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0 毫秒
1.
王若松 《青年记者》2009,(18):24-25
报道内容已偏离“素质教育”的舆论导向 一年一度的高考新闻已落下帷幕,媒体纷纷将视线的焦点投向新生开学的报道上面,在分享着众多考生历经高考洗礼之后迈入高校大门的喜悦时,一则标题为《山东部分高分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被退档》的新闻映入笔者眼帘,大致是说在今年高考招生中,临沂师范学院投档考生中有十几名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据悉,这是山东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依据以来,首次出现投档高分考生被退档的情况,因此,新闻一经发表,来自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声音便不绝于耳,把这条中规中矩的高考改革报道推到了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2.
在去年“高考”的第一天,深圳一位考生不慎将准考证遗留在出租车上,无法进入考场,考生和学校情急之下向正在进行高考现场报道的深圳广播电台交通频率《新闻早班车》“听众短信平台”发出求助短信。直播间的主持人第一时间将这条短信进行直播报道,已开车前往其他地方载客的出租车司机听到这则消息后,在车上找到准考证,马上调转车头,把准考证送到该考生手中,考生得以及时进入考场。笔者认为,《新闻早班车》之所以能够把常态化的高考报道做得如此精彩,在于整组报道巧用了以下“新概念”:一是“民生新闻”概念——该组报道选取当天市民最关注的民生事件“高考”作为重点,精心策划;  相似文献   

3.
"两会"是记者综合新闻素质的考验场,记者想考出"高分"挖掘出好新闻,既需要沉着耐心地倾听和观察,又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调查、验证,使新闻有深度有温度.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如何挖掘"两会"好新闻.  相似文献   

4.
近期,山东胶州被篡改高考志愿考生常升奔赴陕西师范大学报到的新闻再度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媒体的报道说,将常升一家送到车站的堂哥告诉记者:“之所以没有过早来车站候车,就是担心遇到太多的媒体记者……” 客观地说,从胶州考生常升发现高考志愿被篡改到同学郭某浮出水面,再到公安机关介入和被陕西师大录取,媒体舆论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即将步入高等学府之际,常升却不愿面对媒体,并以“我不想说什么”为由拒绝采访,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大众媒体参与教育报道,拓展教育领域的信息传播,既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同时也是媒体在竞争态势下争夺"眼球",寻求大众亲和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教育报道中,一年一度的高考是我们必须唱好的重头戏。对此,许多媒体都不惜人力、物力和版面来做高考报道,目的就是为了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赢得读者认可、赢得竞争优势。本文以今年的高考报道为例,对报纸在传播高考信息时如何更好地拓展服务功能作一分析。"非常高考"为媒体打服务牌提供了契机今年的高考,是我国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最特殊的一年,被称之为"非常高考"。这是因为今年高考在时间上首次从7月提前到6月举行,而且考生人数也创下历史之最——全国考生接近600万人,其中浙江考生有26万人之多。  相似文献   

6.
王蓉  余琛 《新闻世界》2013,(10):140-141
每年一到高考,全国各地媒体蜂拥而上大做文章,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冷静下来分析,对考生和家长有帮助的新闻屈指可数,使高考报道成了空洞且“聒噪”的应景行为。高考的报道价值被人为放大,报道方式更折射出当今媒体不健康心态。媒体应依据价值定内容,杜绝“应景报道”,让聒噪的应景新闻回归沉静的温暖服务。  相似文献   

7.
高考成绩发榜后,不少报纸约好了似的报道了所在省市的高考“状元”。这些“状元”能否报道?印象里前些年好像有种提法是不宜渲染,说是不要片面看中高分,而要抓学生综合素质云云。  相似文献   

8.
隗鹏 《青年记者》2012,(17):40-41
新闻分寸就是对新闻报道恰当程度的判定.新闻分寸问题贯穿于新闻实践的采访、写作、编辑的全过程.分寸把握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决定着报道的成败. 一 某报曾报道:西安“国学天才”孙见坤,在自主招生面试中折服多所高校的文史教授,在央视“开心学国学”中被评委盛赞“万里挑一”,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大学新生不报到不关诚信教育部酝酿从明年起,采用诚信记录的方式对"被录取不报到"的考生行为作出一定限制。也就是说,如果考生被列入"黑名单",高校可以此为由退档。考生录取不报到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因出国留学,有的因家庭经济原因,也有因没能进入理想院校、  相似文献   

10.
高考已落幕,媒体报道也将由关注考题很快转到分数线的多少.我感到,每年高考那几天,议论、剖析考题的大都是老师,考后孩子们的感觉没能报道出来.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能反映学习中的个性与共性的问题,值得后来一届届考生的借鉴.然而,媒体在一阵风过后往往疏漏了这一点,继而,让孩子们的教训在他们考后的"放纵"中渐渐淡去.  相似文献   

11.
陈明 《声屏世界》2004,(7):59-59
6月15日,上海东方卫视夜新闻做了一期"高考的遗憾"的节目,节目中提到了全国各地高考期间发生的一些遗憾的事情.如湖北、陕西等地的考生因为英语考试迟到2分钟,而被考场工作人员拒之门外.主持人于是让电视观众用手机短信来表示他们对此事的看法,认为是否应该让这些迟到的考生进考场考试.结果有78%的观众认为应该让这些迟到的考生进去,主持人方宏进对这个结果也基本表示了赞同.  相似文献   

12.
低低俗新闻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毒瘤"或"四大公害".目前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经过治理已有所收敛,但低俗新闻却有上升势头.过去媒体的低俗还仅仅局限在对娱乐圈的报道上,现在已波及到各类社会新闻,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3.
2000年高考刚一结束,就爆出了令人震惊的新闻:湖南郴州嘉禾一中考场秩序极其混乱:考生们对答案、传纸条、打手势,监考老师视而不见.广东茂名电白的个别老师、考生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相互串通,利用BP机等通讯工具进行高考作弊.这两起高考舞弊案使"神圣的高考"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4.
2000年高考刚一结束,就爆出了令人震惊的新闻:湖南郴州嘉禾一中考场秩序极其混乱:考生们对答案、传纸条、打手势,监考老师视而不见.广东茂名电白的个别老师、考生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相互串通,利用BP机等通讯工具进行高考作弊.这两起高考舞弊案使"神圣的高考"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5.
就在几个月前,媒体突然冒出一个与档案有牵连的冷僻词汇,叫“弃档族”。尽管没有人为这个新生词汇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快速传播,同时也不能阻挡它成为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前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大约有近百家新闻机构参与了有关“弃档族”新闻的报道和讨论,从媒体的大量报道中,很容易就可以解读出“弃档族”的基本涵义,就是在人才中心代管人事档案的活动中,有许多客户已单方中止向托管档案的机构定期缴纳代管费用,这种行为被视为客户主动遗弃了自己的人事档案,媒体将这个遗弃档案的群体称之为“弃档族”。关…  相似文献   

16.
在渴望教改公正和社会普遍焦虑的背景下,高考期间很容易出现被称之为"新闻是非"和"新闻悲情"的公共关注事件。今年高考期间上海静安考区的一位男性考生,因迟到两分钟被规则拒绝在外语考场外。由于当晚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栏目播出这样的"心碎"图景:送考的母亲跪  相似文献   

17.
高考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高考分数线公布后,更是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2009年6月25日,湖南高考分数线公布.次日,某地市的一份报纸在一篇题为<高考分数线昨天出炉>消息中这样写道:"高分段学生成绩更加突出,全市文化成绩上600分的人数达228人,占全省600分以上考生总人数的9%.全省文理科前20名中,我市有5人,全市估计上清华、北大人数20人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高考新闻的模式化问题被网民调侃,诸多高考新闻,整体而论,选材狭隘,角度单一,缺乏新意,报道水平偏低,不妨先看看今年高考期间有"影响"的新闻事例:长沙一位母亲带女儿高考,遭遇车祸,在路人劝说下,  相似文献   

19.
乔鹏 《新闻采编》2007,(1):47-47
国内各地方电视台,基本每台都有一档综合国内外新闻的“综合新闻”,但是,许多观众仍有当地新闻看地方台,国际新闻看中央台的习惯。2006年初,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进行了改组,由原来的纯民生新闻改为综合国内外、视野开阔的综合新闻,《晚间新闻》原来定位是浏览当天大事,深入分析点评有挖掘性的新闻事件。但由于北京电视台一直没有一档综合国内外新闻事件的综合新闻,新闻中心研究后决定,对晚间新闻进行全面改版。改版后,《晚间新闻报道》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收视群,从纯民生新闻改版为兼顾国内外新闻的全新栏目。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的顺利改版,为其他地方台办好综合新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健 《今传媒》2007,(8):48-49
"江苏新时空"是江苏广电总台于2002年7月开办的一档集"新闻性、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于一体的新闻栏目,担负着向全省乃至全国观众介绍江苏、宣传江苏,同时以电视新闻形式将党的方针政策广泛传达的重要任务.对于这样一档以时政新闻、主旋律报道为主的新闻栏目来说,如何使报道在及时、准确、重要的同时又能够生动、形象,吸引观众? 如何让节目的宣传效果事半功倍,真正做出影响、起到上通下达的作用? 这是自"江苏新时空"开播之日起,栏目策划所思考的问题并担负的重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