动"(labour)这两个重要概念被杂糅,导致"剥削"分析的泛化和随意化,并遮蔽了一些可能更为根本、重要的研究议题。因此,有必要从"进入"和"绕行"两个方向出发,对数字劳工的现象和概念进行"再陌生化",突破旧"套路",发现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借助本世纪初以来的有利社会背景,中国的字幕组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聚集有条件的爱好者进行外语影视片的译制和免费发布工作。在批判研究领域,学者对字幕组组织从文化资本积累、新自由主义工作伦理等范畴进行了分析,而对于字幕组的知识劳动基本持正面价值判断倾向。本文将从数字劳工理论角度出发,将字幕组的知识劳动置于互联网和资本控制的环境下,阐明其被淡化和否认的资本控制和剥削本质。  相似文献   

11.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TFBOYS偶像团体“十年之约”演唱会为例,展开对粉丝怀旧的研究。首先,指出粉丝怀旧连接了特定媒介世代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粉丝怀旧与粉丝生命史具备双重关联;其次,探讨多重面向的粉丝怀旧模式及怀旧实践,指出粉丝怀旧与记忆、生命、身份、媒介、仪式、情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再次,揭示粉丝怀旧如何被制造和扩大,资本在粉丝经济驱动下参与了怀旧制造,数字平台成为怀旧情感的扩大器。研究认为:作为特定的媒介世代的粉丝怀旧,事实上充当了粉丝代际寄托情感、标识身份、区别群体的“情感支架”。本文期待藉由对粉丝怀旧现象的剖析,更深刻地认知理解粉丝生命史及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9,(12):72-84
随着文化产品、知识和信息在社会中的加速流动,非物质劳动在今天占据着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其中,情感劳动作为非物质劳动的主要方面引发了学理上和实践中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情感劳动的理论资源作系统的梳理,对其应用实践也缺乏学术前沿的关照。本文在回溯情感劳动理论来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学者对情感劳动的研究现状。目前,情感劳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情感劳动的理论来源进行阐释及对该术语的局限性进行批判;其二是对情感劳动应用实践及其社会价值的探讨;其三则是对主体在情感劳动实践中受到的剥削及其抵抗的探索。前两个方面是学者们对情感劳动关注的重点。本文对国外情感劳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仔细梳理和反思,并对今后情感劳动的研究提出建议,以期能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王喆  马弋飞 《东南传播》2021,(5):97-100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介入和改变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力量,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场域和劳动形态,也催生了新的职业群体.网文写手作为数字时代一种新型的职业业态,不同于工业时代的工人群体,他们以一种"自愿的、愉悦的"方式主动参与到生产劳动之中.网络文学平台既是他们的"游乐场"又是"社会工厂".互联网促成的合作带来了新的剥削,平台方通过资本复制与弹性雇佣贬低了写手们的劳动价值,不断转型升级的网文产业也在日益挤压着写手们的生存空间.网文写手作为网文写手"金字塔"式构造的底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是常被忽略的群体.探究网文写手的劳动实践,对理解数字时代的新型劳动形态,或许有一些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达拉斯·斯迈思的"受众商品论"到互联网产业中的"数字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为我们批判地理解受众劳动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剥削语境下的受众劳动研究忽视了对劳动者主观体验的考察,本文通过对字幕组、哔哩哔哩UP主和豆瓣小组等网络群体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关注数字劳工的主体性构建过程,从文化研究学派的视角对数字劳动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于网约车司机等数字劳动群体的研究,大多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背景下探讨该群体如何面对资本垄断和算法监控的劳动困境,沿着劳动异化和剥削等路径进行分析。本文试图将网约车平台和网约车司机放置于后勤媒介这一理论框架中,从物质性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深度访谈法和App漫游法,重点探讨网约车平台如何通过技术串联起各种平台之“物”,而数字平台中的技术人工物、作为后勤媒介的网约车平台以及作为劳动者的网约车司机之间又是如何展开多元、动态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8,(10):56-64
对于劳动议题的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在早期的研究中一直处于盲点期。随着达拉斯·斯迈思等一系列学者的研究,劳动议题慢慢进入学术视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媒介环境下劳动议题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试图研究在整个传播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劳动议题是怎样发展的,其内在发展逻辑是怎样的。研究发现,关于劳动议题的研究,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的劳动议题遵循着商品经济的逻辑,关注的是受众劳动与媒体以及广告商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劳动关注剥削问题,注重受众劳动与媒体的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研究。而对于数字劳动的争议,传播政治经济学以及文化研究学派之间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经济路径以及社会文化路径,能够帮助我们全面理解数字时代劳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林磊  冯应谦 《新闻记者》2022,(10):72-84
网络文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文学媒介形态,而且它的创作和写作方式构建了一种新的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一方面显著地揭露了创作者与资本平台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凸显出新的劳动共同体所展现出的反剥削和反异化的契机。本研究旨在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作者的创作情况和工作境遇进行一次深入的调查,从创意劳动、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角度对网文作者进行研究和分析。尽管网文创作的劳动关系依然还存在着各种不合理之处,但是,网文作者们的抗争和抵制,显然十分有力地震慑了资本的霸权。相比于传统工业时代为了谋生而忍气吞声的“打工仔”,网络文学的作者们体现出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游离空间。相对于传统的劳动来说,他们拥有了更多的主体意识和抵抗意识,而非进一步的异化。因此,与其悲观地将网络文学的作者们判定为一种在数字时代之中被进一步异化的“文学打工仔”,不如将这种新型的劳动模式以及劳动者们所体现出的进步性看作一种抵抗异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延续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物化理论与工具理性批判的历史脉络,通过聚焦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在当下具体化、语境化而形成的"流量拜物教"如何勾连平台经济的资本弹性积累,旨在说明网络平台在算法优化的商业模式驱动下制造的物化意识和异化劳动正全面入侵网民的日常生活实践.研究洞察到网络平台的工具理性急剧膨胀,经由剥削数字劳动为...  相似文献   

20.
李霞飞 《东南传播》2018,(3):107-109
在互联网倡导自我表达的语境中,自媒体人通过内容聚集了庞大的粉丝群体,他们不仅仅是自媒体内容的受众,更是自媒体的"商品"、自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自媒体书写的话语体系中,他们成为互联网资本的"免费劳工",进行着数字生产。本文以微信公众号"咪蒙"为例,分析其内容生产方面存在的"元"逻辑,及其粉丝的生产、消费活动,以此来揭示自媒体粉丝"产消合一"的"劳动"行为及其商品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