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秘密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一个在我心里藏了很久的秘密,不过你要替我保密哦。来,把耳朵凑近点儿:“我长大了要做个基因工程学家。”那年暑假的一天,我被《科学画报》上的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文章题为《生物的进化》,作者从地球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说起,一直讲到恐龙的灭绝。我好奇地问爸爸:“恐龙怎么会绝迹呢?”爸爸说:“你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吧。”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图书馆,好不容易才在一本《世界之谜》里找到答案,原来恐龙的灭绝是由于火山大量喷发造成的。书上说,同时灭绝的还有许多古生物呢。后来,我又从一本《科学新技术》里看到一则消息:“…  相似文献   

2.
转眼间,从事新闻工作已经31年,走上副刊编辑这个岗位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已15年。从走上这个岗位的第一天起,怎样才能把企业报副刊办出特色这一问题就不断在我脑海里闪现,直至伴随我走过了15年的编辑历程。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近几年编辑《太钢日报》周末版的工作,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企业报副刊应贴近企业,有计划地组织策划,打好舆论宣传主动仗  相似文献   

3.
身正影不斜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从事新闻工作到底为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这一点我也是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才逐步认识到的。 刚开始当节目主持人时,看到的往往是它风光的一面,摆不正自己与节目,与听众的位置。其实,主持人的形象并不仅仅代表他自己,在听众的心目中,他代表了一个节目乃至一个电台的形象。有时甚至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正是由于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4.
我这一辈子     
我是新乡正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原新乡树脂厂)档案室的档案员。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我已经干了近30年,再过几个月,我就要从这个岗位上退休了,心里还真是有点舍不得。不过说实在的,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这么多年。那还是在1979年的一天,厂党办主任来找我,说厂里计划筹建档案室,需要一个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同志从事这项工作。厂长觉得我政治上可靠,工作热情高,做事情规规矩矩,勤奋好学,而且记性也好,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所以,要求我到新成立的档案室工作。那时候我风华正茂,对工作满怀热情,思想也…  相似文献   

5.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3,(8):95-96
孙志刚案十年过去了,以前的同事来采访,问我自己是如何总结这个案件的报道的。想了想,给出的答案是,当年这个报道如此轰动,南方都市报的媒体责任与新闻专业主义操作的结合.再加上互联网传播,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马旗戟 《声屏世界》2012,(5):130-131
《广告人》的约稿显然与广告或营销相关,但,我还是愿意说说相关但不直接的话题。于我看来,这个话题决定着广告营销的将来,自然也决定这网络营销行业的将来。只有清晰了这个话题,所谓传统广告主能否及如何"撑杆跳"才有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7.
艾略特曾把跨文化解读描述成"从镜子的两面"来看事物,意思是说这是不可能的.本来,镜子的功能决定了它必须不透明,才能够反射出你我的模样.话是这么说,事实上我们不断从各个角度来观察自己,甚至努力去设想镜子背面的目光.这就给艾略特的比喻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意思:尽管人都是自恋的,看来看去都是自己的模样,但是这个"自己"的意义也许并不是那么清晰,"自己"本来就是多元的. 我不断想起这个比喻,是因为最近参加了一系列中美学术交流活动,仿佛不断在遭遇引人反省的一面镜子.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西差异,或者以他者为镜来反观自己,因为参与者(比如我)都不愿意代表纯粹的"中"或者"西",实际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下,并没有任何人能代表"东方"或者"西方".  相似文献   

8.
我从进入新闻工作岗位之时,便天天写日记了。那是1952年9月,17岁的我成天像着了迷似地不断看书,不断地写笔记,吸取各种知识,来充实自己,为新闻工作打些基础。我写日记是读了《鲁迅选集》后,学习先生,天天记,有事多记,无事少记,有感而发,把心里话流入文字。写日记好处很多,至少有三条:一、记下了自己前进道路上的足迹;二、记下了自己新闻工作生涯中难忘的人和事;三、记下了自己锻炼意志的决心。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坚持写日记。在高兴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邬前安 《大观周刊》2013,(8):299-299
今年是我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的第20个年头。在20年中我一直都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也见证了不同时代学生不同变化。长时间与学生的相处.让我对师生关系的把握有了很多的体会。其中体会最深的是觉得如今的学生比过去成熟得早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选择并开始大胆地表达出来。面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变化。应该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初中班主任工作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0.
高考,人生的十字路口。从这里,我和好友分别踏上了自己的征程。一位朋友去了中国政法大学,另一位去了华中师范大学,我则去了离家不远的长江大学学新闻。我以为,从此就会与昔日的好友拉开很大的差距。没想到,在后来的书信和电话交流中,她们渐渐羡慕起我丰富多彩的生活来。直到上个星期,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好友,要我帮她留意一份工作,这时,我已经做记者一年多了。这给我很大触动,我开始回忆起母校,回忆起大学四年走过的岁月。从小事做起大学四年,用“忙碌”这个词来形容最贴切不过。我一直在学生会和大学生通讯社做学生工作。忙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采编业务中,有的记者特别是新记者常常为抓不到好新闻而困惑,当看到别人能够从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中挖出新闻来,就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够发现这个新闻而自己却没发现,别人有什么技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技巧是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采编业务中,有的记者特别是新记者常常为抓不到好新闻而困惑,当看到别人能够从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中挖出新闻来,就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够发现这个新闻而自己却没有发现,别人有什么技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技巧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对新闻的感知能力,对记者来说,有了  相似文献   

13.
《北京档案》2008,(10):45
夏蓓在《上海档案》2008年第二期上发表《从参加学术活动引发的思考》一文,结合自己参加几次非档案学术活动的感受,提出了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并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14.
罗西 《出版参考》2009,(12):48-48
我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活着,我该以怎样的一种方式走过人生,我该以怎样的一种心态来看这个世界。总会在空闲无聊时,总会在驾车漫过街头的时候,偷偷在心底暗自问自己,却怎么也找不到适当的答案,给自己一个最合适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刘琼 《图书馆论坛》2000,20(4):89-90
我 198 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中文系 ,在做了近十年的编辑工作之后 ,于 1997年调到了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 ,两年中我的思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从前的看不起图书馆工作 ,羞于向别人介绍自己在图书馆工作 ,转变为真正热爱上了图书馆工作 ,并且非常自豪地向我的同学、朋友们宣称自己在图书馆工作。回顾两年来自己走过的历程 ,实际上是自己对图书馆事业和工作由陌生到熟悉 ,对图书馆员这个职业由鄙薄到感到神圣的职业认同过程。在这里 ,我想借“从业抒怀”这个栏目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也期望能得到众多同仁的…  相似文献   

16.
谈采访之道     
谈一点采访之道,究竟从何谈起?还是结合我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工作实践来谈,比较实际.讲亲身经历,有些人总喜欢讲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几段,却忌讳自己也有过"走麦城"的一段.我想一反此例,就从自己在采访工作实践中的失败谈起.一九三○年我在上海法租界马浪路(今马当路)私立通惠当小学教员,曾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到附近私立民治新闻学院读书,这个学院规定两年毕业,而我仅仅读了一年书.一九三一年暑假将满时,院长顾执中先生介绍我进上海《新闻报》工作,当时他是该报采访科副主任,兼编随报附送的星期画报.刚进报馆时我不是去当记者,而是做他编辑画报的助手.真正开始当记者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为了更好的搞好自己的业余报道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今年我自费订了一份《新闻知识》杂志。起初我以为该杂志可能跟一般的新闻方面的杂志大同小异,谁知四个月来,每当收到期刊后,都感到耳目一新,我为自己又多了一位学习上的老师、工作中的益友而欣喜不已,周围的同志也争先抢阅。另外发行也非常及时,我订了十二种刊物,每次她都是第一个来,对订  相似文献   

18.
没有想到自己退休六年了又回到档案工作的岗位上。因为档案室有位同事临时借调到其他部门去了。所以我这个老将不得不再次出马。说实在的,我对档案工作已经不是作为工作来对待,已经不知不觉把档案管理工作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清晨6点就会准时醒来,洗漱完毕即开车到学校上班,几乎每天都要提前一小时到校,一到办公室就开始打扫卫生,  相似文献   

19.
年轻时,最纠结的不仅仅是选择工作,更重要的是怎样去定位自己。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知名作家,殷谦却对我国文坛前景忧心忡忡。殷谦说:“有许多文学爱好者甚至包括一些作家都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现在的‘作家’?之前的作家和那些同样是出版了很多著作的‘网络写手’有什么区别?我想,这个问题无论是什么答案都毫无意义,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真正的作家了.包括我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